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2.读中品析,结合课后诗歌,把握大鹏的形象。3.想象庄子笔下的浪漫景象,赞叹先哲对世界的思索。教学重难点:1、了解神奇莫测的巨大鲲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的故事2. 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由西汉刘安的两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出庄子把人生比作三条鱼,借以表达人生的三重境界。今天我们学习第一条鱼----《北冥有鱼》,领略人生的第一重境界。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2.读中品析,结合课后诗歌,把握大鹏的形象。3.想象庄子笔下的浪漫景象,赞叹先哲对世界的思索。三.文学常识教师:学生通过阅读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圈划关键知识点。指名回答后,教师补充《庄子》的知识点,学生齐读。四.初读课文教师过渡:我们先读为快吧,请听老师范读,注意标注字音和节奏。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北冥 徙于南冥也 尘埃 抟扶摇而上教师范读以后,指名学生领读生字。教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出示已经标注好停顿的课文 ,全班同学齐读。教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弄明白文章的意思。请大家按一下流程自行翻译文章。1.请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2.划出疑难词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3.小组内用开火车的方式翻译全文,其他成员纠正错误。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教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1.解释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重点的词语,学生做笔记。五.品读课文,感知大鹏形象再次齐读一遍课文。教师: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试着概括一下。课文简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学习策略:自读课文,圈划关键词,整合概括。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课文中的鲲鹏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去细读课文。请自读课文,划出描写鲲鹏的句子,揣摩品味,并以“我眼中的鲲(鹏) 是-------(特点),你看 ”的句式批注。学生自读课文,批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指导阅读刚才大家提到的能突出鲲鹏之大的词语要重读,我们来试一下。要语气夸张,语调上扬。女生齐读。教师引导:鲲鹏的大只是外在吗?引导学生理解大鹏志向远大。教师:咱的思考更深入了,也基于这些特点,鲲鹏走进了我们的成语里。学生齐读关于鲲鹏的成语鹏抟九天鹏程万里鲲鹏之志鹏举鸿飞 万里鹏翼 鹏霄万里教师:还走进了我们的诗词里。学生齐读李白和李清照的诗词《上李邕》唐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清照这样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李清照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导:在这篇文章中,他(庄子)描摹的“大鹏”更是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一个不朽的有关超越的伟大的象征。--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鲍鹏山教授这样说。(这一段话 来展示)大棚的精神伟大在哪里呢?让我们去细品课文,去一探究竟吧。坤为什么要到南冥去呢?为此,他做出了哪些努力?学习策略:默读课文,勾划相关词句,思考批注。学生自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生 1:北冥是不毛之地,二南冥是天池,应该更加富饶。教师:对呀,世界那么大,值得我们去看看。大鹏往南冥起飞时,遇见了两只动物,我们听听他们的话,再思考大鹏之“大”的背后的深意。“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地而起,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学生同桌互助理解语段,并谈谈对蜩与学鸠以及大鹏的评价。讨论后明确:蜩与学鸠目光短浅,能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度,大鹏却能扶摇九万里高空,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教师引导:人有大智慧,大眼界,才有大格局,大理想。让我们立志做大鹏。在迁徙的过程中,他又做了哪些努力呢?学生继续发言,教师引导通过理解“化而为鸟”的“化”字的甲骨文的含义,来感悟鲲化为鹏的痛苦而艰辛的过程,理解鹏鸟的勇敢和坚韧。指导阅读“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读出鲲鹏勇敢和坚韧。继续引导学生理解捧在迁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怒”的意思是用力鼓动翅膀,看得出鹏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的努力和坚持。“抟”本意凭借,也只把东西揉弄成球形。这里指盘旋飞翔。看出大鹏的不懈努力。教师补充,在南飞时,大鹏还听到了斥鷃的声音。学生互助理解助读资料二“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以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南飞的过程中,虽遭遇嘲笑,大鹏也不曾放弃。男生来齐读课文,读出坚定的味道。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大鹏还善借外物。并引用《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已游无穷也。”来印证。让学生认识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总结大鹏的形象,并板书。六.感知庄子对人生的思索引导学生理解“逍遥”的含义。学习策略:1.齐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已若是则已矣。”2.指名学生翻译。3.小组讨论,该怎样理解这几句话?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引导,并出示写作背景引导,让学生明白,庄子追求的是“精神自由”,从而探知人生的第一重境界“不滞于物”。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北冥有鱼》。2.推荐阅读《逍遥游》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