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济宁中考化学全部知识点梳理(中考复习必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山东济宁中考化学全部知识点梳理(中考复习必备)

资源简介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一】溶液的知识
1.液体混合物的分类
①若液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这样的液体混合物叫做 悬浊液。悬浊液 不具有稳定性,静置时会有 沉淀产 生。
例如: 泥土加入水中
②若液体中混有不溶性液体,这样的液体混合物叫做 乳浊液。乳浊液 也不具有稳定性,静置时出现 分层 现象。
例如: 植物油加入水中
③若液体中混有可溶性物质,这样的液体混合物叫做 溶液。溶液 具有稳定性,静置时 既不会有沉淀产生, 也不出现分层现象。例如:食盐加入水中
重要题型:物质放入水中能不能形成溶液?——看该物质是否可溶入水。(例如 :沙子、面粉、香油、 味精。)
2.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 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例如:用食盐和水配置食盐水时, 食盐就是溶质);
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用食盐和水配置食盐水时,水就是溶剂)。
注意:在一种溶液中, 溶质可以为多种物质,而 溶剂只能为一种物质。(例如:食盐、蔗糖和水形成的 溶液。)
4.溶液的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各处的组成和性质 (密度、浓度) 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指只要外界条件不变(指: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时), 溶质和溶剂就不会分离 (既不产生 沉淀, 也不出现分层现象,溶液始终澄清透明);
③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重要题型:判断物质属不属于溶液的方法——看是否具备溶液的三个特征。(例如:黄泥水、油水、矿 泉水、蒸馏水。)
注意: ⑴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例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⑵溶液不一定是液体。 (例如:洁净的空气、铝合金等。)
⑶m 溶液=溶解了的 m 溶质+m 溶剂 (即:未溶解完的溶质不属于溶液!)
5.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①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的溶液,通常把液体作溶剂,固体或气体作溶质。(例如:盐酸: HCl 气体 溶于水形成。)
②液体溶于液体形成的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 作溶剂,量少的一种作溶质。
③只要有水存在, 水作溶剂。(例如: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和水无论谁多谁少,都是水作溶剂,酒精 作溶质。)
6.溶液的命名:
①通常把溶质放在前面, 溶剂放在后面。 (例如:糖水、食盐水、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等) ②溶剂为水时,命名时常省略“水”字。 (例如:酒精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注意: 除水以外, 酒精、汽油也是常用的溶剂。
7.溶解的过程:物质溶解于水,通常经过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 向水中扩散,这一过 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 (或 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 水合分子 (或水合离子),这一 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 ﹥ 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例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
当放出的热量 ﹤ 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 降低,例如硝酸铵溶于水;
当放出的热量 = 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不变,例如食盐溶于水。
8.溶液的性质: ①水配成溶液后, 密度变大。
②水配成溶液后, 凝固点降低。 (沸点升高)
③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例如:食盐水)
1
【知识点讲解二】乳化
1.概念: 含有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物质能使不易溶于水的液体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 形成不易分 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2.具有乳化能力的物质: 即含有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如:洗洁精、洗衣粉、洗发水、肥皂、洗面奶、沐 浴液、纯碱等。
3.“溶解”与“乳化”的区别:“溶解”指物质具有互溶性,溶解得到的是溶液;
“乳化”是指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能将大油滴乳化成小油滴, 乳化形成的是比较稳定的乳浊液。 4.“汽油除油污”与“洗涤剂除油污”的区别: 汽油能溶解油污, 形成溶液, 发生的是“溶解”现象; 洗涤剂能将油污乳化成小油滴,形成乳浊液,发生的是“乳化”现象。 5.除油污的第三种方法: 用氢氧化钠除油污。
原理: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油脂酸钠。实质是利用化学反应除油污。
【知识点讲解三】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 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看溶液底部是否有未溶解完的溶质
②向溶液中加入该溶质, 看溶质能否继续溶解。
注意: 题目中的饱和溶液均指恰好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一般转化方法:
⑴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剂 ②减少溶质 ③升高温度)
⑵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①蒸发溶剂 ②增加溶质 ③降低温度)
4.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例: 氢氧化钙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例:食盐溶液) 。 或者说成:
①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 食盐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例:氢氧化钙溶液) 。 ②相同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考点讲解
【考点讲解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含义: 即溶质在溶液中占到的质量百分数。
2.公式:
3.公式变形: ①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最常用)
②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讲解二】“增浓一倍”问题的规律:
①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所蒸水的质量应为溶液质量的一半,不是 溶剂质量的一半。
②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所加溶质的质量不能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应 比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多一点。
③若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可能“增浓一倍”的。 【考点讲解三】稀释问题
1.稀释: 即向浓溶液中加 水 使溶液变稀的过程。
