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膨胀》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皇权膨胀》 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皇权膨胀》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本题图片中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应是明代废丞相后。正确答案为D。
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
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
【解析】本题材料中提到以后“不许立丞相”,联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历史事实可知,正确答案为D。
3.下列措施有利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有(?? ???)??
?①废除丞相? ②分封藩王? ③设锦衣卫? ④廷杖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明太祖采取的措施。其中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和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分封藩王,事实证明削弱了皇权。正确答案为D。
4.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四集《指点江山》:“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
A.恢复明朝内阁??????? B.三省六部制度确立 C.军机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
【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由材料关键词“雍正”得出时间。“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为了加强皇权,顺治恢复明朝的内阁,康熙成立南书房,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使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正确答案为C。
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解析】明代内阁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事,但只能跪受笔录。正确答案为C。
6.“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解析】军机大臣是皇帝的亲信重臣,但他们并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故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军机处设置的影响,题干材料不能直接说明。正确答案为A。
7.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  )
A.唐朝设政事堂?? ?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辨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情况。题干材料反映了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内阁学士也不是行政官员,不同于丞相,实权在皇帝手中。这些关键信息说明了没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点,应在明代。正确答案为C。
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通过材料所述大臣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臣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正确答案为C。
9.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加强专制统治”。明太祖时,为加强君权,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正确答案为C。
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6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411事。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做了哪些改革?????
(2)有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结合材料,如何看待这些改革?
答案: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2)内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失去制约了,但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材料,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了解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联系教材中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明清时期历史阶段及特征作答。?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明代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重要的中枢机构,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丞相位高权重,已经严重威胁皇权统治。
(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
(3)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材料,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了解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联系教材中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历史阶段特征作答。?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真正成为)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答案:
(1)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解析】第(1)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设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原因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解答;第(2)问“时间”及“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首先要理解观点,该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自然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去分析;第(3)问,由废宰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综合探究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 位
基? 本? 职? 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解析】解答第1小问时注意要求“君权与相权关系”实际上概括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时中央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答案: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解析】本问实际是考查了宰相与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的比较认识,可以从地位、产生方式、权限等方面比较。同时注意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
(3)你怎么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
答案: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
【解析】解答本问首先要弄清黄宗羲观点的意思:自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来,政治更为腐败。同时结合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及影响。
《皇权膨胀》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活动建议:设计表格,列出明清统治者推行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代废丞相、设“三司”、确内阁以及清代设军机处等基本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的高度膨胀;从多角度分析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探究明清皇权得到强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皇权膨胀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危机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明清统治者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分析明清皇权膨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结合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丰富的史料,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1)此时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会怎样?为什么?
(2)朱元璋杀胡惟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越来越不满;因为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生:相权过大,妨碍威胁皇权。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顺利而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环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活动一:梳理明朝强化皇权的系列举措
故事说史:
呈现四则明朝强化君主权力的故事或史料
?
生:废丞相,设六部;废中书省,设“三司”;确立内阁;锦衣卫机构;廷杖制度。
?
结合故事和书本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从众多文字中提炼有效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
?
?
?
?
?
?
?
活动二:
合作探究明朝强化皇权的目的和影响
追问历史:
1.展示元代的政治体制和明朝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问:(1)明初的政治体制与元代体制相比,发生什么变化?
朱元璋实行这一政治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实行这一政治体制带来怎样结果?
?生:中央没有丞相,地方设了三司。
?生: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生:皇权高度集中,缺少制约。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比较元代和明初政治体制示意图,探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和结果,自然过渡到“内阁”产生的背景。
2.出示有关内阁制特点的小贴士
问:内阁首辅是否等同于丞相?
结合内阁制的特点,相互讨论。
了解内阁制与丞相制的区别,懂得它没有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展示宋濂请客的故事
问:(1)为什么朱元璋对宋濂的事了解这样详细?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的言行,使他们臣服。
?要求学生结合现实并联系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进行探讨。
?
利用故事,了解特务机构的功能与作用,明白这些特务机构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柱。
出示午门廷杖的漫画和故事
问:(1)廷杖制度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生:树立皇帝权威,
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通过漫画和故事,知道廷仗制度设立的目的与结果。
?
活动三:
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图说历史:
阅读教材22页相关内容,归纳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生:清朝初期中央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生: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生: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书本内容,培养归纳总结历史史实的能力。
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设立军机处的原因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
生: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
明白军机处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活动四:
探讨皇权膨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评说历史:
1.出示《明清疆域图》、17-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图片及其他史料,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2.教师加以点拨和指导,师生生共同完成。
3.我们应怎样评价明清皇权的高度膨胀?
