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1.(2分)下列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juān) 禁锢(gù) 悄然(qiǎo) 殚精竭虑(dān)B.翘首(qiáo) 锃亮(zèng)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C.遒劲(jìn) 盎然(àng) 滞留(zhì) 潜滋暗长(qián)D.差使(chā) 濒临(pín) 喧嚣(xiāo) 坦荡如砾(dǐ)2.(2分)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狼藉 轩榭 锐不可挡 眼花缭乱B.锁屑 洗涤 正襟危座 重峦叠嶂C.跋涉 娴熟 巧妙绝伦 因地制宜D.鲜腴 销逝 摩肩接踵 不怀好意3.(2分)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黑恶势力是危害社会的毒瘤,人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疾。B.这位女歌手有着天籁般的歌喉,声音入木三分,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C.他真是一表人才,在众人间总是鹤立鸡群,显得那么突出。D.这部电影内容乏味,直看得人恹恹欲睡,哈欠连天。4.(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它具有准确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B.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对他的怀念。D.《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5.(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使中国广大农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B.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C.自治区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D.“蓝一号”在海底试采可燃冰,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试采。6.(2分)下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病毒能够使人生病,通常是轻微(或中度),上呼吸道疾病,类似于普通感冒。②冠状病毒是一大类常见于动物的病毒,它可以在人类与动物的接触中传播。③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④这种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者触摸过的东西,然后触摸你的嘴、鼻子或眼睛来传播。⑤当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病毒传播时,通常发生在有人接触到感染者的分泌物时。⑥根据病毒的毒力,咳嗽、打喷嚏或握手都可能导致暴露。A.②①③⑤⑥④ B.④②③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②①③⑤④⑥7.(2分)下列句子排列通顺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⑤①⑥②④ C.③①⑥②⑤④ D.③①②⑤⑥④8.(16分)古诗文默写。(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2)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3)剧哉边海民, 。(《梁甫行》)(4)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5)《记承天寺夜游》中借“ , , 。”描绘清澈淡雅的月色,点染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而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 。(7)《野望》一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8)“乡愁”与“思念”是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崔颢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即景生情,抒发了“ ? 。”的情怀;《庭中有奇树》中以“ ? 。”心生感慨:花虽美,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是更增加历时长久的思念之苦罢了。二、阅读理解。(40分)9.(5分)古诗鉴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0.(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章,完成各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1)解释加下划线词。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 ③与其奇者 ④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回答问题。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11.(14分)古诗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给下面句子断句(断3处)月 景 尤 为 清 绝 花 态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12.(8分)《藤野先生》节选部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三、写作。(50分)13.(50分)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有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苦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请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均不受限制。要求:①围绕话题,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30分)1.(2分)下列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juān) 禁锢(gù) 悄然(qiǎo) 殚精竭虑(dān)B.翘首(qiáo) 锃亮(zèng)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C.遒劲(jìn) 盎然(àng) 滞留(zhì) 潜滋暗长(qián)D.差使(chā) 濒临(pín) 喧嚣(xiāo) 坦荡如砾(dǐ)【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正确;B.有误,“深恶痛疾”的“恶”应读作“wù”;C.有误,“遒劲”的“劲”应读作“jìng”;D.有误,“差使”的“差”应读作“chāi”,“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故选:A。【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2分)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狼藉 轩榭 锐不可挡 眼花缭乱B.锁屑 洗涤 正襟危座 重峦叠嶂C.跋涉 娴熟 巧妙绝伦 因地制宜D.鲜腴 销逝 摩肩接踵 不怀好意【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解答】A.有误,“锐不可挡”的“挡”应为“纷”;B.有误,“锁屑”的“锁”应为“琐”;“正襟危座”的“座”应为“坐”;C.正确;D.有误,“销逝”的“销”应为“消”。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2分)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黑恶势力是危害社会的毒瘤,人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疾。B.这位女歌手有着天籁般的歌喉,声音入木三分,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C.他真是一表人才,在众人间总是鹤立鸡群,显得那么突出。D.这部电影内容乏味,直看得人恹恹欲睡,哈欠连天。【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CD.正确;B.有误,“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本句用错对象。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2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它具有准确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B.苏轼,字子瞻,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对他的怀念。D.《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ABC.正确;D.有误,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故选:D。【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5.(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使中国广大农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B.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C.自治区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D.“蓝一号”在海底试采可燃冰,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试采。【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尤其要注意否定词误用这种病句,结合句意,然后分析其修改方法。【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删去“使”;B.正确;C.有误,搭配不当,“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改为“提高并扩大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D.有误,语序不当,把“世界”与“中国”互换位置。故选:B。【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6.