2.解题思路:由于稀释过程中加入的是 水 ,属于 溶剂 ,所以稀释前后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 没变。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意: 这里经常用到 ①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水的质量
②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即 m=ρV ) 两个公式。
【考点讲解四】“将溶液等分为几份”的问题
做题方法: 先将每份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找出来,然后画图感知一下问题情境(即: 将一份溶 液画在烧杯中,然后对其进行操作)。
【考点讲解五】溶液的配制 (例: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食盐溶液)
1.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
注意:若用浓溶液和水来配制稀溶液,则实验步骤变为: 计算、量取、稀释、装瓶存放。 2.所需仪器: 托盘天平(或电子秤)、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 ①若只有 5 个空, 则不填 药匙 ;若只有 4 个空, 则不填 药匙和胶头滴管 。
②若用浓溶液和水来配制稀溶液, 实验仪器则不需要 托盘天平(或电子称)、药匙 。 3.误差分析问题:
①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时, 左码右物的处理方法:
常规做法:利用天平中存在的等式进行运算: m 左盘 =m 右盘 +m 游码。
技巧性做法: 当“左码右物”错误称量时,称的药品实际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例:要称取 27.3g 食盐, 但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和物品的位置放颠倒了,实际称得的食盐质量为 26.7 克。(假设砝码盒内整数克砝码全部配有)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俯视的处理方法:
量取一定体积的(例如: 80ml) 液体时: 若仰视 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比 80ml偏多 ; 若俯视 读数,则实际量取的液体比 80ml 偏少 。
例: 小唐同学用 98%的浓硫酸配制一定质量的 10%的稀硫酸,在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不恰当地用了俯 视读数操作, 其他步骤均正确。他配制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A )
A.偏低 B.偏高 C.准确 D.都有可能
③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 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这样会造成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变 (填“变 大”或“变小”或“不变”)。
3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考点讲解
【考点讲解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体物质在 100g 溶剂(通常是水)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要素:
①要指明温度。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也不同,所以讲物质的溶解度为多少时,必须要指明是哪个温 度时的溶解度。
②以 100g 溶剂作为溶解溶质质量的标准。
③溶液必须达到饱和状态。即使温度与溶剂的量都相同,溶液处于饱和状态与不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 质质量也是不同的。
④溶解度的单位是“g”。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 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了的溶质 的质量。
3.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内因: 溶质的种类 (也可以说成: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种类 (也可以说成:溶剂的性质);
外因: 温度。
〔易混淆知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物质的颗粒大小。
4.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 (代表物质: KNO3 );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而变化不大 (代表物质: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代表物质: Ca (OH) 2 )。 5.溶解性和溶解度 (指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 的关系: 材料制作:马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10g 1~10g 0.01g~1g <0.01g
可用数轴上的三个数分成的四个区间来掌握。
6.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S/(S+100g)×100%。
【判断正误】 30℃时 KNO3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 20℃时 KNO3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
【形成规律】根据溶解度大小, 只能比较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谁的溶解度大, 谁的饱和溶 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就大),不能比较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因为溶解度概念中, 描述的是饱和溶 液的形成,所以与溶解度相关的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
【考点讲解二】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 通常指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1 体积水最多溶解气体的体积数。
2.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在一定压强时,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一定温度时,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考点讲解三】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 可以查找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也可以确定两种物质在哪一个温度范围内谁的溶解度大;
还可以确定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会出现在哪一个温度范围内。
【形成规律】不允许比较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材料制作:马
对不同物质而言, 只能比较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3) 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4) 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方法:查找 20℃时的溶解度, 看介于哪个区间内);
4
(5)可以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具体思路: 先根据概念判断出是把溶解能力 变强还是变弱,从而知道是把溶解度变大还是变小, 然后观察曲线向左还是向右符合要求, 向左即为降 温,向右即为升温);
(6)可以选择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提纯出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用降温结晶,提纯出溶解 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用蒸发结晶)。