小组合作讨论:
一是认为强化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是认为皇权高度膨胀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
通过疆域图,从民族统一的角度去评价君主专制。
通过中西历史的对比,学会用全球史观来看待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潜藏着危机,培养学生全面评价某历史事件。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高度强化的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皇权高度膨胀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构建本课知识提纲,
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
?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维护其统治,统治者不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本课主要把握明朝强化君主集权举措和清朝军机处的分析。笔者通过故事说史和史料举证把明清强化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有形控制”举措勾画出来,然后用评说历史环节讨论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对社会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发现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问题的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全面客观看待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法,掌握结合具体社会背景,利用史实展开评价的要领。
但课后尚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有限的课堂时空进行高效教学,对于教材没涉及的内容,我们该拓展到什么程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将这种理论性较强,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
课件18张PPT。皇权膨胀 胡惟庸,明朝的开国谋臣之一。在明朝创建、发展的初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被任命为丞相,独揽中书省大权。在他任相期间,凭借皇帝的宠信,骄恣渐露。许多人来贿赂他,乘机敛财。在朝中有恃无恐,网罗亲信,结党营私,官员的生杀迁降大多由他个人决定,甚至连朱元璋都不完全知道;各部门交上来的奏章,胡惟庸必定取来审阅,凡是不利于自己的就隐匿不报。问:此时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会怎样?为什么? 1380年,朱元璋以以“擅权枉法”和“图谋不轨”之名杀掉胡惟庸极其家人。此后,朱元璋以肃清逆党为名,大规模地屠杀,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坐诸者三万多人,十几年未尽,史称“胡狱”。。问:朱元璋杀胡惟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洪武九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元旧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以防止地方势力过大而闹独立性的可能。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8天内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的讲一件事,有的讲两三件事,共计3291件事情,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故事说史 材料四:官员违背了皇帝的意旨,就会在殿庭上挨板子,午门是故宫正门,是皇帝处罚大臣进行廷杖的地方。1519年,群臣劝说明武宗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结合课文P21-22自主完成,说出朱元璋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 材料三: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日理万机的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故事说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工部元代体制追问历史吏部刑部户部礼部兵部(1)明初的政治体制与元代体制相比,发生什么变化?(2)朱元璋实行这一政治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朱元璋实行这一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结果?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首辅是否等同于丞相。 小贴士:内阁制的特点
(1)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
(2)殿阁大学士是帝王的秘书机构,久备顾问,咨询机构辅佐皇帝决策,但最高决策权被皇帝垄断,很少参决政事。
(3)处理的事物一般是日常文件。
(4)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从中你看出了内阁首辅是否等同于丞相?为什么? 追问历史故事:(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
(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些菜。
(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带来怎样后果?(1)为什么朱元璋对大臣宋濂的琐碎了如指掌?(2)除锦衣卫外,还有哪些特务机构?
其职能是什么?追问历史追问历史设立“廷杖”制度 1519年,群臣劝说明武宗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视频《子午书简—午门廷杖》)廷杖制度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军 机 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思考:结合课文P22和上图三位皇帝,谈谈清朝前期的中央政治机构分别是怎样的?军 机 处内阁图说历史乾隆  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军机处最初是因西北用兵而设的,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军机处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物,后来扩及所有机要正事,成为清朝处理政务的正式衙门,而是皇帝身边的办事机构。军机处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那笔记录,然后承旨传达下去执行。
──赵翼《檐曝杂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设立军机处的原因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温馨提醒: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课文P23的资料进行探讨,小组合作完成。评说历史 通过对明清皇权膨胀的探究与学习,同学们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甚至达到顶峰有了深刻认识。 可是关于皇权膨胀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明清强化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是认为明清皇权高度膨胀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说明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合作探究明清皇权膨胀的影响材料一: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在此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评说历史材料二:1685-1687年清军两次在雅克萨击败沙皇俄国,军机处最初是因西北蒙古准口葛部势力用兵而设的。材料三: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执掌东厂嚣张专横,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和珅巴结乾隆帝,得到乾隆帝的宠信而贪腐,成为清朝第一大贪。
评说历史 材料四: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以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帝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英)《权利法案》 评说历史评说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对中国社会具有怎样的影响?积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和防止分裂;
3.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4.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合作探究消极:
1.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国家决策带有很大的独断性和
随意性。
2.官场风气唯上是从,因循守旧
3.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腐败盛行
4.由于地方官员没有相应的决策权,难以实行有效的管理;
5.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主要是上传下达,从而使其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6.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世界合作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