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课标要求】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提分攻略
知识拓展 ①思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根本意义上看,思维依赖于实践。只有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②感性材料与感性认识不同,前者是客观事物,后者是主观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非正确、错误之别。
速记卡片
1个方法:科学思维
2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3个特点: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4个标准:思维形态划分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考 点 精 析
1.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区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内容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形式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2)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易 错 清 零
1.思维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
校正:                                    。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校正:                                    。
3.“举一反三”主要反映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
校正:                                    。
4.思维促进认识对象的发展进步。(  )
校正:                                    。
5.从性质上看,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
校正:                                    。
6.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使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 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例1 [2023·辽阳阶段检测]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针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这反映出思维具有________特征。(  )
A.间接性 B.能动性
C.概括性 D.主观性
训练1 甲、乙、丙三人乘坐火车去旅游,在途中遇到了一位手里端着鱼缸的乘客。甲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叫什么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特征是什么?”乙接着问:“请问日本能不能引进这种鱼?在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条件下,这种鱼能不能生长?”丙问:“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呢?”这表明(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B.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
C.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分
D.甲、乙、丙三人的思维风格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训练2 [2023·海南海口一模]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哲学家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物质概念的探究体现了(  )
①思维具有预见性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③思维具有确定性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核心考点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考 点 精 析
1.思维形态的分类
标准 分类 解释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
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 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形象思维 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2.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方式 主要特征
抽象 思维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 思维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提醒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易 错 清 零
1.从思维的方向看,聚合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而发散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  )
校正:                                    。
2.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
校正:                                    。
3.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对应的分别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
校正:                                    。
4.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校正:                                    。
5.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严格对立。(  )
校正:                                    。
6.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更有价值。(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 思维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例1 有些顺口溜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变迁,如“没钱的时候,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有钱的时候,在客厅里骑自行车”。从思维的基本形态角度看,创作顺口溜的思维形式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
A.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B.运行方式的推导性
C.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D.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思维路径】
训练1 漫画《理解有误》讽刺了某些人不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机械照搬所闹出的笑话。这是通过______来表达的。(  )
A.抽象思维 B.形象思维
C.个体思维 D.群体思维
训练2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  )
①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特征 ②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③是通过抽象思维揭示商品的本质 ④是通过形象思维触及商品的本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
情 境 探 究
情境一 一百多年来,人类经历了热战和冷战,①人们渴望和平与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抽象思维。用因果关系推理、运用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
情境二 诗人在《和平是一棵树》中写道:②“和平是白天鹅的翅膀,是翅膀掠过宁静的湖水,是水底映出的云影;和平是开向四方的门,是门里圆桌上斟满的红酒,是酒上照耀的灯……”
  形象思维。用形象思维的语言表达,运用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
情境一与情境二在思维形态表达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精神素养)
                                    
                                    
                                    
                                    
新 题 速 递
1.[2023·山东淄博期末]毕加索创作了由少女、和平鸽、橄榄枝构成的《少女与和平鸽》,借此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愿。对这幅画体现的思维形态认识正确的是(  )
①在感觉、直觉、表象的基础上,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③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反映认识对象,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④以基本单元形象性、运行方式想象性、思维表达严谨性为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山东济南三模]古诗词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欣赏古诗词不仅使我们从中领略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还能品味其中的思维方法。“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古诗词(  )
①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情感性
②以概念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严谨性 ③借助形象化的想象创造新的认识形象 ④运用感性具体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具体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爱因斯坦曾经明确表示,他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他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由此可见,思维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本来就是同一思维中的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
A.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B.爱因斯坦不懂得用语言进行思考
C.提升思维水平的重点在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D.形象思维是比抽象思维更优越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①概括 ②发散 ③聚合 ④综合 ⑤分析 ⑥辩证 ⑦形而上学 ⑧推导 ⑨想象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答案与解析:×。理性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或肤浅的,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可能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答案与解析:×。“举一反三”主要反映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4.答案与解析:×。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5.答案与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6.答案与解析:×。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阻碍实践的发展;正确的思维才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命题探究
例1 解析:“树”这个概念,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了一切树木所具有的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是思维具有概括性的表现。
答案:C
训练1 解析:由材料可知,对于同一种鱼,甲、乙、丙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故B正确。A、C与题目无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同特征,D错误。
答案:B
训练2 解析: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能动性和概括性,人的思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故②④正确。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材料没有涉及思维是否具有预见性;思维不具有确定性,故①③排除。
答案:D
核心考点二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
2.答案与解析:×。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
3.答案与解析:×。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属于理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
4.答案与解析:×。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答案与解析:×。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6.答案与解析:×。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不能说哪一个更有价值。
命题探究
例1 答案:D
训练1 解析:根据漫画所描绘的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可以断定,这是形象思维,故选B项。
答案:B
训练2 解析:题中材料是对商品下的定义,用概念的方式概括了各类商品的本质,体现了抽象思维,③正确,④错误;材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②正确,①错误。
答案:C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情境探究
提示:(1)二者在思维表达上有差异。情境一属于抽象思维,情境二属于形象思维。
(2)理由:①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所以,人们渴望和平与发展;因为全球命运与共,所以,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情境一用因果关系推理、运用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抽象思维。②把和平想象为白天鹅的翅膀、翅膀掠过宁静的湖水、水底映出的云影、开向四方的门、门里圆桌上斟满的红酒、酒上照耀的灯……情境二用形象思维的语言表达,运用以感性形象为思维的基本单元表达思想的形象思维。
新题速递
1.解析:这幅作品,是利用少女、和平鸽、橄榄枝的外在形象,在感觉、直觉、表象的基础上,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反映认识对象,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属于形象思维,①③入选。《少女与和平鸽》是利用形象思维,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②不选。《少女与和平鸽》是以基本单元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为特征,④不选。故本题选A。
答案:A
2.解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古诗词属于形象思维,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注重表达的情感性,借助形象化的想象创造新的认识形象,①③符合题意。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单元,而题干这些诗词属于形象思维。②与题意不符。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④错误。故本题选A。
答案:A
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本来就是同一思维中的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A符合题意;B与事实不符;C与材料信息不符;D说法错误。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