【考点讲解四】在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时, 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比较析出晶体的多少时:必须指明 取的是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否则不具有可比性, 说哪种物质析出的多都是错误的。 材料制作:马
2.对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或蒸发水时,会有晶体析出。对不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或蒸发水时,不一定会有晶 体析出。
3.对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时,溶剂在减少,溶质在减少 (会结晶析出),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 变。原因是 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就不变,溶液始终是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S/(S+100g)×100%。
4.对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时,若物质的溶解度变小,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减少 (填“增加” 或“减少”或“不变”,下同),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 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 减少。
5. 对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时,若物质的溶解度变大,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不变 (填“增加” 或“减少”或“不变”,下同),溶剂的质量 不变 ,溶液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它只是发 生了怎样的改变? 由饱和状态变成了不饱和状态。
6.对一定温度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质量多少的规律: 哪种物质 的溶解度大, 哪种晶体析出的质量就多。
【考点讲解五】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如右图 P 点)
第 1 层含义:表示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第 2 层含义:表示 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第 3 层含义:表示 2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相等。
【考点讲解六】结晶
1.概念: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体验结晶的历程』实验一:信息提供:80℃时, S KNO3=169g ;60℃时, S KNO3=110g ;20℃时, S KNO3=31.6g 。
现有 80℃时的 100g 水,加入 110g KNO3,然后将所得溶液降温至 79℃,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无现象) 降温至 60℃,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仍然无现象, 只是溶液刚好达到饱和状态)
再继续降温 1℃,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开始析出晶体) 继续降温至 20℃呢? (析出晶体 78.4 g)
实验二:信息提供:20℃时, S NaCl =36g 。
现有 20℃时的 100g 水, 加入 18g NaCl,然后恒温蒸发 1g 水,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无现象, 只是浓 度越来越大)
恒温蒸发 50g 水,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仍然无现象,浓度变的最大, 溶液刚好达到饱和状态) 再继 续恒温蒸发 1g 水,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开始析出 NaCl 晶体) 将水完全蒸干,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析出晶体 18 g)
2.饱和溶液一降温或一蒸发水会立即析出晶体; 而不饱和溶液降温或蒸发水时会先慢慢达到饱和, 达到 饱和后,再降温或再蒸发水才会开始析出晶体。这也是
区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另两种方法:略降温或略蒸发水, 看是否立即析出晶体。
3.结晶的前提: 溶液必须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4.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5.结晶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降温结晶 (也称: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结晶),一种是蒸发结晶。 6.降温结晶:适合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从它的溶液中结晶析出。(如:KNO3 ) 蒸发结晶: 适合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它的溶液中结晶析出。(如:NaCl)
5
(
4
.
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 (
5.
掌握
六种
常见原子团的写法及
化合价:
(
最重要,几乎每种酸碱盐的化学式
中均含原
子团)
)化学用语 (暨:学习酸、碱、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
6
说明:前 2 页带 一、元素符号 号的彩色字必须背会; 第 3 页需要全部背会;第 4 页前 22 个化学方程式必须会写。
1. 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一大二小”
2. 掌握 26 种元素符号的写法:
①1~20 号元素名称及符号:氢 H 碳 C 钠 Na 硫 S
②补充 9 种元素名称及符号:金 Au
氦 He
氮 N
镁 Mg
氯 Cl
银 Ag
锂 Li
氧 O
铝 Al
氩 Ar
铜 Cu
铍 Be
氟 F
硅 Si
钾 K
铁 Fe
硼 B,
氖 Ne,
磷 P,
钙 Ca。
锌 Zn 钡 Ba
锰 Mn 汞 Hg 碘 I
3.元素符号的意义: a 表示一种元素 (宏观意义);b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微观意义);c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 元素符号 (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硫、磷、 硅) 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宏观意义)。
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要么有 2 个、要么有 3 个, 关键看含这种元素的物质是否由原子构成。
注意:若元素符号前加了数字,则只表示 该原子的个数 (只具有微观意义)。
二、化合价
1.概念:是不同种元素相互化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注意: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描述时必须说 ×元素显多少价。
2.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上化合价的正负和数值。
注意:化合价读法和写法的顺序一致。
3.化合价规则:①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1 价 H、Na、K 和 Ag , +2 价 Mg、Ca、Ba 和 Zn , O 为—2、Al+3 , Cl 的—1 最常见 。
化合价: —2 —2 —1 —1 +1 — 1 写法: CO3 SO4 NO3 OH NH4 HCO3 名称: 碳酸根 硫酸根 硝酸根 氢氧根 铵根 碳酸氢根
(
6
.
离子带的电荷数与它显的化合价相同。
(这句话是:书写离子符号时,
判断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