(2分)下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病毒能够使人生病,通常是轻微(或中度),上呼吸道疾病,类似于普通感冒。②冠状病毒是一大类常见于动物的病毒,它可以在人类与动物的接触中传播。③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④这种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者触摸过的东西,然后触摸你的嘴、鼻子或眼睛来传播。⑤当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病毒传播时,通常发生在有人接触到感染者的分泌物时。⑥根据病毒的毒力,咳嗽、打喷嚏或握手都可能导致暴露。A.②①③⑤⑥④ B.④②③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②①③⑤④⑥【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地,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六个句子,可知写出了冠状病毒的成因和传播途径。确定②为首句,①紧承接②,接着写传播途径和过程③⑤⑥④。所以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据此可知答案为A。故选:A。【点评】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7.(2分)下列句子排列通顺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⑤①⑥②④ C.③①⑥②⑤④ D.③①②⑤⑥④【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解答】本题所给六个句子,是借用诗句描写雪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③句是总领句,①句是日暮时的雪,②句是更深人静之时(深夜)的雪,⑥句是描写冬宵三友,⑤句是雪后第二天早晨的景象,④句是总结句,所以可排序为③①⑥②⑤④。故选:C。【点评】做排序题一定要通读所有句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8.(16分)古诗文默写。(1)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2)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3)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梁甫行》)(4)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5)《记承天寺夜游》中借“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描绘清澈淡雅的月色,点染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而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变化的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7)《野望》一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 。(8)“乡愁”与“思念”是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崔颢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即景生情,抒发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情怀;《庭中有奇树》中以“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心生感慨:花虽美,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是更增加历时长久的思念之苦罢了。【分析】本题考查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馨香盈怀袖(注意“馨”的书写)(2)岂不罹凝寒(注意“罹”的书写)(3)寄身于草野(4)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注意“枥”的书写)(5)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荇”的书写)(6)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7)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注意“徙”的书写)(8)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阅读理解。(40分)9.(5分)古诗鉴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水中映月 图。(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析】本诗是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首联叙事交代这次出游,颔联、颈联写景,写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尾联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1)本题先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意对即可)比喻;水中映月。(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话的意思是: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我们可知,这首诗表达思乡之情。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所以“万里”与首联的“渡远”相照应。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答案:(1)比喻;水中映月。(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译文: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大山随着原野地势渐平,长江流进无边的原野。月影下垂像飞来的天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的哲理和表达技巧,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10.(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章,完成各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1)解释加下划线词。①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 都 ③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向西北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回答问题。①《答谢中书书》 奇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奇状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分析】译文:甲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②句意为:四季都有。俱,都。③句意为: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与,参与,这里指欣赏。④句意为: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西北,向西北。(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颓:坠落;沉鳞:沉潜在水中的鱼儿;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重点词语:竹木:竹子和树木。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3)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第一空应为奇。根据乙文中的“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第二空应为奇状。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手法及作用的掌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作用。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雾、夕阳是静态,鸟的鸣叫,鱼的跳跃是动态,这样由静态到动态;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的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这里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答案(1)①交相辉映 ②都③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向西北,朝西北(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②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3)①奇 奇状②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11.(14分)古诗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飞奔的马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 至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约束,阻止,抑制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着,涂 (2)给下面句子断句(断3处)月 景 尤 为 清 绝 花 态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译文:【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乙】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山间的云雾的颜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飞奔的马。②句意: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戾:至。③句意: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勒:约束,阻止。