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案(含答案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案(含答案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标要求】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提分攻略
学习二十大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链接《读本》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速记卡片
1个核心:宪法
2个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3者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个环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考 点 精 析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提醒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中华法系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学习西方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提醒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 错 清 零
1.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校正:                                    。
2.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伴生物。(  )
校正:                                    。
3.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
校正:                                    。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校正:                                    。
5.法都是由国家制定出来的。(  )
校正:                                    。
6.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按照农户的诉讼请求支付购粮款,主要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1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例1 [2023·北京石景山期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B.法具有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D.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训练1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深刻揭示了法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科学阐明了法的价值和功能、法的基本关系等根本问题,把对法的认识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是(  )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法的内容最终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③法是一定社会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④法是调整所有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例2 截至2022年4月20日,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计292件,包括宪法1件、宪法相关法49件、民法商法23件、行政法97件、经济法82件、社会法27件、刑法2件、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11件。由此可见(  )
A.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C.我国已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训练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回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包括(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④实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核心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考 点 精 析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原因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3.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易 错 清 零
1.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校正: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
校正:                                    。
3.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
校正:                                    。
4.公平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
校正:                                    。
5.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德治保障。(  )
校正:                                    。
6.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
校正:                                    。
7.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
校正:                                    。
8.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校正:                                    。
9.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校正:                                    。
1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要拒绝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经验。(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例1 [2023·山东模拟]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围绕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嘱托,山东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深入思考和谋划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理念,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探索实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活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融入德治,增强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下列对“三治融合”理念认识正确的是(  )
①坚持典型引路是“三治融合”的基础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三治融合”的根本保证
③坚持依法治国是“三治融合”的保障
④坚持以德治国是“三治融合”的前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路径】
训练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的提出(  )
①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 ②形成了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③符合我国国情,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 ④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向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例2 [2023·北京朝阳模拟]2009~2020年,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各项权利得到更加切实保障。在总结前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2021年9月,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这一计划应(  )
①依法推进——将人权事业纳入法治轨道 ②智慧推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 ③平等推进——把人权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④合力推进——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起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训练2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版于2023年1月1日施行。该条例对于“生前预嘱”设置了专门规定,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有采取或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体现了(  )
①生命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②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③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④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情 境 探 究
情境一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据测算,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两亿人1年的口粮;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食品浪费触目惊心。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分别对食品浪费的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②把原来道德层面的软约束上升为法律层面的硬手段,极大地打击了各种餐饮浪费行为。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情境二 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幼稚,是真正的性格养成,品性端正的根基,需要认真对待、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
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②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1)有网友提出:节约粮食是传统美德,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畴,为何要动用法律加以规定?结合材料,运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知识,对该网友的疑惑加以回应。(分析与评价能力、法治意识素养)
                                    
                                    
                                    
                                    
                                    
(2)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阐明“小家之事”背后的“大国之治”。(分析与综合能力;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素养)
                                    
                                    
                                    
新 题 速 递
1.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弘扬传统美德、保障粮食安全,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这(  )
①旨在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
②体现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表明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④是运用法治力量引领形成正确价值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所有家长必须“依法带娃”了。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合理安排其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该法律施行后(  )
①人大应根据我国教育现状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②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可以依法自主地执行该法律 ③人民法院可通过行使审判权引导全社会遵守该法 ④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江苏南通期末]《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五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应当如何来开展家庭建设?在法律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如在家庭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此可知,《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意义在于(  )
①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②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 ③推动构建文明、和谐的亲子关系 ④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①统治阶级 ②源远流长 ③阶级 ④国家 ⑤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⑥社会规范 ⑦国家制定或认可 ⑧国家强制力 ⑨宪法 ⑩依法行政  人权的法治  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  人民主体地位  以德治国  从中国实际出发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答案与解析:×。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答案与解析:×。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4.答案与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法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5.答案与解析:×。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6.答案与解析:×。法的政治职能是指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解决的是阶级矛盾,题中法解决经济纠纷属于社会职能。
命题探究
例1 解析:依题意知,材料中“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反映了法所反映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没有体现法是一种社会规范和法的作用,A、B、C与题意无关,D符合题意。
答案:D
训练1 解析:③错误,法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法是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答案:A
例2 答案:A
训练2 解析:①错误,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是法治体系;④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并没有实现。
答案:B
核心考点二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答案与解析:×。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答案与解析:×。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4.答案与解析:×。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5.答案与解析:×。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以德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道德保障。
6.答案与解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7.答案与解析:×。我们要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8.答案与解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依法治国。
9.答案与解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0.答案与解析:×。对于西方的法治模式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而不是一味的拒绝。
命题探究
例1 答案:B
训练1 解析:材料中目标的提出需要我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②错误。③中“直接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D
例2 解析:我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这一计划应依法推进,将人权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也应智慧推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①②符合题意。“把人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务实推进”的要求。不是“平等推进”的要求,③错误。合力推进,就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要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主要责任,④错误。
答案:A
训练2 解析:《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对于“生前预嘱”设置了专门规定,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有采取或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②④符合题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①错误。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但材料强调的是对人权的尊重,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C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情境探究
提示:(1)①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制定《反食品浪费法》,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制止食品浪费,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②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节约粮食,既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反食品浪费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提供更明确的道德指引和坚实的法治保障。
(2)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家庭教育提供法律遵循。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小家之事”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④为“小家之事”立法,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题速递
1.解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弘扬传统美德,保障粮食安全,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这是运用法治力量引领形成正确价值观,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④符合题意。该法的通过是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不体现“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①与题意不符。该法的通过和实施表明防止食品浪费从此有法可依,不涉及“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③与题意不符。
答案:D
2.解析:“人大应根据我国教育现状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反映的是立法环节,而试题指向的是立法之后,①排除。自治地方有自治权,但并不是自治区的各级政府都有自治权,②错误。立法后应进入司法、执法、守法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人民法院可通过行使审判权引导全社会遵守该法,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答案:D
3.解析: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应当如何来开展家庭建设?在法律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家庭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此可知,《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意义在于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故①④入选。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②不选。材料不直接体现推动构建文明、和谐的亲子关系,故③不选。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