、化学式
1.
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注意:化学

是用来表示
物质
的,从化学式上既可以看出
物质的组成
,也可以看出
物质的结构

例如:
H
2
O
2.


化学式的写法:

由原子构成的
单质的化学式就用
一个原子的符号
来表示。例如:
Fe

Cu

He

Ne

C

Si
等。

由分子构成

单质的化学式就用
一个分子的符号
来表示。例如:
H
2

O
2

N
2

Cl
2

O
3
等。
)3.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特点:
①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②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③各原子个数比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4.掌握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1)可以根据化学式标化合价
做题方法:先背口诀,口诀不能解决的靠推断得出,推断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材料制作:马
练习 1 :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① Fe2O3 、 FeO、 Fe3O4 、 CuO、 Cu2O 、 H2S、 H2SO3 、 H2SO4 、 KMnO4 、 K2MnO4 ② H2 、 O2 、 Cu ③ CO32- 、 PO43- ④ NH4NO3 (2)可以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做题方法:一排队、二标价、三找最小公倍数、四计算原子个数
练习 2 :按要求写出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写出 H、C 、Na、S、Ca 分别与O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②写出 H+分别与 Cl- 、SO42- 、NO3- 、CO32-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第 1 页
③写出 Na + 、Ca2+ 、Cu2+ 、Fe3+ 、Mg2+ 、Al3+分别与 OH-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④写出 Na + 、Fe3+分别与 Cl- 、SO42-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5.化学式的意义: a 表示一种物质;b 表示物质由××元素组成;c 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6.分子式的意义: a 表示一种物质;b 表示该物质由××元素组成;c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d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 子由多少个×原子构成。其中①②两条是宏观意义,③④两条是微观意义。
总结:化学式的意义要么有 3 个、要么有 4 个,关键看这种物质是否由分子构成。
注意:若分子式前面加了数字,则只表示 该分子的个数 (只具有微观意义)。
四、化学方程式
1.概念: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一个化学变化。
2.本身的意义: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例如:2H2O2 MnO2 2H2O+O2 ↑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自的相对分子质量×各自前面的系数 之比) 3.读法: ①读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注意:“+”读作“和”,“== ”读作“生成”。
②读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注意:勿忘加“每”。
③读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注意:勿忘加“每”。
4.书写原则: ①遵守客观事实。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5.书写步骤: ①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 ”连接。
②配平: 在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使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原子数目相等。
③标出反应条件和“ ↑”“↓”。注意:“ ↑”“↓”为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
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 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6.根据方程式的计算 步骤:
7
①设未知量
②写方程式
注意:设××物质的质量为 X;要把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区分开;此处空要留大一些。
注意:各种物质的化学式要写对;方程式要配平。
③写出已知量、未知量、和有关物质的质量比。
④列比例式, 求 X
⑤写答
注意: 4 个数要找对; 要上下对齐、左右对齐。
注意: 要横着比,竖着口算; 即使能口算出来也要列出比例式。
注意:不写答,扣 1 分。
练习 3 :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 ②甲烷燃烧
五、元素符号周围各个位置上数字的含义
a.前面: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
个数; (讲: 2H 2H2 2H+ 练习: 2O 、2O2 、2O2- )
b.右下角: 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讲: H2 2H2 练习: H2O 、2H2O ) c.右上角: 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讲: Mg2+ 2Mg2+ 练习: Fe2+ 、2Fe2+ )
