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通过介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其思想。(二)探寻作者的归隐的心路历程,深度解读作者“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二、教学重点:探寻作者归隐的心路历程。三、难点:解读作者“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预习案 】【教材助读】(1)论世·时代背景。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晋宋易代 篡乱杀伐。(2)知人·陶渊明思想。“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十六)—— — 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 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 四大皆空的佛家思想。【预习检测】通过以上资料,我们知道了陶渊明生活在一个 的时代,同时深受 “ ” “ ” “ ” 三家思想的影响。探究案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在这几个原因中,表层原因与本质原因各是什么?(从序言部分找)2 、(1)读第一段,找出体现作者归家途中心情的句子,并指出是何种心情。(2)读第二段,用八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3)读第三段,用四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3、读第二、三段,思考:我们能否从“归隐之喜”的文字背后,读出作者的归隐之痛呢?4、读第四段,思考:作者在怎样思考与追问人生意义?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灵魂的出口在哪里?补充资料:陶渊明的五仕五隐1.公元 393 年,29 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然而事与愿违,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个喜欢炼丹画符、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他上任仅两个月就辞官回家了。2.公元 399 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进行“清君侧”,在家种田的陶渊明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刚做不久,陶渊明就觉察到桓玄借“清君侧”之名,其实是想当皇帝,恰好这时母亲去世,于是就果断辞官,回家守孝。3. 公元 404 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愤然辞官。4.同一时间,陶渊明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殊不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辞去了江州刺史,陶渊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5.公元 405 年,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渊明在叔叔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谁知上任不到三个月,陶渊明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