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含答案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含答案解析)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标要求】 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阐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寻觅社会的真谛
提分攻略
学习二十大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链接《读本》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坚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速记卡片
1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个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考 点 精 析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2)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图示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易 错 清 零
1.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校正: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
校正:                                    。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
校正:                                    。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
校正:                                    。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全面概括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校正:                                    。
6.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1 劳动与实践
例1 [2022·湖南卷,15]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  )
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路径】
训练1 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是因为(  )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只要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实现梦想 ③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例2 [2022·浙江1月卷,29]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训练2 [2020·山东卷,15]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这体现了(  )
A.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B.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
核心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
考 点 精 析
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醒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3)解决途径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 (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改革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
①改革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提醒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拓展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易 错 清 零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校正:                                    。
2.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校正:                                    。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校正:                                    。
4.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校正:                                    。
5.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校正:                                    。
6.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
校正:                                    。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要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例1 [2022·山东卷,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路径】
训练1 [2020·浙江1月选考]浙江省某县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社会资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头菇等“三宝”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的发展迟早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考向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例2 [2020·全国卷Ⅲ]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方法技巧
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训练2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对施行三十多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作出修改,将“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为你我而制定,因你我而修改,满足你我期盼,这是中国民主的魅力所在。这一修改(  )
①调整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调整了上层建筑,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彰显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佐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核心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
考 点 精 析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提醒 人民群众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具体内涵不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群众 观点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重要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提醒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是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易 错 清 零
1.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
校正:                                    。
2.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校正:                                    。
3.人民群众是创造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
校正:                                    。
4.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校正:                                    。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校正:                                    。
6.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
校正:                                    。
7.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校正:                                    。
                
命 题 探 究
考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 [2022·浙江6月卷,32]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方法技巧
运用关键词串联知识,全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明确一个主体(人民群众)、三点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个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训练1 [2021·浙江6月卷,30]漫画《“高”度重视》(作者:于昌伟)意在提示我们(  )
①观察事物要仔细 
②安全意识要提高 
③群众观念要到位
④工作方法要对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训练2 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党中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用好改革“法宝”,推进乡村振兴
情 境 探 究
情境一 “用好改革‘法宝’,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各地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历史的主体;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同时,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情境二 ③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实践的特点: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完成时间 目标任务
2020年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35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 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看,我们应怎样理解“用好改革‘法宝’,推进乡村振兴”?(探究与建构能力、科学精神素养)
                                    
                                    
(2)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必须依靠人民进行分步实施?(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精神与政治认同素养)
                                    
                                    
新 题 速 递
1.安徽省桐城市积极扶持引导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种植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从“会”种菜到“慧”种菜,保障“菜篮子”安全,助力了乡村振兴。现代智慧农业(  )
①革新了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②提高了农业供给质量,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增加了农民收入 ④消除了城乡发展差异,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乡村振兴到底怎么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要针对我国农村的现有发展水平精准施策,顺应村情民意。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一规划出台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④制定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的决策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辽宁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要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其哲学依据是(  )
①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性质是不同的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力军 ③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 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梳理排查·夯实基础
主干梳理
①基本问题 ②决定 ③相对独立性 ④上升的 ⑤社会基本矛盾 ⑥创造者 ⑦人民 ⑧人民主体
精析精练·提升能力
核心考点一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答案与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答案与解析:×。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4.答案与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
5.答案与解析:×。其合理性在于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忽视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6.答案与解析:×。唯物主义不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命题探究
例1 答案:C
训练1 解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①④符合题意。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实现梦想,但“只要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实现梦想”说法绝对化,②排除。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
答案:B
例2 解析:“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表明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①正确。基诺族以种茶采茶为生,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反映了这一客观存在,②正确。基诺族的神话传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错误回答,③不选。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反映客观存在,而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④不选。
答案:A
训练2 解析: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攀升,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不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B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人们的生活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C不符合题意。
答案:D
核心考点二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答案与解析:×。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答案与解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答案与解析:×。我国政府加快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答案与解析:×。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答案与解析:×。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7.答案与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无法被消除。
命题探究
例1 答案:D
训练1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林权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未体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案:B
例2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该法典体现了对民众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③符合题意;该法典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制定和实施该法典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该法典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正确;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时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有时落后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①说法错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观点错误。
答案:D
训练2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修改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④错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B
核心考点三
易错清零
1.答案与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个人总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答案与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3.答案与解析:×。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答案与解析:×。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答案与解析:×。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答案与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7.答案与解析:×。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命题探究
例 解析:党员干部之所以要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把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追求,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②不选。社会发展趋势是客观的,④错在“主宰”一词上,不选。
答案:A
训练1 解析:漫画《“高”度重视》讽刺了该警示牌——小心坑并未以方便人们观看的高度设立,这提示我们群众观念要到位,工作方法要对头,③④正确切题。漫画并未表明观察事物要仔细,也未强调安全意识要提高,①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答案:D
训练2 解析:②④侧重讲“为什么”,不是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排除。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设问要求分析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即“怎么办”,①③讲的是“怎么办”。
答案:B
情境探究·素养培育
情境探究
提示:(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和变革。改革是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进文明传承和治理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乡村振兴。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不断发展。乡村振兴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分三个阶段,都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质变提供必要准备。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依靠而且必须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同德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新题速递
1.解析:材料体现了现代智慧农业革新了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①②符合题意。现代智慧农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③说法错误。现代智慧农业难以消除城乡发展差异,④排除。
答案:A
2.解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错误。④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不选。
答案:B
3.解析: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的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力军,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②③入选。①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不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④不选。
答案: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