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部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准确把握概念,能为我们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奠定基础。下列是同学们在学习概念的相关知识中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
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内涵上是矛盾关系
②“白马”和“马”在外延不相容关系上种属关系
③“元宇宙是网络数字绿洲”是犯了比喻定义的错误
④“运动会”与“田径比赛项目”外延上是属种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它是概念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下列不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的是( )
A. 单身汉是未婚、成年的男性
B. 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思想、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
C. 鱼是用鳃呼吸、鳍游水,有脊椎的水生动物
D.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 “无理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与“整数”、“实数”与“虚数”、“正整数”与“负整数”,以上四组概念间关系用欧拉图分别表示为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③④
4. 70多年前,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中央提出了“三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逻辑角度看,“三个务必”()
①与“两个务必”的内涵存在交叉 ②与“两个务必”的外延是相同的
③是对“两个务必”的辩证否定 ④与“两个务必”同属关系判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一只松鼠站在树上,两个猎人围绕这棵树转了一圈。他们走动时,松鼠也跟着他们转。这时,一个猎人说:“我们已经围绕松鼠转了一圈。”另一个猎人却说:“我们没有围绕松鼠转一圈,因为我们始终只看到松鼠的正面。”两人争得不可开交。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两个猎人发生争论的原因在于( )
A. 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 B. 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外延
C. 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D. 犯了“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6. 明确概念的外延,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划分的方法,将一个概念的母项划分为若干子项,来达到准确把握概念外延的目的。下列选项符合划分规则的是(  )
A.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B.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C. 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D. 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7. 分解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据此分析,下面属于分解的是(  )
①长方体是由顶点、棱和面构成的
②犯罪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③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④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 关于定义“大国就是比小国大的国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B. 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C. 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D. 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9. (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摘自《三国演义》
对于杨修的观点,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同一语词“梦中”表达的是不同概念 B. 杨修运用选言判断准确阐释事实真相
C. 杨修混淆概念,违背逻辑同一律规则 D. 两个“梦中”内涵不同,但外延相同
10. 对下列概念外延的划分,认识正确的是(  )
①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②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
③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
④邮件有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几大类
A. ①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B. ②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C. ③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D. ④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11.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定会表达不同概念
②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
③《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交叉关系
④《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专政工具。国家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这段话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  )
A. 定义过宽、划分不全 B. 比喻定义、多出子项 C. 定义过窄、划分不全 D. 定义过窄、多出子项
13. 我们给椅子下定义。首先,椅子是一种家具,家具是属概念,椅子是种概念。和椅子并列的家具还有桌子、橱柜、茶几等等,椅子和它们不同的特点就是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供人坐,这就是种差。因此,椅子的定义表述为“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供人坐着的家具。”这说明(  )
①定义须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②属加种差概念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③不能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下列选项与题干不属于一类的是(  )
①俄罗斯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
②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线上举办
③“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发布
④郑州市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新春庆祝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这一语句(  )
①揭示了音乐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②说明音乐与艺术是交叉关系
③表明声乐和器乐是反对关系
④其中“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是种差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二、材料题
16. 材料一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本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
材料二第一组:“《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
第二组:“动物”与“马”
第三组:“马”与“动物”
第四组:“中学生”与“球迷”
第五组:“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第六组:“黑色”和“白色”
(1) 材料一中宪兵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用“准确把握概念”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为生”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2) 试对材料二中各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进行分析。
17. 材料一有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军营里有位副将在战场上中了流箭,箭头深深地扎进膜内,他立即请那位医生来施行手术。医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杆,就要告辞。副将说:“箭头还扎在肉里头,怎么不取出来?”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与外科无关。”
材料二某校高二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写下下面六句话,供同学们分析:①数学就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科学;②木材就是木料;③逻辑学不是心理学;④电视机可分为彩色、黑白、进口三种;⑤工人——中国工人——四川工人;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材料三很多年前,通信工具的外延只限于电话、电报等,而今通信工具的外延已经扩展为电话、电报、短信、电子邮件、微信、 QQ等等。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如现在流行的“网购”“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
结合材料,运用“明确概念的方法”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中的那位医生的说法有哪些错误?给我们哪些启示?
(2) 请分析材料二中六句话作为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吗?
