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 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 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课后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政治 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 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课后练习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 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
4-2 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命是法律意义上的人的最高的人身利益
B.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C.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D.人们在生活中应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2、中学生张某在某网店购买了一双某品牌的鞋子。收到货品后,张某发现货品与网页宣传不符,于是就真实情况发表了买家评论并给予差评。之后,商家与张某为此产生争议,中学生张某又追加评论,谈了自己对于诚信经营的感受。商家对此大为不满,向人民法院起诉张某侵害名誉权。中学生张某的行为是否是侵权行为( )
A.中学生张某的行为不是侵权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没有超过正当的界限
B.中学生张某的行为是侵权行为,该网店所受的损害与中学生张某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C.中学生张某的行为是侵权行为,因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D.中学生张某的行为是侵权行为,因为中学生张某滥用自己的民事权利
3、2022年5月5日,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罗昌平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依法公开宣判,判处被告人罗昌平有期徒刑七个月并承担在新浪网、《法治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法院经审理查明:2021年10月6日,被告人罗昌平用手机观看《长津湖》电影和长津湖战役纪录片视频后,为博取关注,使用账号“罗昌平”发布帖文,侮辱“冰雕连”英烈,引发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案件告诉我们( )
①英雄烈士名誉、荣誉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②公民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界限,否则会构成侵权
③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④公民在享有民事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某农民工向老板要回被拖欠的工资,但使用方法不当,扰乱了公共秩序。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这一事例说明( )
A.农民工的生命权受法律保护
B.农民工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
C.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公民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越正当的界限
5、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哀悼之时,有网民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侮辱性言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对其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 )
①侵犯姓名权荣誉权
②伤害人民感情,扰乱社会秩序,应依法惩处
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要依法守法
④违背公序良俗,只需追究民事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A县小王和B县小张曾经是男女朋友,两人分手后,心存怨气的小张把小王不宜公开的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小王深受困扰,要把小张告上法庭。为此,小王( )
A.应向A县或者B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须聘请律师为诉讼代理人
C.可把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项诉讼请求
D.应以肖像权受侵犯为案由
7、罗某在社交媒体发表帖文,侮辱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引发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判处被告人罗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判处登报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据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侮辱诽谤需担责
②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的生命权不可侵犯
③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④民事权利行使有界限,要依法尊重他人隐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列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与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某行政机关
②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③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④甲酗酒开车撞人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甲今年11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钢琴演奏家”。周末经常参加演出,平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某日,一演出公司打电话给甲请其前去演出,甲表示同意,但到期却把此事忘了。
请问以下正确的是( )
A.甲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甲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甲应承担违约责任
D.甲的监护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10、陈某的丈夫胡某到某海鲜店购买基围虾、多宝鱼等海鲜产品。当天中午,胡某又返回该海鲜店,以该店出售的基围虾全部死亡为由要求退换。经协商,店家向胡某退还了基围虾价款65元。到了下午,陈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自编的顺口溜:“xx海鲜真创意,欺瞒顾客有心机;死虾当作活虾卖,拒不承认太恶心;潼城海鲜好几家,奉劝亲们多注意”,并配发了该海鲜店的门面照。店家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邀请陈某夫妇来店观看监控视频,以证实并无欺瞒行为,并要求删除该不实微信。但陈某拒绝了店家的要求。这一事件中( )
