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一)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文学类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往往是解读作品的核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也是中学阶段常考题型之一。
一、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的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简要说说文中的XXX身上有怎样的特点。
3.通读全文/结合某一部分内容,简要概括XXX的形象。
4.文中塑造了XXX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梳理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1)如果题目只要求“概括”,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提炼描述人物特点的词语即可。如果题目要求“分析”,则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解答。
(2)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性格特点”,那直接把描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写出来即可。如果题目要求回答“人物形象”,一般要多角度总结,如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注:前面提到的四种常见提问方式,就体现了不同的考查内容。
示例:
问题:文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答案:①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②自欺欺人(装腔作势,故作矜持)。假装爱读书,故意把书掉在地上,以便同男子交谈,谈话中又说自己讨厌金钱,掩饰真实身份等;③年轻漂亮,社会地位不高,餐馆出纳;④细心但不切实际。
一方面,这道题要求“分析”,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这道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第③点“年轻漂亮”体现的是外貌特征,“社会地位不高”体现的是人物地位,“餐馆出纳”体现的是职业,这提醒我们,遇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时,不仅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考虑人物的外貌、身份等信息。
2.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梳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
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反之,解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其所作所为来推断其性格特征。
(2)分析文本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
文本中的描写是对人物着重刻画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重点关注。人物描写从两个角度把握:
直接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间接描写: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环境的衬托等
(3)寻找文中评价性的词语
文章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从作者对人物的直接介绍或议论评价中,分析提取有关的人物形象。
(4)结合文本中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地位、教育、经历等信息
时代背景对人物的精神面貌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不同的身份、地位、经历等也会早就不同性格的人。
3.整合概括,全面作答。答题时也要结合分值。
第二部分:例题精讲
描花的日子
张炜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11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12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4分)
【答案】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解析】在“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中我们提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揣摩:
(1)梳理文本中人物所做的事
(2)分析文本中对人物进行的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寻找文中评价性的词语
(4)结合文本中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地位、教育、经历等信息
在本文中,外祖母做的事就是在冬天不方便出门的日子里描花,给父亲画的叶子添加细节,并在猫留下脚印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依据猫爪印的特点将其改成梅花,不破坏画的美感,可见外祖母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充满生活情趣。
对外祖母的正面描写有:
“笑吟吟地看着母亲”,体现了外祖母和蔼可亲;
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体现了外祖母宽容厚道;
除了正面描写,文中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写父亲和“我”画得不像,侧面衬托出外祖母的心灵手巧。
本题分值为4分,答题时要注意全面。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
①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②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答案】①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所以,她们很高兴。
②父亲看到母亲和外祖母高兴,他就很高兴:他能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
3.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 (3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答案】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的小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与分享。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
(一)
七块红烧肉
董改正
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 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临走前,母亲又打开了罐子,往里面添了一勺子炼好的冻猪油,白花花的,至今我依然记得它的色泽。
②担子很重,但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
