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庄子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文化传承与理解 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明白规律的客观性和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课前预习案一、作者简介1.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2.了解庄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观念“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自由思想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辨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3.了解《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4.写作背景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5.解题①庖:厨师;②丁:厨师的名字。③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6.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踦(yǐ) 騞(huō) 砉(xū) 謋(huò)卻(xì) 軱(gū) 硎(xíng) 窾(kuǎn)怵(chù) 间(jiàn) 向(xiǎng)课堂探究案课堂导入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二、初读感知,解析标题三、文本探究【思考1】解释加点词语并疏通文意。庖丁为(替,给)文惠君解(剖开,分割)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同“响”)然,奏(进)刀然,莫不中音(合乎音律)。合于《桑林》之舞,乃(又)中《经首》之会(节奏)。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同“盍”,何、怎么)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具体的操作技术)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感觉器官的作用)止而神欲(精神活动)行。依乎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击)大郤(同“隙”,空隙),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大窾(空隙),因(依照)其固然,技(同“枝”,支脉)经(指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之未尝,而况大(大骨)乎!良庖岁更(更换)刀,割也;族庖(一般的厨师)月更刀,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没有厚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戒惧的样子)为戒,视(眼睛,目光)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轻)。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思考2】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思考3】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和场面的?有什么特色?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 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 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 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思考4】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 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思考5】试着从文章中找到体现不同解牛境界的语句,并概括。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思考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思考7】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像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思考8】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①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②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③要热爱本职工作。④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⑤做事要循序渐进。【思考9】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1)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2)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之道比喻养生之道。(3)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课后作业案基础训练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踦:依靠。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视为止,行为迟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所见无非牛者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 B.善哉!技盖至此乎?C.批大郤,导大窾。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良疱岁更刀 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用作动词C.援玉抱兮击鸣鼓 鸣:响,形容词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5.下列对文章《庖丁解牛》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陆游,字务观,晚年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他的《陆游集 入蜀记》,是记述陆游由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入蜀赴任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日记体游记。B.庄子,名周,是战国时蒙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 养生主》篇,是借庖丁解牛之理阐述道家依据天理、顺应自然的养生处世之道。C.杜牧,字牧之,人称樊川先生,晚唐诗人,与同时期的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诗文中多咏史怀古之作,《阿房宫赋》便是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D.苏轼,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其父苏洵号老泉,人称“老苏”,长于策论,《范增论》《管仲论》均是其作品。二、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2)庖丁解牛遵循“ ”“ ”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3)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 , ,。三、语言表达8.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人参与,所评选出来的人物也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中共中央文明办受此启发,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出了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辛弃疾、关汉卿、鲁迅等“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依据自己对庄子的理解,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讲究文采,评价准确、得体,不少于100字。示例:选择人物:司马迁颁奖词:身陷囹圄,缘于赤胆忠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和正直书写了中国三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选择人物:庄子颁奖词:提升训练一、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序技赠写真李山人(明)吴承恩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于淮也,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习矣乎?子而貌人,十尝得十,何也?”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而与技偶。始余挟策读书,出游于都邑,鲜然与人群,见夫老少者异状,肥瘠者异质,黔皙者异色,长短者异形,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舂然而心融,少焉,触然而惊中。是故余志其形体,余志其耳目口鼻,余志其须眉,余志其颔颐,余志其权,余志其辅①。既而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觌②斯人焉。故余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余益与人习也,于是舍其格,遗其形,求之于俯仰,求之于瞻眺,求之于笑貌,求之于态,求之于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犂然③其有酬,于是和墨配色,濡笔焉而加之素,若与斯人笑语謦欬④焉。故余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余不能为心矣,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忽焉若见斯人于素,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于是余急起而图之,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游焉天下乎,畴靳⑤之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注]①辅:颊骨。②觌(dí):见。③犂(lí):明确。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⑤畴靳:意指“收放”。(乙)庖丁解牛1.请根据《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庖丁解牛》的文意,概述“李子貌人”“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完成填空。①志人形体(志其外形) ②出神入化(得心应手……) ③目无全牛李子貌人、庖丁解牛,都经历了由技而道的过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把握事物规律,就可超越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二、拓展阅读庄子的翅膀叶春雷(1)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2)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芥的时代。(3)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4)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5)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6)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7)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8)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9)沉重是自找的。(10)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11)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12)我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那是许多年前的一首老歌。一首老歌诉说着我们对飞翔的梦想,而一双绑缚着沉重黄金的翅膀,是怎么也飞不起来的啊!(13)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选自《散文》2008年第3期)思考:结合全文说说标题“庄子的翅膀”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他有何评价?“庄子的翅膀”含义是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评价: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②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③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素材积累(一)《庄子》名句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齐物论》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 养生主》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 逍遥游》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 大宗师》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 逍遥游》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 养生主》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 人间世》(二)整理《庖丁解牛》中的成语(1)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2)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3)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4)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5)切中肯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6)批郤导窾: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7)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8)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9)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课后作业基础训练1.【答案】A【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分析】A.“膝之所踦”的“踦”应解释为“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2.【答案】A【知识点】古今异义【解析】【分析】A.“莫不”古今词义相同,没有一个不,无不。B.“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C.“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D.“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3.【答案】D【知识点】通假字【解析】【分析】A.“向”通“响”;B.“盖”通“盍”;C.“郤”通“隙”。D意为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无通假字。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4.【答案】D【知识点】词类活用【解析】【分析】D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译文:多年辛苦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词语的词性;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最好还是平时多积累。5.【答案】B【知识点】课文理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核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依靠平时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是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的语境。6.【答案】D【知识点】文化常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D项,《范增论》是苏轼的作品。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7.【答案】(1)未尝见全牛也(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3)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知识点】名句;名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故答案为:⑴ 未尝见全牛也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⑶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注意多积累多背诵。此类题,积累背诵是重点。平时背诵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8.【答案】(示例)九万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这怎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油然生爱?【知识点】小作文【解析】【分析】撰写颁奖词,首先要注意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令人钦佩的事迹,简要概述,人物事迹不宜作详细交代,点到为止;其次,要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要体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思想品质等,要体现一定的哲理意味;最后,颁奖词要简短,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赅,同时尽量做到语言自然流畅,音韵铿锵悦耳。故答案为:(示例)九万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这怎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油然生爱?【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颁奖词是对受表彰的公众人物颁发奖项时由颁奖活动主持人宣读的致词.写颁奖词注意以下几点:(1)高度概括,简洁精炼;(2)词吻意合,富有特色;(3)语句清新,文笔优美;(4)言志寓义,饱含深情 。提升训练一、1.明确 ①志人形体(志其外形) ②出神入化(得心应手……) ③目无全牛2.明确 把握事物规律,就可超越技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二、明确 “庄子的翅膀”含义是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彻底(或自由)的思想。评价: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②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③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