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1-8周突破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1-8周突破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1-7周突破)
四下文言文(1-2周)
第一周
画龙点睛
张僧繇①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③,因④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选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注释】①张僧繇(yáo):梁代画家。 ②每:常常。 ③诞:荒唐。 ④因为:于是,就。
1.文中的“__________”一词表示时间短,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和它意思相近。
2.张僧繇不给龙点睛的原因是( )
A.画四龙于壁 B.点之即飞去
C.一龙乘云腾去上天 D.未点眼者皆在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龙乘云上天”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画龙点睛”就出自这篇古文,在这里是用来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多用于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须臾 示例:霎时 一刹那
2.B
3.示例:说时迟,那时快,那条龙刚被点上眼睛,天空中一声巨响,雷声大作,狂风突起,暴雨骤至,只见它昂首长吟,摆摆尾巴,纵身腾上天空,消失在云雾之中。
4.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加一两句重要的话,能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僧繇就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雷电击破墙壁,那条点上眼睛的龙乘着云飞上了天,其余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还在墙上。
【作品简介】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 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前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第二周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③。驻④马观之,良久⑤而去⑥。数百步复⑦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⑧裘⑨坐观,因⑩宿其旁,三日方 去。
选自《书林记事》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②索靖:西晋书法家。
③书:写。 ④驻:停留,停下。 ⑤良久:许久。 ⑥去:离开。 ⑦复:再。 ⑧布:摊开;铺开。 ⑨裘:皮衣; 皮草。 ⑩因:于是。 方:才。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欧阳询尝行:_____________
(2)数百步复反: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入下列括号中,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补充完整。
( )→( )→( )→因宿其旁
4.本文对欧阳询的__________描写非常传神,从中能够感受到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曾经。 (2)返回。
2.他停下马观看古碑,看了很久后离开。
3.驻马观之 下马伫立 布裘坐观
4.动作 示例:观看古碑时的沉醉
【译文】
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看古碑,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于是就住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作品简介】
《书林纪事》由文字训故学家、书法家、书法评论家马宗霍整理创编并刊印发行,搜辑了有关书法家的掌故史实七百余则,按时代和人物编次。
四下文言文(3-4周)
第三周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④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③諠(xuān):忘记。 ④戒:警戒。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其母方织:_____________ (2)呼而问之: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只画一处)
其 母 引 刀 裂 其 织 以 此 戒 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母割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正在。 (2)呼喊,呼叫。
2.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3.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忘记书中的内容了。
4.告诫孟子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戒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作品简介】
《韩诗外传》的作者是汉代韩婴,该作品是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第四周
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②死。孔子哭之恸③,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④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⑤,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
【注释】①回:指颜回,孔子的学生,春秋时鲁国思想家。 ②蚤(zǎo):同“早”。 ③恸(tòng):极度哀伤。 ④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⑤亡:同“无”,没有。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发尽白:_____________ (2)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____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B.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C.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D.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3.文中的颜回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典故?(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全都;全部。 (2)谁。
2.C
3.热爱学习,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4.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就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作品简介】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四下文言文(5-6周)
第五周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④处耳。”买者闻之,遽⑤辞⑥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⑧,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②东都:指洛阳。 ③直:同“值”,钱财。 ④出水:排水。 ⑤遽(jù):立刻。 ⑥辞:拒绝。 ⑦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⑧尔:这样。
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元方因告其人( )
A.因为。 B.于是,就。
(2)是欺之也( )
A.欺骗。 B.欺负。
2.借助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买者闻之,遽辞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元方的宅子有什么问题?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B (2)A
2.买者听到后,立刻拒绝说不买了。
3.但无出水处耳
4.示例:我十分赞赏陆元方的行为。他宁可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去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正要接受钱财,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道罢了。”买者听到后,立刻拒绝说不买了。子侄们就此说了埋怨的话,元方说:“(你们)不能这样,这是欺骗别人。”
【作品简介】
《唐语林》是宋代王谠所撰的文言轶事小说。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等均有参考价值。
第六周
七步成诗
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③。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④菽⑤以为汁;萁⑥在釜⑦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魏文帝曹丕的兄弟曹植。 ③行大法:指处以死刑。 ④漉(lù):滤出。 ⑤菽(shū):大豆。 ⑥萁(qí):豆秸。 ⑦釜(fǔ):锅。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文帝尝令东阿王:_____________ (2)本自同根生: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中的古诗是曹植让曹丕作的,他们都是曹操的儿子。 ( )
(2)“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诗暗指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不应该自相残杀。 ( )
(3)从“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可以看出曹丕想迫害曹植。 ( )
(4)讲历史人物故事时,我们可以用适当的表情和语气来吸引听众。所以,讲《七步成诗》这个故事时,我会用夸张的表情,炫耀的语气来读其中的古诗。
( )
3.你觉得曹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曾经。 (2)原本,本来。
2.(1)× (2)√ (3)√ (4)×
3.示例:曹植是个才思敏捷的人。他七步之内就能作出一首诗,而且让曹丕听后深感惭愧,化解了危急。
【译文】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处以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锅里煮着豆子用来作羹,滤出豆子用作汁;豆秸在锅底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豆秸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此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四下文言文(7-8周)
第七周
讳①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如何?”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选自《笑林广记》
【注释】①讳:忌讳。 ②和:和棋,平局。
1.“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背;②担任;③仗恃,依靠;④失败”等意思,文中“有自负棋高者”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连负三局”中的“负”应选第( )个意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
4.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③ ④ 2.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 3.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4.他是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死要面子的人。
【译文】
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棋艺很高,与人下棋,结果连输三场。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和人下了几局棋?”他答道:“三局。”那人又问:“棋局的胜负怎么样?”他答道:“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
【作品简介】
《笑林广记》是集中国古代民间传统笑话之大成者,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而成。全书分12部,所收笑话或直刺现实,或隐讽世情,有的格调高雅,妙趣横生,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机敏和幽默,表现了他们对世间邪恶习气作风的嘲讽。
第八周
王充求学
王充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②自魏郡元城徙焉③。充少孤④,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⑤,师事⑥扶风⑦班彪⑧。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⑨,阅所卖书,一见辄⑩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王充:东汉思想家。 ②先:先人,祖先。 ③徙焉:迁徙到这里。
④孤:幼年丧父。 ⑤太学:汉朝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⑥师事:以师礼相待。 ⑦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⑧班彪: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⑨肆:店铺。 ⑩辄:就。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
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
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
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
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目的 D.学习范围
3.王充家境___________,他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读书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贫困 到洛阳集市的店铺里看别人卖的书 4.示例:我们要珍惜时光,学习王充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又不拘泥于对文章逐章逐句地疏通理解。由于家里贫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常逛洛阳集市中的店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忆背诵,于是慢慢地精通了各家各派的学说。
【作品简介】
《后汉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人们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