③“妈,我来挑一截路。”
④“不要的,我行。”
⑤草色稀淡,野雨如烟。穿过枫河北端的滩涂,再过一个水村,绕着一条溪水转到对面 的山梁,顺着山道走下,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小河时,渡船而过,爬上 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了。
⑥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薄膜纸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发出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了。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一起摇晃着。
⑦“妈,让我来。”我走到母亲身边。
⑧“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
⑨岸上的红砖房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她站在船上,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看着我们,说:“那孩子,你先上来,帮你妈接一下!”母亲说:“我行。”
⑩她挑着担子走上来,船大幅度晃动起来,差点没翻。女人夺过,将被子摁在船板上, 厉声说:“被子湿了还能晒,人死了就死了!”母亲嗫嚅着,没说话。她没有要钱,只是看着我们一连串地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了五校。
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了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 终于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
“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
“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了雨衣,走进了细雨之中。远方,山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远方。
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
“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
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的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
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船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 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出来了。她是哭着 走回去的。”
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那天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
夕阳在天,河水粼粼。我沿着河堤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
1.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 分)
2.文章第一段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担子里的东西,有何用意?(3 分)
3.结合语境,品味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答案】
1.①母亲是一个爱孩子、心疼孩子的人,从一路上不让“我”背行李,把红烧肉留给“我” 能看出来(1 分)。②母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她自己舍不得吃红烧肉却带给船上的女人能看出来(1 分)。③母亲是一个要强、忍耐的人,她坚持自己背行李、双脚浸水却一直没有告诉我能体现这一点(1 分)。
2.从结构上来说,这一描写有开启下文,引出送“我”上学路上的故事,为下文上船的“事 故”做了铺垫(1 分)。从内容上来说,行李品类的单一暗示了作者家境的贫苦,与后文珍贵的红烧肉形成了对比,凸显贫苦年代母子深情(1 分)。同时,罗列的物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且繁重,从侧面凸显了母亲的细心及肩负行李的不易,对儿女深深的疼爱(1 分)。
3. “夺”和“摁”属于动作描写(1 分),用两个连贯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女人动作的猛烈、速度之快(1 分),体现了当时情形的危险和女人心情的急迫(1 分)。
(二)
宋嫂丸子
华明明
在这样寒风瑟瑟的天气里,还有哪样事物,比一大砂锅热气腾腾的丸子更暖人心?鱼圆、虾丸、牛肉丸、鸡肉丸、荠菜猪肉丸,还有藕圆或萝卜圆,纯白、虾红、灰粉、暗绿,在放满了豆芽、笋片、蘑菇的汤水里煮开,载浮载沉,一掀锅盖,香气让人猛打了三个喷嚏。所有的寒冷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宋嫂做丸子的那份辛苦,非寻常人所能消受,她坚持鱼圆要用白鱼,而不是青鱼做。谁都知道十斤重的青鱼好寻,五斤重的白鱼难觅,而做鱼圆,偏是鱼越大越好。因此,深夜两点,宋嫂就要出发,骑上电动三轮车到远郊的码头进鱼。穿两层棉袄,下面是一双齐膝的高筒胶靴,手拿一个手电。有时,鱼贩们会为谁家的白鱼更新鲜争吵起来,宋嫂得意地说:“你道我如何分辨?看眼珠?看鱼鳃?这哪能分得出来。”宋嫂的办法是把手电关掉,让周围的人也把手电关掉。手电一关,白鱼的鳞片就在昏朦的夜色中闪闪发光。鱼鳞没有办法说谎,越新鲜的鱼,鱼身的颜色越是发珍珠白,稍微暗淡一点,出水时间就要往前推了。还有一点说起来更玄,宋嫂远远地就开始闻:“最新鲜的鱼,腥是腥,那腥味很干净,有点发甜。”
鱼买回来,第一缕曙光还远未降临,宋嫂就开始剔鱼骨,打鱼蓉。白鱼就是这点好,没有暗色的鱼肉,茸泥剁细后雪白粉嫩。把鱼蓉放在大盆内,加上生姜末、葱汁、料酒、蛋清、老菱粉,加水调和成黏稠状,再加精盐后,开始“收膏”。此时,宋嫂把所有的精气神儿都灌注在两条胳膊上。鱼圆是否久煮不散,以及是否“浮水正圆,筷夹如兜,晾入碟内如扁纽”,全看这一刻的“上劲儿”是否能上圆。
从早到晚,宋嫂都没有真正歇下来过。宋哥说,有些麻烦是她自找的,比如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附近的小学放学之时,宋嫂非要单做一锅灌黄鱼圆,专供那些老人家接了小孙子、小孙女来解馋。在宋嫂的老家泰州,灌黄鱼圆要用蟹黄,成本很高。宋嫂很聪明,用的是罗氏虾的虾黄,反正要做虾丸,原来鼓圆虾头中的那块胭脂红的虾黄浪费不用,可惜了。宋嫂特地将家中的两张小方桌抬出,让背着书包的老人家与孙子对坐,小瓷碗,热鱼汤,汤里浮漾着8枚鱼圆,好像白玉丸里含了一块艳色夕阳。
这也是城里孩子,在功课的压迫下唯一可以品尝天伦之乐的时候吧。在路上,在离开学校还没到家的途中。宋哥说:“我看你不是可惜那点虾黄,你是贪看人家一老一少,坐在那里絮叨——你是想儿子,也想家中二老了。”
宋嫂不语,俄顷,眼圈红了。
1.按照写作顺序,从宋嫂做丸子的角度,完成下面提空。
深夜两点,去码头采购白鱼→ ____ __ → ___ ___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含义。
①宋嫂特地将家中的两张小方桌抬出,让背着书包的老人家与孙子对坐,小瓷碗,热鱼汤,汤里浮漾着8枚鱼圆,好像白玉丸里含了一块艳色夕阳。(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宋嫂得意地说:“你道我如何分辨?看眼珠?看鱼鳃?这哪能分得出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宋嫂非要单做一锅灌黄鱼圆的原因有哪些?
4.文中的宋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5.文章写的是宋嫂丸子,宋哥这个人物似乎有些多余,是否可以去掉?