18. 材料一:小明在超市中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到底什么是“商品”呢?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经济学中给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材料二:广西平南县公安局民警胡平涉嫌故意杀人,自此案开庭以来,网上一片“喊杀”之声。这种情绪也波及了胡平的辩师。在网站的留言板上,最受追捧的前五条留言,有三条直接指向其律师“胡平是坏人,还要有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好像坏人犯错还有理一样”为证,随之附送的都是“讼棍”“没人性”“禽兽不如”等字眼。
(1) 结合材料一中的示例,谈谈你对概念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2) 运用逻辑的相关知识,评析“胡平是坏人,还要有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好像坏人犯错还有理一样”这一观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概念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解答】
①正确,“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内涵上是矛盾关系;②错误,外延不相容关系有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全异关系,“白马”和“马”在外延上是相容关系;③正确,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措误,“元宇宙是网络数字绿洲”是犯了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④错误,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外延大的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应该是“运动会的项目”中包含着“田径比赛项目”。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解答】
B.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思想、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关系,反映的是属于社会关系的事物的范围,是从外延上说明概念的,不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的,故B符合题意;
ACD.单身汉是未婚、成年的男性;鱼是用鳃呼吸、鳍游水,有脊椎的水生动物;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三个概念都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都是从内涵方面说明概念的,故ACD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欧拉图,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判断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解答】
依据教材知识,“无理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与“整数”、“实数”与“虚数”、“正整数”与“负整数”,以上四组概念间关系用欧拉图分别表示为①②③④,故 D正确,不选ABC。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概念、判断的知识,考查解读材料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
【解答】
从逻辑角度看,“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的内涵存在交叉 ,是对“两个务必”的辩证否定 ,①③正确;从逻辑角度看,“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外延是不同的,不选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各“务必”之间是并列的,不存在关系者项,所以他们并不是关系判断,不选④。故选B。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概念的内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解答】
A.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材料中,一只松鼠站在树上,两个猎人围绕这棵树转了一圈。他们走动时,松鼠也跟着他们转。对此,一个猎人说:“我们已经围绕松鼠转了一圈。”另一个猎人却说:“我们没有围绕松鼠转一圈,因为我们始终只看到松鼠的正面。”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两个猎人发生争论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故A正确;
B.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反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材料中两人的争论的根本原因是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没有涉及“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外延,故不选B。
C.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了“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错误。材料中两人的争论的根本原因是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没有涉及“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故不选C;
D.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材料中两人的争论的根本原因是不明白“围绕松鼠转一圈”的内涵,没有涉及“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故不选D。
6.【答案】D
【解析】A错误,选票可以分为赞成票、弃权票和反对票,该划分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B错误,“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不是对概念外延的划分,春、夏、秋、冬四季不是“一年”这一属概念的种概念;
C错误,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为属于同一层级,该划分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D正确,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是一个正确的划分。
故选:D。
本题考查:明确外延的方法
(1)实指定义(又称实指的外延定义)。
(2)列举定义(又称非实指的外延定义)。
(3)划分定义。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7.【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长方体是由顶点、棱和面构成的”“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是把整体分成部分,属于分解;
②④不符合题意,“犯罪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把属概念分成种概念,属于划分。
故选:A。
本题考查:明确外延的方法
1、外延定义是揭示外延意义的逻辑方法。通过揭示外延意义来明确概念或语词。具体可分为实指定义(又称实指的外延定义)、列举定义(又称非实指的外延定义)和划分定义三种。实指定义、列举定义和划分定义的被定义项都是一个概念或语词,但它们的定义项则有所不同。实指定义的定义项是实物,列举定义的定义项是一组专名,划分定义的定义项则是被定义项的小类或种。
2、划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分解是将具体事物的整体分为它所具有的组成部分的方法,二者在具体表现上相同或相似。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8.【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C符合题意,题中定义用“小国”解释“大国”,必然用“大国”解释“小国”,那么该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确内涵的方法
(1)明确概念的内涵,就是要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和本质。定义就是这种明确概念内涵和逻辑方法。可以这么说,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我们下定义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属加种差的方法,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那就是:“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
(2)下定义时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重合;定义项也不应该直接或者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定义不应包括含混的概念,不可以用比喻。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
9.【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丞相非在梦中”意思是丞相并不是在睡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B错误,杨修运用联言判断准确阐释事实真相,而不是选言判断;
C错误,杨修并没有混淆概念;
D错误,两个“梦中”内涵不同,外延也不相同。
故选:A。
本题考查: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0.【答案】D
