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提分攻略
学习二十大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以史为鉴 革命战争中的“左”倾冒险主义,具有高度的革命热情,但缺乏科学态度,以致遭受了挫折。
速记卡片
1个特性:客观实在性
2个表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大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5个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考 点 精 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准确把握物质的含义
提醒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弄清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 产生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 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易 错 清 零
1.实事求是的“是”指的是客观事实。(  )
校正: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校正:                                    。
3.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理论和真理可以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校正:                                    。
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
校正:                                    。
5.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1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例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训练1 天文学家探查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时发现,我们认为的“正常物质”由电子、中子、质子等粒子所组成的物质,在所有物质中大约只占六分之一,剩下的、大量的是隐身的暗物质。暗物质被认为是当今宇宙探索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谜题。从哲学上讲,这里的“暗物质”(  )
A.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
B.是隐藏着的物质的派生物
C.概括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性
D.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并非现实的存在
考向2 意识的本质
例2 [2021·湖北卷]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迎来送往,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等。这表明(  )
①意识的内容可还原社会生活 ②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情感需求 ③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 ④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路径】
训练2 从“飒”到“最美”的流行,从“后浪”到“白衣执甲”的新义,新潮、昂扬的流行语成为大众口头禅,这些词语如同一帧帧为社会定格的照片,润物无声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③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创造性反映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能动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核心考点二 运动的规律性
考 点 精 析
1.把握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属性特点
(1)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3.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 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改造 世界 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具体 要求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
提醒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要克服三个错误认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易 错 清 零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校正:                                    。
2.太阳东升西落,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
校正:                                    。
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无条件的。(  )
校正:                                    。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校正:                                    。
5.错误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起指导作用。(  )
校正:                                    。
6.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例1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牵头人约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说,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大脑“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③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训练1 受升学压力影响,很多学校无法保障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被挤占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生长发育相适应。近期,国家多次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让同学们“跑起来”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由此可见(  )
①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特有载体
②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有益身心健康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应遵循规律
④课程改革既要认识规律,还要改变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2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
例2 [2020·全国卷Ⅱ,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路径】
训练2 [2022·湖南卷,12]漫画《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作者:于昌伟)启示我们(  )
①面对人生的出乎意料,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可预料与出乎意料相互否定,符合辩证否定观 ③“思维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内部规律,人生可预料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应该精确预见人生的未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训练3 [2020·全国卷Ⅲ,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核心考点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 点 精 析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内容 (是什么)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为什么 从意识的 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 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 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方法论(怎么做)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提醒 ①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也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从性质上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①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提醒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法要求: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易 错 清 零
1.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
校正:                                    。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校正:                                    。
3.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校正:                                    。
4.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主观臆造的。(  )
校正:                                    。
5.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校正:                                    。
6.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 [2021·全国甲卷]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 ②只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社会历史中的事物的联系是人有意识地建构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训练1 [2021·福建卷]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年规划的编制不仅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更潜藏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密码。这表明五年规划是(  )
①关于我国不同阶段经济社会的能动反映
②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过程
③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自觉选择的结果
④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训练2 [2023·辽宁鞍山二模]读下面漫画《“严格执行”》,可以从中获取的正确感悟包括(  )
①制定规则要立足实际,符合公众要求 ②面对规则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变通 ③对待事物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陈规 ④解决问题不能表面化,坚持实事求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尊重规律 保护环境
情 境 探 究
情境一 ①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意味着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与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情境二 ②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能过度反应,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地减污降碳会影响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③树立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底线思维,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坚持全国一盘棋,立足国情强化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用淘米水浇花;出门购物自带购物袋,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木筷、纸巾、纸杯等;自觉选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会在不经意间为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阐明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原因。(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精神素养)
                                    
                                    
                                    
                                    
(2)结合情境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应如何避免过度反映。(探究与建构能力、科学精神素养)
                                    
                                    
                                    
                                    
                