①陈某有发朋友圈的自由,店家的要求侵犯了陈某的权利
②行使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界限,陈某侵犯了店家的名誉权
③陈某应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侵权责任
④权利和义务通常是对等的,陈某的权利就是店家的义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无条件”免除救助者的民事责任,为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尊重生命、帮扶弱者,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促进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是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之一
②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③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④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王某在某网购平台上,买了一款限量款的鞋,B快递公司负责配送商品,但王某在快递包裹内发现并无鞋,只有一根鞋带。王某通过网络平台要求商家交付所购的鞋,商家认为鞋已经发货,包裹内不完整不是他们的责任。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①王某可以要求商家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②王某只能要求快递公司赔偿商品
③商家与快递公司无须承担共同责任
④快递公司要证明配送过程是无责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A县小王和B县小张曾经是男女朋友,两人分手后,心存怨气的小张把小王不宜公开的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小王深受困扰,要把小张告上法庭。为此,小王( )
A.应向A县或者B县法院提起诉讼
B.必须聘请律师为诉讼代理人
C.可把精神伤害赔偿作为一项诉求
D.应以肖像权受侵犯为案由
14、2016年6月1日,村民甲借给同村村民乙3000元,双方未约定还款日期。2016年7月 23日,甲要求乙还款,乙以外出务工筹款为由,说服甲同意其年底还款。乙离开后,甲乙之间一直未有联系,直到 2020年4月乙打工归来,甲乙之间产生债务纠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民事关系的客体是3000元人民币
②甲乙不可通过仲裁解决纠纷
③若甲提起诉讼,法院不再支持甲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
④若甲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受理甲要求乙继续履行义务的诉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315晚会上,A媒体通过跟踪暗访揭露了B企业“土坑酸菜”的乱象现象,导致 B企业停业整改,采购商纷纷解除合同,损失惨重。下列说法正确是( )
①A媒体侵犯了B企业的名誉权
②A媒体侵犯了B企业的隐私权
③A媒体的报道行为为公共利益,不算侵权
④A媒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得超过正当的界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关于民事权利的实现,下面表述正确的有( )
①人们必须自觉运用法律来协调和解决权利间的冲突,以实现民事权利
②所有社会成员都要用诉讼方式实现权利
③有了法律依据,公民就能实现自身的民事权利
④“重刑轻民”的传统法律思想不利于公民民事权利的实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小林在放学路上捡到一只皮包,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将皮包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视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可能就是这只皮包。当小林准备归还失主时,其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但小林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下列对小林和他父母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拾金不昧是道德要求,不是法律层面上的义务
②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
③失主的寻物启事具有法律约束力,小林归还皮包时可以要求失主履行承诺
④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小林将皮包归还失主就必须领取报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Z公司与X公司共同研发了乙醛酸法生产香兰素工艺,将之作为技术秘密保护,并与公司技术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但Z公司的某以打算辞职为由拒绝签订保密协议。离职后,傅某将原公司的核心技术资料提供给Y公司使用,给Z公司与X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Z公司与X公司遂向浙江高院提起诉讼。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傅某未签订保密协议,故未构成侵权
②Z公司和X公司均可要求Y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③Z公司和X公司的商业秘密可以一直受保护
④民事权利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行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2021年11月,何某和老伴儿一起散步,途经某公司的墙外时,该公司园内的一棵近30米高的白杨树突然倒塌,致使何某左臂骨折,花费医疗费共计8万元。何某要求该公司赔偿,遭到拒绝,遂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该公司赔偿损失。对于该案件( )
①法院可以直接为何某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进行辩护
②何某花费医疗费8万元的事实,由何某承担举证责任
③白杨树归属该公司所有,故该公司承担过错推定责任
④只能进行法院判决,判决书比调解书更具有法律效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 )
①不得非法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②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③可在合法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自主加工、过度处理他人个人信息
④可在合法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向其他组织出售他人个人信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因为店面招牌带有“青花椒”字样,四川数十家川菜馆被上海万翠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侵犯自己的注册商标为由告上法庭。一审判决被告停止使用“青花椒”店招并进行赔偿。被告餐馆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明确界定对于这类“碰瓷式维权”的诉求不予支持。本案启示我们( )
①两审终审制能确保审判过程和结果公正
②法律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依法经营
③当事人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出正当界限