【解析】A错误,选票分为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说明“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B错误,“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中“棉花与黄麻”属于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属于同等级,说明“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C错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犯罪分为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D正确,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电子邮件、平寄邮件、国际邮件”不属于同一个标准,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提醒 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结构: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3.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
11.【答案】D
【解析】①错误,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也可以表达同概念;
②④正确,题中《出师表》和现在的“卑鄙”一词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是全异关系这也启示我们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
③错误,《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意思完全不同,属于全异关系,不是交叉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概念的基本特征
①外延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
②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和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提醒:概念的外延的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区别在于:矛盾关系是“外延之和=该属概念的外延”,而反对关系则是“外延之和<该属概念的外延”。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2.【答案】C
【解析】A错误,材料中关于国家的定义和划分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窄、划分不全,而不是定义过宽、划分不全;
B错误,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C正确,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能定义就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专政工具。国家可分为剥削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中的这段话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窄、划分不全;
D错误,定义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材料中有关国家定义的划分是子项之和小于母项外延之和,而不是多出子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明确内涵的方法
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3.【答案】A
【解析】①正确,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该选项符合题干关于椅子定义的表述;
②正确,椅子是一种家具,家具是属概念,椅子是种概念。椅子和其他家具不同的特点就是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供人坐,这就是种差,而种差加属概念是下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③错误,题干未涉及下定义不能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④错误,题干未体现下定义不能用比喻的相关内容。
故选:A。
本题考查: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
(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构成结构:被定义项、定义联项、定义项。
(3)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种差+属概念。
2.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只是对被定义项作了生动形象说明,并没有准确揭示本质属性。
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明确内涵的方法的定义与要求知识,紧扣材料关键句“椅子是一种家具,家具是属概念,椅子是种概念”,结合题干与知识,即可作答。
14.【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需要选项与题干不属于一类的选项。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这属于文化活动;
①符合题意,俄罗斯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这属于军事活动,与题干不属于一类的选项;
②符合题意,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线上举办,这属于经济活动,与题干不属于一类的选项;
③④不合题意,“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发布,郑州市举办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新春庆祝活动,这都属于文化活动。
故选:A。
本题考查: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下一个正确定义的要求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本题考查明确内涵的方法的有关知识,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需要学生选择说不一致的选项,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背过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理论与材料进行选择即可。
15.【答案】C
【解析】①④正确,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这一定义概括出了音乐这一同类事物的特有的共同属性,揭示了其本质属性,因此这描述也是种差;
②错误,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因此音乐和艺术是包含关系,不是交叉关系;
③错误,声乐和器乐是矛盾关系,不是反对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概念的含义;明确内涵的方法
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2、明确内涵的方法
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6.【答案】【小题1】
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②宪兵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理解雨果所说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指的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是“笔杆贩子”。所以闹出了大笑话。
【小题2】
①第一至四组中的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都具有相同的部分,都是相容关系。其中第一组中的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是全同关系;第二组中的“动物”的外延包含着“马”的全部外延,是属种关系;第三组中的“马”的外延包含在“动物”的外延之中,是种属关系;第四组中的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是交叉关系。
②第五组和第六组中的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都不具有相同的部分,都是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其中第五组中的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战争”这一属概念的外延,是矛盾关系;第六组中的两个概念包含在“颜色”这一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颜色”的外延,是反对关系。
【解析】(1)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回答材料一中宪兵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用“准确把握概念”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为生”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材料“‘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本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可联系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宪兵闹出这样的笑话,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理解雨果所说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指的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内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是“笔杆贩子”。所以闹出了大笑话。