④句意:山间的云雾的颜色添加山岭的美妙。设:着,涂。(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本句句意为: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经纶,治理;窥,看到;反,同“返”,返回。句意为:(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句中重点词有:此,这;与,给;安,怎么;道,说。句意为: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对待风景方面,结合两文内容可知,甲文主要描述了富春江等等奇山异水,乙文主要描述了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的感情;对待世俗社会方面,从甲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乙文中的“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中可知,表达了作者想要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和避世、避俗的心态。答案:(1)①飞奔的马;②至;③约束,阻止,抑制;④着,涂。(2)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4)寄情山水或热爱、赞美、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洁净);鄙弃世俗(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2.(8分)《藤野先生》节选部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分析】本阅读语段出自课文《藤野先生》,主要记述了我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院学习时发生的“看电影事件”,正是这一事件,再次触动了鲁迅先生弱国弱民的辛酸,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中国国民的薄弱,关键在于国民思想的不觉悟,于是下定决心“弃医从文”,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要素进行回答。通读语段,可以找出文中的要素:人物:“我”;时间:看影片的时候;事件:“我”看影片的感受。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可知文段主要写: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2)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结合文意来看,“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都是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们”指的是那些思想麻木的中国看客。(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根据事件来分析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句子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这个句子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事件进行分析,有的文章还需要结合背景资料。再根据分析写出自己的评价。语段的结尾是“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分析这个句子,“那时那地”指的在仙台医学院看影片的时候;“我的意见”则是作者救国的思想;“变化”是指作者认为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身体,无法拯救人的思想和灵魂,要想改变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靠医学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写文章,才能做到这一点。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语言要通顺,意思要完整。答案:(1)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2)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那些思想麻木的中国看客。(3)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4)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点评】本阅读第(2)题是阅读的基础题,指示代词(这、那)的指代义,原文回答要牢记:看位置,先近后远,先看句内,后看上、下句、语段以及全文。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再往后找。三、写作。(50分)13.(50分)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有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苦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请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均不受限制。要求:①围绕话题,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话题是“感受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好好感受。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师情……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写入文中。当然,也可以写生活中一些苦恼与伤怀。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并深刻感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领悟出不平凡的道理和情感来。【写作思路】拟题为“感受生活”,创作一篇哲理散文。首段从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出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然后可从生活中的美好,生活的无奈,生活的希望等不同方面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点题,并与首段相呼应。提倡文笔优美,表现匠心结构。首先,要经营好开头和结尾,这是展示个人写作能力的重要窗口。这两处,要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凸显语言美,要寄予深情,留有余味。其次,要详略处理得当。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的,就得详写;关系不大的,就得略写或者舍去不写。再次,安排好过渡。在内容或者场景转换时,在议论过程中的总分转换时,都需要我们运用一些关联词语、过渡句或者过渡段来衔接上下,紧密结构。最后,应把握好照应。前有所呼、后有所应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特征,它能贯通文脉、严谨结构、强化内容。【解答】【例文】感受生活 在人们的眼里,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可以观赏到优美的景色,侧耳聆听悠扬的乐曲,尽情地享受浓浓的亲情,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品尝友谊带给我们的欢乐……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味道各异的调味品,才变得有滋有味。可我却说,生活是一个未知数。因为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一天都是晴晴朗朗的,万里无云,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是有时候则风云变幻,比如:10分钟以前太阳还挺好的,可十分钟过后,天就哗啦哗啦地下起雨来了。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希腊有位老人高寿,今年已经109岁了,却依然活得健健康康,自自在在的。而去年12月25日,正当处于火山地震带却没有安装报警系统的印度尼西亚人在家中尽情地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时,却不曾想到过,第二天,也就是12月26日的一次大海啸使得他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生活是一杯没有放糖的苦涩的咖啡,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尝到辛酸,尝到失败带给我们的毁灭性打击。可是,生活对于强者来说,却像是一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齐全。他们在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中,注意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取得胜利。这就好比是在苦涩的咖啡里放上了糖,生活变甜了,是一件好事。 生活又像是一只五颜六色的画笔,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我们七彩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既有喜又有忧的多彩的世界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生活是红色的,它表达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红红火火;生活是橙色的,它象征着我们纯洁的友谊;生活是黄色的,它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温柔的那一面;生活是绿色的,它代表着我们的青春与活力;生活是青色的,它标志着我们事业的顶峰;生活是蓝色的,它表现了我们的天真与纯洁;生活是紫色的,它表明的是我们生活中浪漫的那一面。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然而未来的生活又是未知的。相信自己,一直走下去,明天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点评】这篇文章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比作“变幻莫测的天气”“没有加糖的咖啡”“五彩的画笔”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五彩缤纷。文章语言优美,层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