④“青花椒”这类通用名称不得作为商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马上要参加2022年高考的小王同学在近两次高三联考中成绩不断下降,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利用晚自习结束学生回寝室之际,偷偷查看了小王课桌抽屉里的物品,发现小王同学的书柜里有关于早恋的字条和往来书信,班主任对小王的早恋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班主任的行为( )
①正确履行了教师对小王教育管理的义务
②侵犯了小王同学的隐私权
③班主任在行使权利时超过了正当的界限
④侵害了小王同学的名誉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林某6周岁的儿子在家里玩火引发火灾,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赶来。因王某的私家车停在小区消防通道,消防车无法顺利进入火灾现场,导致林某的财产损失扩大。本案中,应对林某的财产损失承担民事责任的是( )
①林某的儿子
②林某
③王某
④小区物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315晚会上,A媒体通过跟踪暗访揭露了B企业“土坑酸菜”的乱象现象,导致B企业停业整改,采购商纷纷解除合同,损失惨重。下列说法正确是( )
①A媒体侵犯了B企业的名誉权
②A媒体侵犯了B企业的隐私权
③A媒体的报道行为为公共利益,不算侵权
④A媒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得超过正当的界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甲公司伪造房产证,以优惠价格与乙国有企业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以骗取钱财。乙企业交付房款后,因甲公司不能交房才知道被骗。下列关于乙企业可以采取的民事救济措施是( )
A.以甲公司实施欺诈损害国家利益为由主张合同无效
B.只能请求撤销合同
C.通过乙企业的主管部门主张合同无效
D.可以请求甲公司承担民事责任
26、某网络音乐直播平台主播向其粉丝索要“打赏”。13岁的中学生小S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闾里,将妈妈微信钱包中的5万元陆续转账给该主播,对此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网络主播公开向粉丝索要财物,构成诈骗罪
B.家长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只能承担损失
C.小S与主播是自愿交易,愿打愿挨,无可厚非
D.小S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家长可通过法律渠道追回钱款
27、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完成学校“停课不停学”的任务,王老师制作了未署名的系列抗疫课件,口述将其录制成微课程,供本校学生在“家里学云课堂”平台上学习据此判断,王老师( )
①没有依法行使署名权
②完成的网络课程为职务作品
③作为表演者受到一定保护
④创作的智力成果为文字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8、 民法典从立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到具体制度的完善,都将对人的尊重、对权利的保障作为一条主线。这折射出( )
A.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我国坚持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对等的原则
C.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D.国家致力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主观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针对社会上有些人以“学术自由”“还原历史”等为名,丑化、诋毁、贬损、质疑英雄烈士的现象,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有251人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一些群众来信提出,建议通过立法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同年12月,首次审议后的《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网站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以170票赞成、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此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有了强有力的保护。
材料二:2022年5月19日上午,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被告张某侵害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名誉、荣誉一案。公益诉讼起诉人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诉称,被告张某于2021年5月22日至5月24日期间利用境外信息网络平台,公然发表、转推侮辱、诋毁袁隆平院士的推文共计9条,相关推文被他人留言10条,被转推36次,被点赞275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院当庭宣判,被告张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张某为什么要承担民事责任?
30、 小钱是某中学高二的学生,因家离学校较远,每天乘坐个体户王某经营的校车上学。2014年9月18日王某因操作失误,致使校车翻车,导致小钱多处受伤,被送到医院救治。小钱住院期间,有家人陪护,出院后,小钱被鉴定为八级伤残。交警部门认定王某在这起交通事故中负全责。经调查,王某的校车经营资格合法。小钱与王某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于是小钱向法院起诉。
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
1.本案中王某侵犯了小钱的那种权利 王某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2.小钱的起诉是否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 本案应由谁来承担举证责任 说明理由。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与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鸿沟,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服务使用权限,个人不得不“。主动”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却无法真正知晓自己的个人信息究竟将如何被处理以及谁将拥有自己的个人信息。更有甚者,个人信息买卖已然形成完整的黑灰产业链条。
2021年11月1日,由全国人大制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信息处理者的又务以及主管机关的职权范围提供了全面的、体系化的法律依据。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的意义。
(2)某校在校园进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宣传,请你为该宣传活动策划一个方案。
32、几年前,周某带家人去城市打工。2022年4月回到家中,周某发现自己的院子东南角大约5平方米的地方,已被村委会征用,在上面建起了全村村民用于饮水的自来水水塔。周某向法院起诉,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求村委会拆塔还地,并赔偿损失2万元;如该村委会不能拆塔还地,就要以40万元购买这块地基。
