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梳理排查·夯实基础主干梳理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分攻略 学习二十大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链接《读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滋养和丰富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速记卡片3个内涵: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个特点: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3个作用: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精析精练·提升能力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考 点 精 析1.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角度 特点 内容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2.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1)区分决定作用与反作用: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混淆。(2)辩证看待“决定作用”: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不代表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3)文化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3.文化的功能引领 风尚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教育 人民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社会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 发展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民族 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醒 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易 错 清 零1.文化是哲学的活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校正: 。2.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校正: 。3.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校正: 。4.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校正: 。5.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器物、行为、制度等本身就是文化。( )校正: 。6.国运兴文化兴,民族强文化强。( )校正: 。7.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校正: 。命 题 探 究考向1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例1 [2023·陕西西安二模]电视剧《人世间》是百姓生活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变革史。它讲述了三线建设、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国家发展背景下老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和人世间的正直善良,一经播出便掀起观剧热潮。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④优秀文化以特有的感染力增强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训练1 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渺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群山冈峦、江河湖水也是一种文化③《千里江山图》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④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考向2 文化的功能例2 [2022·全国甲卷,19]2022年2月举办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誉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近3 000名中外运动健儿闪耀赛场,18 000多名赛会志愿者默默奉献,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被刷新,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是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这表明( )①体育运动以彰显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②人民是体育运动的价值创造者和价值享受者 ③体育运动具有塑造人生、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④体育运动是消弭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思维路径】训练2 [2021·浙江6月卷]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 )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核心考点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考 点 精 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创造 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形成 过程 内部 因素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外部 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拓展 比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传承作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推动国家发展。(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易 错 清 零1.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独立于世界各国文化。( )校正: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校正: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 )校正: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校正: 。5.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校正: 。6.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校正: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所有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校正: 。命 题 探 究考向1 中华文化内容和特点例1 [2021·山东卷,10]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 )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 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方法技巧源远流长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训练1 [2020·山东卷]透过下图可以看出( )①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文物是中华文化文脉赓续、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证 ③作为“活”着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文物在博物馆的展出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例2 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与“上海精神”相通的“和合”理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这告诉我们(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B.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C.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训练2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实物走出象牙之塔,使学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普及传播中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了中国风采。这表明( )A.文化包容性推动着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B.走向世界才能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C.文化交流必须重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D.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文化传承的客观要求核心考点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考 点 精 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点拨 正确理解“转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的内涵“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创新性”是在已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发展”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2)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4)具体要求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伟大抗疫精神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易 错 清 零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校正: 。2.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 )校正: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校正: 。4.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校正: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 )校正: 。 命 题 探 究考向1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1 [2022·浙江6月卷,26]某研究中心创立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既可以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又可以将大部分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如从《宋元学案》中自动提取“弟子”“家学”“交游”等人物关系,可视化呈现“宋代学术关系网络图”,让古籍“活起来”。这说明( )①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收集、选择、传递和储存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良莠并存的中外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③现代科技的运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文化创新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训练1 [2020·全国卷Ⅲ]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①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②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③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④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民族精神例2 [2022·湖南卷,10]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思维路径】训练2 [2020·海南卷]海南省昌江县陶凤交,28年来带领一帮姐妹历尽艰辛,靠肩挑手抓,在荒漠里种下338万株木麻黄,形成一片海防林,打破了外国专家“棋子湾流丘不能种树”的论断,创造了一个绿色奇迹。陶凤交及其姐妹被称为“绿色娘子军”,她们所展现的精神(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情境探究·素养培育传统文化“正流行”情 境 探 究情境 传统文化“正流行”。①《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典籍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链,以期构建深刻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尚书》《本草纲目》《论语》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场,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也一次次焕发新的光彩。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②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③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分析《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带来的积极影响。(演绎分析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新 题 速 递1.[2023·河北模拟]“世界上没有两幅同样的黎锦,黎锦应该不断地创新、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说,“黎锦的色彩,是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展现生命力。传承老技艺,绝不能拘泥守旧,要不断求新求变,让黎锦展现更强的生命力。”这启示我们( )①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优秀传统文化技艺要先做好传承,再不断求新求变 ③植根于优秀传统的文化技艺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传统文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甲骨文表情包的设计者将甲骨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时尚的网络用语,整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爱的甲骨文动态识字卡片,让每个甲骨文字的图案意义跃然眼前。如今,甲骨文手机表情包已经成为斗图圈的“新宠”,这启示我们( )①汉字书写和传承了中华文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使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 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其注入时代精神,增强通俗性和趣味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天津和平模拟]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出人在画中、画外有画的惊艳画面,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对话,以舞来绘出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①凝聚中华民族共同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②彰显文化自信,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是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 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梳理排查·夯实基础主干梳理①精神现象 ②社会实践 ③载体 ④血脉 ⑤灵魂 ⑥思想理念 ⑦传统美德 ⑧人文精神 ⑨博大精深 ⑩精神标识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爱国主义 精神火炬精析精练·提升能力核心考点一易错清零1.答案与解析:×。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答案与解析:×。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3.答案与解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并非政治、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4.答案与解析:×。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并非所有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发展。5.答案与解析:×。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6.答案与解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7.答案与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命题探究例1 解析:电视剧《人世间》是百姓生活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变革史。它讲述了建国以来老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和人世间的正直善良,一经播出便掀起观剧热潮。这表明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不体现优秀文化以特有的感染力增强精神力量,③④与题意不符。答案:A训练1 解析:群山冈峦、江河湖水是自然风光,不是文化,②错误。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④错误。答案:A例2 答案:C训练2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对经济的作用,故②不选。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未体现文化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故④不选。答案:B核心考点二易错清零1.答案与解析:×。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答案与解析:×。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答案与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重民本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4.答案与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答案与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6.答案与解析:×。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对待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7.答案与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等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命题探究例1 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创新”与“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关系,①说法不符合题意。文化繁荣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应该是地域文化的繁荣,③说法错误。答案:C训练1 解析:题中呈现了从新石器时期到元代的四件文物,体现了中华文化文脉赓续,这些文物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符合题意;题中呈现的文物制造工艺越来越精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对于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符合题意;题中只是展示了文物,并没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不符合题意;文物在博物馆展出,其文化内涵不会发生变化,不会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④观点错误。答案:C例2 答案:D训练2 解析: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包容性推动着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B说法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非只有走向世界才能显示出来;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重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答案:D核心考点三易错清零1.答案与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答案与解析:×。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3.答案与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但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4.答案与解析:×。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5.答案与解析:×。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探究例1 解析:“古籍自动整理系统”属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体现了①③;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且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继承,②不选;文化创新的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④不选。答案:B训练1 解析: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亲、诚、惠、容”是在上述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①符合题意;“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能否焕发生机,从根本上说,在于传统文化本身是否优秀,是否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②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说法错误。答案:B例2 答案:C训练2 解析:“绿色娘子军”所展现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的说法不符合题意,③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④错误。答案:A情境探究·素养培育情境探究提示:①《典籍里的中国》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典籍里的中国》将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典籍里的中国》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有利于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题速递1.解析:黎锦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展现更强的生命力,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①符合题意。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分先后。“要先做好传承,再不断求新求变”的说法错误,②排除。应该是“植根于”实践,同时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夸大了文化技艺的作用,③错误。黎锦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说明传统文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④符合题意。答案:C2.解析:①不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④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但不能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答案:B3.解析: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故①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故②说法错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出人在画中、画外有画的惊艳画面,是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故③④说法正确。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