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与废除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与废除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与废除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下图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示意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重文轻武的政策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选官制度的变革
2.魏晋时期,入仕为官一般需要考核定品。根据史书记载,西晋入仕的192人中,不经考核直接入仕的有56人;东晋入仕的209人中,不经考核直接入仕者有118人。这些直接入仕者都是高门士族的子弟。据此可以推断两晋时期( )
A.察举制度盛行 B.君主专制衰落
C.政局纷乱复杂 D.选官偏重门第
3.以下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制度的发展(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上述两句诗所描述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5.《百家讲坛》主持人孟宪实副教授曾做客《扬州讲坛》,主讲“唐太宗的治国艺术”。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讲话内容中的是( )
A.唐太宗创立科举,选拔贤才 B.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 D.唐太宗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6.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及之后的宋朝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确立并发展了( )
A.皇帝制度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
7.“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那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们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材料赞扬的“这种考试制度”是指(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8.东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中所占的比例为5%左右,而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比例上升到20%左右。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私学兴起 B.统治者文化素养提高
C.科举制的推动 D.察举制的推行
9.“及第”“进士”“状元”“连中三元”这些词语与哪种制度相关制度(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科举制正式确立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1.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12.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创建于唐朝
B.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C.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D.在中国维持了约1300年
13.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14.明朝许多精于此道的人虽然通过了考试,却成了“不识古今传国之世次,不知当世州郡之名、兵马财赋之数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的弊端 B.设立锦衣卫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大兴文字狱
15.下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观点答题
B.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试卷上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四:《唐、宋录取人数比较表》
朝代 录取进士总数 朝代总年数 宰相总数/进士出身的宰相
唐代 6646 289 368/126
北宋 18523 167 224/204
——摘编自张布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材料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寿终正寝。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末又出现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
——据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四,概括从唐至宋科举制度的变化。
(6)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废除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5DDDBA 6-10CDCCB 11-15CAACC
16、(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写出两点即可)
(5)进士录取人数增加,宰相总数占进士出身比例增加。
(6)新式学堂大量涌现;近代新式教育育发展起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出现,利于于新式人才接触外来先进思想等。(写出一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