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下列的(????? )A.淮河???????? B.秦岭????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解析】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是秦岭淮河线,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界线比照地图,得出答案是秦岭B。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解析】从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态判断,下面粗,上面细,可以佐证风成说。答案是C。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解析】黄河中下游支流很少,水流速度很慢,该区域位于干旱区,该地区含沙量大的原因是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答案是D。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涝灾害???????? B.台风??? ???C.寒潮????????????? D.地震【解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与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密切相关,黄土高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当降水来的时候,黄土高原的土壤缺乏植被,容易造成洪灾,冬春降水少,容易造成旱灾,答案是A5.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解析】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应该是适合温带季风气候下的旱地作物,答案是D。6.下列事物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人民社会生活中的是:(???? )A.赛龙舟??????????? B.安塞腰鼓???? C.米饭为主??????????? D.青稞酒【解析】该题可以直接选出答案,也可以使用排除法,赛龙舟和米饭都是南方地区,青稞酒是西藏地区。答案是B7.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地表崎岖不平,是个多山的高原【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被流水冲刷过后造成了沟壑纵横的景象。答案是A8.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A.地表光秃,植被稀少???B.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人类不合理的开垦、采矿 【解析】该题的解答用排除法,ABC都是自然原因,只有D是人为原因,答案是D二、非选择题1.把以下空格填写完整。(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该区域地跨主要的省区有(简称)__________________。(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3)黄土高原从五带看,属于______________带,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看,属于__________区;从四大地理分区看,位于______________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_______________级阶梯。答案: (1)黄土?????? (晋、陕、宁、甘)。(2)沟壑纵横(3)北温带,非季风区;西北地区,第二级阶梯。【解析】课标要求描述我们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特征,本题目是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的考察,对黄土高原的位置,气候带、温度带、位于哪个阶梯的考察,属于记忆的内容。2.读黄土高原地区位置和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土高原地跨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七个省区( 写简称??? )(2)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山脉?B_______文化遗产?C______( 山?? )D__________山脉E________山?? F_____地形区?? G____________地形区(3)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你的判断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青?? 甘?? 宁?? 内蒙古?? 陕?? 晋?? 豫( 2 )A:太行山?B:长城?? C:乌鞘岭??? D:秦岭?? E:华山?? F:渭河平原?? G:汾河谷地( 3?)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的流向( 4?)流水侵蚀作用【解析】本题是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的再认识,通过周边的环境,地形区等因素的再认识来达到掌握知识,落实能力的目的。3.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和北方石山区。问题:比较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在地理背景上的差异。答案:相同点:土壤抗侵蚀能力差,降水集中,多暴雨;人地关系紧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同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南方丘陵区: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生长快,植被恢复相对容易。【解析】本题解答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破题的关键是要学会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理背景上的异同。同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的特点相同,不同的是植被恢复的能力部同。三、综合探究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案:原因:(1)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2)夏季多暴雨。(3)黄土支离破碎,土层疏松。(4)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对黄土的破坏。措施:(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活动措施。【解析】课标要求,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征掌握,并让自然界能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黄土高原的问题在水土流失,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通过该题目的解答,学生会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2.活动建议: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气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难点: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的原因。三、教学策略1.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以困惑一到困惑四的展开为主线,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模拟旅游的路线,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查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李杰想在暑假的时候去古城西安旅游,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他和同伴们出发了……出发之前,李杰要做哪些准备?(2)他可以选取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出行?(1)地图,衣物,相机,钱物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2)选择火车出行或飞机出行。(1)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2)通过本活动,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关信息,找出主要的交通方式,并通过比较几种交通的优劣,选择较为合理的交通方式,知道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困惑一困惑一: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距离不远的黄河支流——渭河岸边,他惊呆了,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1)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2)这样黄土覆盖的区域到底有多广,包括哪些地区?(1)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2)学生读图6—10,找出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及包括的省份。通过展示困惑的方式,结合旅游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包括的范围,形成的原因。?困惑二困惑二:李杰和同伴们沿着渭河岸边继续边走边看,眼睛所到之处尽是沟壑纵横的地貌,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等。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结合黄土高原的土壤特点,分析降水特点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为原因:过度开发让学生阅读图6-14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一环节由连环的情境导入,继续抓住学生眼球。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图表的介入和严密的分析才是突破的关键。此环节提供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机会。困惑三困惑三:第一天晚上,从渭河岸边回来的李杰决定去逛逛西安的街道,不远处传来了强烈的声响,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个艺术家在练嗓子。由情境引出秦腔,突出它是黄土高原人的爽朗性格的集中体现,接着展示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安塞腰鼓、皮影戏、庆阳剪纸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比,黄土高原的文化给你 哪些不停地感受?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通过本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文化的典型特点,另一方面尝试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独特地域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困惑四困惑四:又是新的一天,李杰决定去西安郊外走走,发现这里的人们住房很有特点,居然住在洞里,后来听人们说,这是“窑洞”。李杰于是寻思: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的人们可以住在窑洞里呢?由情景中引出黄土高原人们住窑洞的原因: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窑洞隔音、隔热、保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窑洞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引导学生结合史地要素综合考察窑洞的历史、建造原因等,由此体会人类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课堂小结在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人们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民俗。同时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们不仅要传承这灿烂的文化,更要保护好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让她永远散发出动人的魅力。在旅游结束的时候,李杰在旅程中结识的新朋友也很想了解李杰家乡的情况,请你以简单的及句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联系复习南北差异,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以一次模拟旅游作为载体,以困惑展开为主线。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2)本节课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黄土高原之旅”为载体,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2.败笔之处(1)困惑二涉及的内容是难点,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讲的过多,应多让学生参与。(2)本课的设计适合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再某些环节还要改变策略,降低难度,促进其积极参与。课件21张PPT。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李杰想在暑假的时候去古城西安旅游,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他和同伴们出发了……出发之前,李杰要作哪些准备?困惑一:第二天,他们来到了距离不远的黄河支流——渭河岸边,他惊呆了,这片广阔的区域都被厚厚的黄土覆盖了。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黄土的世界黄土剖面想一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愿望高原顶部,地势平缓,略有起伏。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中亚、蒙古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1.厚度均匀。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3.与堆积地矿物成分不同。4.有古土壤。风成说的证据黄土高原的范围和特征乌鞘岭秦 岭长城太行山脉1.范围: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2.包括省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个省区困惑二:李杰和同伴们沿着渭河岸边继续边走边看,眼睛所到之处尽是沟壑纵横的地貌,这是为什么呢?(一)自然原因1.土壤:黄土的特性由粉砂颗粒组成,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2.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冲涮作用明显3.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水土流失加重 读右表,说说植被对减少水土流失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水”的流失和“土”的流失量大大增加。修路陡坡毁林开垦采矿人为因素地表疏松植破坏被自然因素地形──地面坡度大 降雨── 黄土特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 土质疏松,多孔隙 极度缺乏 开垦采矿修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困惑三:第一天晚上,从渭河岸边回来的李杰决定去逛逛西安的街道,不远处传来了强烈的声响,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个艺术家在练嗓子。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陕北腰鼓的代表是安塞腰鼓,其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困惑四:又是新的一天,李杰决定去西安郊外走走,发现这里的人们住房很有特点,居然住在洞里,后来听人们说,这是“窑洞”。李杰寻思: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的人们可以住在窑洞里呢?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在旅游结束的时候,李杰在旅程中结识的新朋友也很想了解李杰家乡的情况,请你以简单的几句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 请你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同步测试.doc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doc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