新 题 速 递
1.[2023·江西宜春模拟]2022年,“双碳”再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目标,还提出多项具体任务。这要求我国企业(  )
①通过创新升级,降低能耗排放 ②实施战略重组,调整产业方向 ③勇担社会责任,呼应国家与时代需要 ④建立健全能源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  )
①坚持辩证否定观,在稳中求进中先“破”后“立” ②看到绿色转型道路的曲折性,在适当时机促成质变 ③深化对“立”与“破”的认识以破解绿色转型难题 ④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减碳不可以急于求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全国模拟]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地纷纷推出落实行动,广西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剔除69个拟建“两高”项目,海南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我国“双碳”工作稳步有序,成效显著,得益于(  )
①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发挥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现实性作用 ④把系统优化作为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①客观实在 ②物质 ③人类社会 ④自然界 ⑤过程 ⑥根本属性 ⑦物质 ⑧本质的 ⑨普遍的 ⑩目的性  反映  实践  前提条件  客观规律  与时俱进  结合起来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实事求是的“事”指的是客观事实,“是”指的是规律性。
2.答案与解析:×。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答案与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从经验、科学理论、真理出发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4.答案与解析:×。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5.答案与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命题探究
例1 解析: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人类能够认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B入选;②中“无条件的、必然的”、③中“同样的表现形式”均表述错误。
答案:B
训练1 解析:A正确,“暗物质”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B错误,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C错误,“物质”概括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性;D错误,“暗物质”不是一种观念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
答案:A
例2 答案:D
训练2 解析: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和意识所起的作用,并未涉及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③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并非对社会现实的能动创造性反映。
答案:B
核心考点二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诉我们物质是运动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2.答案与解析:×。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3.答案与解析:×。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本质上是一种必然联系,具有条件性。具体规律会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事物条件消失或产生、变化了,则相应的具体规律的作用随之消失或产生、变化。
4.答案与解析:×。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5.答案与解析:×。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指导作用。但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才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误导人们。
6.答案与解析:×。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但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新事物。
命题探究
例1 解析:③④不符合题意,大脑“用进废退”,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即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而③④都是说明运动离不开物质,强调的是物质的重要性,不选。故选A。
答案:A
训练1 解析: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一切事物都在运动,运动有益身心健康,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应遵循规律,②③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规律,④错误。
答案:C
例2 答案:C
训练2 解析:由漫画可知,人生难免有波澜,有出乎意料,但要积极面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是正确的选择,①符合题意。辩证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外力之间的相互否定,②说法错误。虽然有些事情不可预料,但是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通过“思维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内部规律,人生可预料,③符合题意。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但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受人们实践水平的制约,并不是都能精准预见,人生往往出乎意料,④说法不科学。
答案:A
训练3 解析: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如果不抓,时间稍纵即逝,这体现了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间,②④符合题意。时间的价值是由时间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是统一的,③错误。
答案:C
核心考点三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
2.答案与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答案与解析:×。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答案与解析:×。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答案与解析:×。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
6.答案与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命题探究
例 解析: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说法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社会历史中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答案:A
训练1 解析:五年规划的编制不仅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更潜藏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密码,五年规划是关于我国不同阶段经济社会的能动反映,是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自觉选择的结果,①③正确。五年规划属于意识范畴,不能是客观过程,②错误。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④错误。
答案:B
训练2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看问题僵化死板,没有体现制定规则方面的内容,故①不符合题意。漫画讽刺了不能正确认识规则的现象,不涉及面对规则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变通,故②不符合题意。漫画反映的是看问题僵化死板,表明对待事物要解放思想,不能墨守陈规,解决问题不能表面化,坚持实事求是,故③④正确。
答案:D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情境探究
提示:(1)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③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尊重规律、保护环境的正确选择。
(2)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和把握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系统谋划并具体实施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路线,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相关防控制度与机制,妥善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生活的关系。
新题速递
1.解析: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目标,这一要求我国企业通过创新升级,降低能耗排放,勇担社会责任,呼应国家与时代需要,①③正确。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企业响应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但并不一定需要战略重组,②错误。建立健全能源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的主体是国家,不是企业,④错误。故本题选B。
答案:B
2.解析: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说明我们要深化对“立”与“破”的认识,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以破解绿色转型难题,①排除。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深化对“立”与“破”的认识以破解绿色转型难题,实现“双碳”目标,故③正确。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减碳不可以急于求成,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不是在适当时机促成质变,②不选。故本题选D。
答案:D
3.解析:各地按照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双碳”试点,这意味着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正确。我国“双碳”工作稳步有序,成效显著,得益于各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正确。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错误。故本题选A。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