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导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导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0.1《兰亭集序》学案
一、课时安排:共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已学的翻译技巧,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能独立逐句翻译全文。
2、结合相关的句子,能说出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及用法。
3、通过多次朗诵,能准确背诵全文,并尝试默写全文。
三、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已学的翻译技巧,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能独立逐句翻译第一、二段,理解文意。
2、在第一、二段找出相关句子,说出作者“乐”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草,汉代设置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有三绝:君民碑(康熙手书“兰亭”无数游客抚摸得名)、祖孙碑(正面康熙手书《兰亭集序》背面乾隆手书《兰亭即事》)、父子碑(上书“鹅池”二字,“鹅”为王羲之手书,“池”为王夫之手书)。最为古今传诵不绝的是“兰亭集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2.给划线的生字注音
癸(guǐ )丑 修楔( xì ) 流觞(shāng ) 游目骋(chěng )怀
趣( qū )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急湍(tuān) 流觞曲水(shāng )
二、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划横线字词的含义,并口头上逐句翻译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全汇集在这里 〕,少长〔 年少和年长的人〕 咸〔 都 〕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长,高 〕竹,又有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 ,映带〔环绕 〕 左右,引以为〔 把......作为 〕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古今异义, 溪水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名作动,用酒杯喝酒 〕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万物 〕之盛,所以游〔动词使动,使…纵展 〕 目骋〔动词使动,使…奔驰〕 怀,足以极〔 穷尽 〕视听之娱,信〔确实,实在〕 可乐也。
3.思考: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作者说“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原因有哪些?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真情(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人与环境和谐统一。
三、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是(B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雅)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已(短暂)
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
2. 掌握全文的翻译了吗?请你合上书本,比比谁能写对这几句的翻译。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你我)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各人幽雅的情意。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纵目游观、舒展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的句子,能说出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及用法。
2、结合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悲”及“痛”的心情。
3、结合文本,能说出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划横线字词的含义,并口头上逐句翻译第三、四段。
夫人之相与〔相交 〕,俯仰〔短暂的时间,古今异义〕 一世。或取诸怀抱〔 古今异义,胸怀抱负 〕 ,悟〔通“晤”,面对面地交谈〕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通“趋”,取向 〕舍〔舍弃 〕万殊,静躁〔安静和躁动 〕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到,往 〕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附着 〕之矣。向〔过去,从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形作名,寿命长 〕 短〔形作名,寿命短 〕 随化,终期〔至,极〕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形作名,大事 〕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不能喻〔明白 〕之于怀。固〔 本来 〕知一〔数作动,等同,把…看作一样 〕 死生为虚诞,齐〔形作动,把…看作相等〕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纵使〕 世殊事异,所以兴〔动词使动,使…兴起〕怀,其致〔情致〕一〔数作动,是一样的 〕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今异义,这篇文章〕。
二、合作探究
1、第三段段尾“岂不痛哉”一句中的“痛”字作何理解?作者为何而痛?
(1)喜爱某物时,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厌倦该物时,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2)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面临死亡时,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3)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2、第四段中“悲夫”一句中的“悲”字作何理解,作者“悲”什么?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王羲之觉得士大夫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因为他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王“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3.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并说明其用法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表处所,“在”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介词,表对象,“对”“对于”
(3)终期于尽! 介词,表范围,“到”
(4)不能喻之于怀。 介词,表范围,“在”
(5)亦将有感于斯文。 介词, 表对象,“对”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极)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
3.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4. 掌握全文的翻译了吗?请你合上书本,比比谁能写对这几句的翻译。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这时才明白地指知道,把生和死视为一体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看待时妄作的。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和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3)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虽然人们的爱好取舍千差万别,好动与好静也不相同。
(4)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让人感到悲痛呢?10.1《兰亭集序》学案
一、课时安排:共2课时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已学的翻译技巧,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能独立逐句翻译全文。
2、结合相关的句子,能说出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及用法。
3、通过多次朗诵,能准确背诵全文,并尝试默写全文。
三、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已学的翻译技巧,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能独立逐句翻译第一、二段,理解文意。
2、在第一、二段找出相关句子,说出作者“乐”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草,汉代设置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有三绝:君民碑(康熙手书“兰亭”无数游客抚摸得名)、祖孙碑(正面康熙手书《兰亭集序》背面乾隆手书《兰亭即事》)、父子碑(上书“鹅池”二字,“鹅”为王羲之手书,“池”为王夫之手书)。最为古今传诵不绝的是“兰亭集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2.给划线的生字注音
癸( )丑 修楔(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急湍( ) 流觞曲水( )
二、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划横线字词的含义,并口头上逐句翻译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 〕 咸〔 〕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 〕 ,映带〔 〕 左右,引以为〔 〕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 〕 目骋〔 〕 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 〕 可乐也。
3.思考: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作者说“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原因有哪些?
三、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雅)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已(短暂)
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
2. 掌握全文的翻译了吗?请你合上书本,比比谁能写对这几句的翻译。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的句子,能说出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及用法。
2、结合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悲”及“痛”的心情。
3、结合文本,能说出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划横线字词的含义,并口头上逐句翻译第三、四段。
夫人之相与〔 〕,俯仰〔 〕 一世。或取诸怀抱〔 〕 ,悟〔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舍〔 〕万殊,静躁〔 〕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 〕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 〕 短〔 〕 随化,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固〔 〕知一〔 〕 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 世殊事异,所以兴〔 〕怀,其致〔 〕一〔 〕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二、合作探究
1、第三段段尾“岂不痛哉”一句中的“痛”字作何理解?作者为何而痛?
(1)
   (2)   
(3)
2、第四段中“悲夫”一句中的“悲”字作何理解,作者“悲”什么?
3.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并说明其用法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3)终期于尽!
(4)不能喻之于怀。
(5)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下列关于“期”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极)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希望)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D.秋以为期(约定的佳日)
3.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4. 掌握全文的翻译了吗?请你合上书本,比比谁能写对这几句的翻译。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4)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