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时间
1894年
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致远舰邓世昌牺牲)、威海卫战役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白银2亿两
《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腹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影响
民族危机加深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瓜分中国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背景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序幕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开始
1898年(戊戌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内容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历时103天,失败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影响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失败原因
顽固派的阻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时间
1900年
主要战役
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
赔款白银4.5亿两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
《辛丑条约》
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
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4年,成立兴中会
革命先行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
者孙中山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成立同盟会
机关报:
《民报》
纲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资产阶级
萍浏醴起义
民主革命
早期的革命起义
安庆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辛亥年)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湖北武昌新军起义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作用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评价
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局限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背景:
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
口号(旗帜)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内容
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文学
性质
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评价
作用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
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
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原因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大跃进
失误
内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
结果
1959一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1961年开始"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调整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时间
1966-1976年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文化大革命
危害
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摧残
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教训
健全民主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个人崇拜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兰新、兰青、
包兰等铁路
建设成就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原子弹(1964)、氢弹(1967)
人造地球卫星(1970)
籼型杂交水稻(1973)
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文革结束后,出现了两个凡是"
背景
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义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村家庭
内容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联产承包
责任制
变化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
意义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
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大连、上海、
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开放长三角、
珠三角、
闽南三角为沿海
格局:“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
经济开放区
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一内
外开放
1988年,
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诚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
武汉等内地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大化改新
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日本
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12世纪晚期,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
天皇大权旁落,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亚洲
时间
7世纪初
封建
社会
创始人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
教义
和平顺从,独尊安拉
作用
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和扩张
哈里发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建立智慧宫
阿拉伯
独特贡献
传播"阿拉伯数字”
文化
医学
《医学集成》
《医典》
文学
《天方夜谭》(《一干零一夜》)
地位和作用
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卓越贡献
雇佣关系
农业
租地农场
产品推向市场
逐渐资本主义化,
开始改变中世纪欧
雇佣关系
洲杜会的整体面貌
手工业
手工工场
分工合作,效率提高
时间
14世纪中叶
发源地
意大利
核心
人文主义
性质
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先驱一
但丁一
《神曲》
走向近代
成就
达芬奇一一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一一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意义
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时间
1500年前后
条件
造船技术、
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地理学的发展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成就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1519一1522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从此确立起来
意义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促进了世界物种、商品交流
开始了殖民掠夺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议会制度,“王权有限""王在法下"原则
背景
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实行封建专制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过程
结束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89年
目的:限制王权
巩固革命
《权利法案》
内容:限制国王对议会的控制,限制
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王位继承权
确立了议会的最高地位
避挽了
意义:
不必要
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的暴力
英国的政治体制)
和内战
使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意义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根本原因
北方一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矛盾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
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首要任务
维护国家统一
开始
1861年,南方挑起战争
1862年颁布《宅地法》
调动了农
美国内战
民和黑人
过程
转折
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
奴東的积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叛乱地区的奴隶获得自
极性,扭
由,可以加入北方军队
转了战局
结束
1865年,北方获胜
性质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意义
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评价林肯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奴作出了杰出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启示
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内忧
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发展
原因
外患
美国舰队入侵日本
时间
1868年
领导人
明治天皇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
经济
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
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
文化和生活方式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特点
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全面学习西方
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积极
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评价
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局限
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最显著成就
电力的广泛使用
耐用白炽灯泡、电影摄影机、放映机
爱迪生
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本茨
汽车(动力是内燃机)
第二次工
福特
流水线生产(生产技术的改进)
业革命
主要发明
莱特兄弟
飞机
诺贝尔
炸药
海厄特
赛璐珞
塑料
夏尔多内
人造纤维
纺织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
影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环境污染
劳动力结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口增长
和近代科学文化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社会进步
大众教育推广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环境改善
环境污染严重
社会问题
贫富分化加剧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
《物种起源》
进化论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近代科学文化
《战净与和平》《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革命的镜子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梵高
《向日葵》
对生命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
生产力提高一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春秋时期
诸猴争霸
民族交融
政治
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战国七雄
世早
肖京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
春秋战国
目的
富国强兵
统治者
秦孝公
建立县制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政治
改革户籍
商鞅变法
严明法度
战国时期
内容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鼓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
意义
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成功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
都江堰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背景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地位一一道家创始人
顺应自然
老子
主张
无为而治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书籍
《老子》(《道德经》
地位一一儒家创始人
核心
"仁"
孔子
主张
政治主张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诸子百家
教育主张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书籍
《论语》
(弟子整理)
孟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春秋无义战
儒家
荀子
实行"礼治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
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
集权专制统治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
影响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
定都咸阳
建立
秦始皇一一赢政
地位一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
皇帝制一一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
总揽大权
三公九卿制一一设丞相(行政)、太
政治一一确立中央集权制
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郡县制一一地方上设郡县,开创了此
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
经济
秦
统一度量衡
措施
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
文化
焚书坑儒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交通
开凿灵渠
军事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疆域
冬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
原因:统治者的暴政
衰亡
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灭亡:公元前207年,被刘邦所灭
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定都长安
背景(原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文景之治
表现: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西汉
政治
设刺史,监察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铸造五铢钱
经济
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汉
文化
兴办太学
军事
北击匈奴
民族外交
张骞出使西域
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
东汉
外戚、宦官专权
衰亡
黄巾起义耕地面积扩大
生产技术改进
农业
曲辕犁
生产工具革新
筒车
兴修水利
经济繁荣
纺织业
蜀锦
手工业
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布局规整对称
商业
都市繁华
长安
坊市分开、有时间限制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交往
代表:文成公主入藏
盛唐气象
风气开放、充满活力
社会风气
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兼容并包、豪迈尚武
李白一"诗仙",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浪浸情怀
文学艺术
杜甫一“诗圣,反映历史实情,有"史诗之称
白居易一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
代表
玄奘西行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
建立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权力,控制军队
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劝
加强中央集权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皇权大大加强
北宋的政治
地方
设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抑制武将、重用文臣,
文臣统兵
措施
发展文教
重文轻武
提高了社会文化素养,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防止了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契丹族
1125年,金灭辽
辽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
澶渊之盟
汉族
北宋
127年,金灭北宋
960年,赵匡胤
宋夏和议
党项族
西夏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1世纪前期,元昊
辽宋夏金元
女真族
金
11世纪未,完颜阿骨打
1234年,蒙古灭金
岳飞抗金
汉族
南宋
1127年,赵构
1276年,元灭南宋
蒙古族
1206年,成洁思汗统一蒙古
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原因
南方相对安定,
自然条件优越
政府鼓励支持
农业发展
人口增加、
耕地面积扩大
引进了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茶树和棉花得到推广
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纺织业
棉纺织业兴起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
手工业
制瓷业
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
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造船业
南宋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城市繁华,人口增加,商品经济发达
宋代经济发展
商业城市
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坊市不再分开
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农业、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原因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应用
商业
海外贸易
政府设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发展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表现
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原因:
商业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增长、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纸币
出现: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影响: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开发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中期开始南移
南宋时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