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回答:
(1)该村委会侵犯了周某的什么权利
(2)对于周某的诉讼请求,法院是否予以支持 为什么
答案
1、答案:C
解析:A错误,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不仅指生命权; B错误,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法人和法人组织不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C正确,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D错误,“千方百计”说法错误,应采用合法手段。故选:C。
2、答案:A
解析:A中学生张某作为消费者基于客观事实对购买的商品做出评价,没有任何侮辱、诽谤的行为,主观上没有诋毁卖家商业信誉的恶意,没有超过正当的界限。所以A正确。BCD选项都认为构成侵权因而是错误的。
3、答案:B
解析:①②④符合题意,2022年5月5日,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罗昌平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依法公开宣判,判处被告人罗昌平有期徒刑七个月并承担在新浪网、《法治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该案例告诉我们英雄烈士名誉、荣誉不容亵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公民行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界限,否则会构成侵权,公民在享有民事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③不合题意,材料与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无关。故选B。
4、答案:D
解析:A:材料未体农民工的生命权受到侵害。A错误。B:材料体现的是农民工讨要工资使用方法不当,扰乱了公共秩序。即使是在财产权受到侵害的前提下,依然受到了处罚。这里强调了公民形使民事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而非农民工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B错误。C:公民要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C错误。D:材料中的农民工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方法不当,超越了权利行使的界限,D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C
解析:①错误,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侵犯英雄的名誉权,而不是姓名权;②③符合题意,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伤害人民感情,扰乱社会秩序,应依法惩处,说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言论要依法守法;④错误,这种侮辱英烈的行为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故选:C。
6、答案:C
解析:A错误,在我国,民事诉讼多采取“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原则,所以,小王应向被告人小张所在地的B县法院提起诉讼;B错误,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但并没有要求必须聘请律师为诉讼代理人;C正确,小张把小王不宜公开的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小王因此深受困扰,对小王造成了一定的精神损害,因此,小王可把精神伤害赔偿作为一项诉求;D错误,小张把小王不宜公开的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主要侵犯了小王的隐私权,小王应以隐私权受侵犯为案由;故选C。
7、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罗某在社交媒体发表帖文,侮辱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引发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判处被告人罗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判处登报公开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这说明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侮辱诽谤需担责,也是因为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②错误,材料说明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的名誉权不可侵犯;④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民事权利行使有界限,要依法尊重他人隐私。故选A。
8、答案:A
解析:【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査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酗酒开车撞人属于刑事法律调整的犯罪行为, ④排除;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①②③正确。故答案选A。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C
解析:①错误,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事件中陈某发朋友圈诋毁海鲜店的做法,影响了海鲜店的声誉,侵犯了海鲜店的名誉权,陈某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陈某有发朋友圈的自由,但不能侵犯海鲜店的权利,海鲜店的要求并没有侵犯陈某的权利;②③正确,行使权利不能超过正当界限,陈某的行为侵犯了店家的名誉权,店家有权要求陈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消除影响;④错误,权利和义务通常是对等的,但事件中是陈某的行为侵犯了海鲜店的权利,“陈某的权利就是店家的义务"”表述与事实相违背。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无条件”免除救助者的民事责任,为见义勇为者解除后顾之忧,体现了尊重生命和帮扶弱者的公序良俗,体现了民法的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也表明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①②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问题,③不符合题意。④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张某通过网络平台要求商家交付手机:商家认为手机已经发货,没有手机不是他们的责任,依据题意,张某可以要求商家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快递公司要证明配送过程是无责的;②错误,张某可以要求商家继续履行合同义务,赔偿手机;③错误,如果商家与快递公司都有责任,则二者应共同承担责任,若快递公司配送过程是无责的,则需要商家承担责任。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民的诉讼权利、诉讼的管辖、民事权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地域管辖适用“原告就被告”原则,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小张作为被告方,其所在地是B县,小王不能向A县法院起诉,A项错误。B项说法绝对,公民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但不是必须委托。本案中小张把小王不宜公开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但并未丑化,也没有以营利为目的,故没有侵犯小王的肖像权,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题中从甲第一次主张自己的权利即从2016年7月23日开始,一直到2020年4月才与乙有联系,已经超过了3年的诉讼时效,故若甲提起诉讼,法院将不再支持甲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但应当受理甲要求乙继续履行义务的诉求,③④符合题意。甲乙民事关系的客体是给付行为,不是3000元人民币,①说法有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申请仲裁解决,②错误。故选D。