【答案】
(1)鱼买回来,用烦琐工序用心制作;下午放学时,做一锅灌黄鱼圆
(2)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鱼圆比作白玉丸,把其中的虾黃比作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灌黄鱼圆的颜色、形状,表现了祖孙一起吃鱼圆时欢乐和幸福。
②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宋嫂在向鱼贩们展示自己辨别鲜鱼的技巧时的骄傲和自豪。
(3)①不浪费罗氏虾的虾黄;②给附近的居民提供美食;③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4)①吃苦耐劳:为得到上好白鱼,深夜两点就到码头去采购新鲜白鱼;②聪明能干:宋嫂通过看鱼鳞、闻味道就能够辨别白鱼是否新鲜;③善解人意:坚持在下午三四点中单做一锅灌黄鱼圆,专供那些老人家接了孙子孙女来解馋。
(5)不可以去掉,宋哥的言行从侧面烘托出宋嫂的热心肠;在结构上,宋哥的话引出了下文宋嫂做灌黄鱼圆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为下文作铺垫。
(三)
最后一次拥抱
徐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给妈打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看到爸正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 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 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
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有改动)
1. 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④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2.林海的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3.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自然段。
4.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林海这一人物形象。
5.简要分析本文第 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答案】
1.接到母亲电话,决定给爸一个拥抱;很久未回老家,欠爸一个拥抱
2. “拥抱”这个动作表达的是爱,传递的是亲情(或因为拥抱代表着儿子对他的爱,林海离家时拥抱了妈妈,却只向从小天天把他搂在怀中的挥挥手,爸爸觉得父子之间生分了,爸爸期待林海对他爱的回应。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爸在林海心中的分量和重要性,表现了林海知道爸病重时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4.①通过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②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反思(或知错就改、孝顺)的人;③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④通过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5.①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②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中心,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四)
唐柳姑娘
王宗仁
①我最近的一次到拉萨是2000年冬。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高。
②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很轻巧地舀起拉萨河河水,灌进印着“八一”红五星的木桶里。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朴朴的脸庞,好动人!
③姑娘的身后座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
④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⑤我的愿望说起来很简单,单纯的很。就是想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和她照一张合影。我上百次来拉萨,留下的照片装满两个相册,却没有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过影。这也算是个遗憾吧!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相信我的心情会像阳光一样明丽。更何况要和我合影的那个舀水姑娘的木桶上,还有一颗“八一”红五星,这对军人有特殊的意义。
⑥那天,我还没走到头天和舀水姑娘分别的地方,老远就瞅见一个姑娘背着水桶朝我走来。那个水桶,我好像见过,上面有“八一”五角星图案。可是走近一瞧,背水的人却换了,军帽下的脸是陌生的模样。我有点不好意思了,赶紧收住了未出唇的问话,同时止步。就在这一瞬间,姑娘脱下了军帽,唿啦一下一束小辨子像瀑布似的散在了两肩。是她,正是昨天的那个舀水姑娘!我一时有点手脚无措,不知说什么好,却异常高兴。
⑦倒是姑娘大大方方地问我:你昨天不是叫我吗,有什么事?我是叫她了,可是她现在问我有什么事,我还真说不上来,或者说不好说出来。当时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我叫她,尽管我希望她听见。她现在这么主动问我,我真不知如何回答,羞得有点无地自容了。
⑧“说吧,叫我有什么事?”她还是那么大方,逼问。
⑨遇到这样直率的姑娘,你再羞羞答答就多余了。我的勇气一下子来了,索性有话直说:“我想和你合照一张相片,就在布达拉宫前!”
⑩“当然可以!”她很痛快地答应。说话间她已经走上了通往布达拉宫的梯形台阶路。我随其后。站定,她招招手,让我站在她身旁。我把照相机交给一位过路的游客,请他帮忙。别看我是主动要求和她照相,一旦站在陌生姑娘身边,还真有点紧张。笑也不是,不笑又不合适,双手也不知怎么摆放。
她显然看出我太紧张,说:“你就当站在你身边的是一棵树,这样就不会紧张了!”她指着不远处大昭寺前那棵唐柳这样说。我把目光移向唐柳。
这棵柳树是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从长安带来落户拉萨。千余年间,它经过枯萎、重栽,再枯萎、再重栽,重重叠叠的绿荫一直蓬勃着。唐柳,一棵无限循环的活物,即使我把时间倒过来,也永远无法和它接近。但是,今天在藏族姑娘有意无意地指引下,它真实地活在了我心里。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就在这一瞬间,只听快门咔嚓一声脆响。
拿相机的游人把相机交还给我,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张照片很有意义,照的效果也不会错。你有幸和‘唐柳姑娘’合影,叫人羡慕!”他把“唐柳姑娘”四个字咬得特别有味道,好像那姑娘真的就叫这个名字。
姑娘挥手和我告别,她再三叮咛:“照片洗出来一定寄我一张!”
她留下了名字,还有通讯地址:西藏林芝歌舞团。
1.作者隔河喊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其目的是什么?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了,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地。
3.作者写道:“我看着它,想到了文成公主,心情马上放松下来。”想到了文成公主,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马上放松下来?
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
1.满足自己还没有能和藏族姑娘在布达拉宫前合影的愿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和这位姑娘重逢的信念。
3.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人民的友好交往,使汉藏人民就像一家人一样。作者看到唐柳,就自然地想起文成公主,就感觉和这位藏族姑娘想一家人一样,因此心情立马放松下来。
4.文中的“唐柳姑娘”是一位美丽大方、活泼可爱、热情友好、与人为善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