(2)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试对材料二中各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进行分析。材料“第一组:‘《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第二组:‘动物’与‘马’;第三组:‘马’与‘动物’;第四组:‘中学生’与‘球迷’”,可联系第一至四组中的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都具有相同的部分,都是相容关系。其中第一组中的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是全同关系;第二组中的“动物”的外延包含着“马”的全部外延,是属种关系;第三组中的“马”的外延包含在“动物”的外延之中,是种属关系;第四组中的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是交叉关系。材料“第五组:‘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第六组:‘黑色’和‘白色’”,可联系第五组和第六组中的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都不具有相同的部分,都是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其中第五组中的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战争”这一属概念的外延,是矛盾关系;第六组中的两个概念包含在“颜色”这一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颜色”的外延,是反对关系。
(1)(2)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17.【答案】【小题1】
①那位医生错在没有准确把握“内科”和“外科”的内涵,从而混淆了二者的外延。
②这启示我们,把握概念,要运用种差加属的方法下定义,要正确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小题2】
①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全同”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③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全同”和“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的规则,犯了“定义过宽”和“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中划分不正确。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规则,犯了“划分标准不一”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⑤中划分正确。“中国工人”是对“工人”的限制,“四川工人”是对“中国工人”的限制。
⑥中划分不正确。这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解,并非从属概念到种概念的划分。
【小题3】
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
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回答材料一中的那位医生的说法有哪些错误,并回答给我们哪些启示。本题有两小问,第一小问是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第二小问是措施类(启示类)主观题,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即可。材料“有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军营里有位副将在战场上中了流箭,箭头深深地扎进膜内,他立即请那位医生来施行手术。医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杆,就要告辞。副将说:‘箭头还扎在肉里头,怎么不取出来’,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与外科无关’”,由此可以看出那位医生错在没有准确把握“内科”和“外科”的内涵,从而混淆了二者的外延。由此启示我们把握概念,要运用种差加属的方法下定义,要正确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本题要求学生析材料二中六句话作为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即可。材料“数学就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科学”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全同”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材料“木材就是木料”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材料“逻辑学不是心理学”中定义不正确。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全同”和“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的规则,犯了“定义过宽”和“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材料“电视机可分为彩色、黑白、进口三种”中划分不正确。违反了“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的规则,犯了“划分标准不一”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材料“工人——中国工人——四川工”中划分正确。“中国工人”是对“工人”的限制,“四川工人”是对“中国工人”的限制。材料“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中划分不正确。这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解,并非从属概念到种概念的划分。
(3)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吗。属于认识类主观题,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材料“很多年前,通信工具的外延只限于电话、电报等,而今通信工具的外延已经扩展为电话、电报、短信、电子邮件、微信、QQ等等。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如现在流行的‘网购’‘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这说明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学生组织答案规范作答即可。
(1)本题有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分析说明类试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第二小问是措施类(启示类)主观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2)本题是原因类主观题。“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般“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
(3)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解答该类试题需要学生认真解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中的具体信息出发,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理论,从原因、作用(影响、意义),解决问题的措施等角度进行一一对应,阐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即可。
18.【答案】【小题1】
①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要知道商品这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③要知道商品这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琳琅满目的商品”。
【小题2】
①题中观点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并非一个词语在任何场合都表达同一个概念。
②由这个观点的语境可以看出,律师为被告辩护是表示法律规定被告可以行使的一种权利;犯了罪还有理辩护是一种开脱罪行的诡辩。本题说明,不能把一个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混为一谈。
【解析】(1)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中的示例,谈谈你对概念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解答本题,应首先指出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材料“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经济学中给商品的定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可联系要知道商品这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材料“小明在超市中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水果、蔬菜、面粉、服装、家电”,可联系要知道商品这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商品这个概念的外延是“琳琅满目的商品”。
(2)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试题,要求运用逻辑的相关知识,评析“胡平是坏人,还要有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好像坏人犯错还有理一样”这一观点。材料“胡平是坏人,还要有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好像坏人犯错还有理一样”,可联系题中观点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并非一个词语在任何场合都表达同一个概念。材料“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可联系律师为被告辩护是表示法律规定被告可以行使的一种权利。材料“好像坏人犯错还有理一样”,可联系犯了罪还有理辩护是一种开脱罪行的诡辩。最后可总结,不能把一个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混为一谈。
(1)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2)解答评析类题目一般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审清题意。这是解题的基础。不仅要审文字,而且要审材料中的所有信息。
第二步,明确“评”的标准。常见的评价标准通常有: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是否符合我国的法律要求。这样,依据标准,指出言行的正确与错误即可。
第三步:理性分析。回归教材,落实相关原理和知识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解题不能脱离教材知识,这就要把第一步中审材料和问题所获得的有效信息准确地回归教材,考虑知识要全面,注意各知识点的衔接。
第四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