15、答案:D
16、答案:D
解析: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权利主体对实施还是不实施一定行为的选择权。故人们必须自觉运用法律来协调和解决权利间的冲突,以实现民事权利,“重刑轻民”的传 统法律思想不利于公民民事权利的实现,①④正确。②表述本身错误。③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17、答案:C
解析:①错误②正确,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③正确,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归还皮包的报酬,具有法律约束力,拾得人将皮包归还失主时,可以要求其履行承诺,支付报酬;④错误,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在题中事例中,小林是否接受500元的报酬,是小林行使权利的问题,他可以放弃收取500元的权利。故选:C。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C
20、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根据民法典对隐私权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他人个人信息,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③错误,不得过度处理他人个人信息;④错误,不得向其他组织出售他人个人信息。故选A。
21、答案:C
22、答案:B
解析:①错误,班主任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未正确履行教师对小王教育管理的义务;②③正确,马上要参加2022年高考的小王同学在近两次高三联考中成绩不断下降,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利用晚自习结束学生回寝室之际,偷偷查看了小王课桌抽屉里的物品,发现小王同学的书柜里有关于早恋的字条和往来书信,班主任对小王的早恋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班主任的行为侵犯了小王同学的隐私权,班主任在行使权力时超过了正当的界限;④错误,材料是侵害了小王同学的隐私权,而不是名誉权。故选B。
23、答案:C
解析:①②:我国法律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在未成年子女给国家、集体、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作为监护人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本案中林某应对其6周岁儿子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②符合题意;6周岁的儿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承担责任,①排除。③:王某违反与小区物业有关停车规定,将私家车停在小区消防通道,致使消防车无法顺利进入火灾现场,导致王某的财产损失扩大,因而李某也应承担责任,③符合题意。④:家中方式火灾完全是业主消防安全监管不到位,小区物业没有责任和义务,不承担民事责任,④排除。故选C。
24、答案:D
解析:①②错误,③正确,A媒体的报道行为为公共利益,并未侵犯B企业的名誉权和隐私权;④正确,A媒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得超过正当的界限。故选D。
25、答案:D
解析:“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此处的“国家利益”指的是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利益,国有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企业利益不能直接等同于国家利益,乙企业不能主张该合同无效,A错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B错误。乙企业的主管部门无权裁定合同无效,C错误。甲公司在民事活动中明显存在主观过错和客观上损害乙企业的合法权益的事实,因而要承担民事责任,D正确。
26、答案:D
2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民事权利的行使与限制。不署名也是行使署名权的一种方式,不代表王老师没有依法行使署名权,作者有署名或者不署名的决定权,①说法错误。王老师是为了完成学校教学任务而制作的课件与微课程,这是其职务作品,并且王老师作为表演者受到法律的保护,②③正确。录制的微课程不属于文字作品,④说法错误。
28、答案:D
29、答案:《民法典》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张某在网络平台上公然发表不实言论,丑化了袁隆平院士的形象,贬损其名誉,超出了言论自由的合法范围,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所以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0、答案:1.王某侵犯了小钱的生命健康权。王某应承担小钱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其父母在陪护期间因误工而减少的收入等。
2.小钱的起诉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理由:本案是公民之间因人身权侵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属于法院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案应由小钱承担举证责任。民事诉讼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小钱要求王某进行赔偿,应该由小钱承担举证责任。
31、答案:(1)①有利于保护和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推动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②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财产权利,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③有利于正确处理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处理。
(2)答案示例:①以案例形式说明保护个人信息需要法律依据。②在进出校门处设立宣传板报。③请法律专家进行法律讲解。
32、答案:(1)该村委会侵犯了周某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如果因水塔的建设影响周某及家人的生命健康,村委会还侵犯了周某及家人的生命健康权。
(2)法院对周某的诉讼请求,不能完全支持。①公民在进行民事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周某的诉讼请求,已严重违背这一原则,法院当然不能完全给予支持。②公民进行民事活动应合法、遵守国家政策、尊重社会公德,而且不能滥用权利。周某的诉讼请求,超过了法律规定的界限,是不合法的滥用权利,法院不能完全支持其诉讼请求。③尽管周某行为偏激,但该村委会确实侵犯了周某的合法权益,所以法院应支持周某维权,但不支持其滥用权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