d.正上方: 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物质中×元素显多少价。 (讲: -2 0
H2O 练习: O2 )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所以: 描述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原子或分子或离子构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①金属, ②稀有气体, ③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金刚石和石墨)、硫、磷、硅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除上述三类物之外, 由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均有离子构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除上述三类物之外, 由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均有分子构成。
『知识点体会 1』写出下列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 H2O_____________;Cu____________;Ar _____________; CH4 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NaCl____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C2H5OH ______________。 c 描述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注意数的问题:不说分子个数是 1,不能提里面的原子个数是几个) 例如: CH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制作:马
第 2 页
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合价的书写及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元素符号周围各个位置上数字的含义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1 价 H、Na、K 和 Ag , +2 价 Mg 、Ca、Ba 和 Zn , O 为—2、Al+3 , 以上价数均不变。
Cu +1、2 ,Fe +2、3 , 最高 4 价是 Si、C ,-2、4、6 S 常出现,Cl 的—1 最常见。可变价靠推断,单质口诀不灵验。 2.六种常见原子团的写法及化合价:
—2 —2 —1 —1 +1 —1
CO3 SO4 NO3 OH NH4 HCO3
碳酸根 硫酸根 硝酸根 氢氧根 铵根 碳酸氢根
3.离子符号的书写:因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判断离子所带电荷的方法:背化合价就可以 (依据:离子带的电 荷数与它显得化合价相同)。
⑴碳酸根离子:CO32- ⑵硫酸根离子:SO42- ⑶硝酸根离子:NO3- ⑷氢氧根离子:OH- ⑸铵根离子:NH4+
⑹氧离子:O2- ⑺镁离子:Mg2+ ⑻氯离子:Cl- ⑼钠离子:Na+ ⑽铝离子:Al3+
⑾氢离子: H+ ⑿铁离子: Fe3+ ⒀亚铁离子: Fe2+ ⒁银离子: Ag+ ⒂钙离子: Ca2+ ⒃铜离子: Cu2+ 4.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就用一个原子的符号 (即:元素符号) 来表示。例如:Fe 、Al 、He 、Ne 、Ar 、C 、Si 等。
②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就用一个分子的符号 (即: 分子式)来表示。例如: H2 、O2 、N2 、Cl2 、O3 等。 5.化合价规则:①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6.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步骤:一排队、二标价、三找最小公倍数、四计算原子个数、五检查)
氧化钠:Na2O 氧化镁: MgO 氧化铝:Al2O3 氧化铁: Fe2O3 氧化亚铁: FeO 四氧化三铁:Fe3O4 五氧化二磷: P2O5 二氧化碳: CO2 氯化钠: NaCl 氯化镁: MgCl2 氯化铝: AlCl3 氯化铁: FeCl3 氯化亚铁: FeCl2 碳酸钠: Na2CO3 硫酸钠: Na2SO4 硫酸镁: MgSO4 硫酸铝: Al2(SO4)3
氢氧化钠: NaOH 氢氧化钙: Ca (OH)2 硝酸铁: Fe (NO3)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7.根据化学式标化合价的方法: 先背口诀,口诀不能解决的靠推断得出。推断的依据: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 和为零。 材料制作: 马
8.标出物质中某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先根据物质的名称确定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然后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 化学式 (书写步骤:一排队、二标价、三找最小公倍数、四计算原子个数、五检查),最后将不需标注的元素的化合价
用橡皮檫掉。 例如: +5 +3
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P2O5 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Al2O3
+3 +3
硫酸铁中铁元素显正三价:Fe2(SO4)3 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 价:Al (OH)3
+2 +2
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 价:CaO 硫酸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 价:MgSO4
—3 +5
标出硝酸铵中两处氮元素的化合价: NH4 NO3
9.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材料制作:马
①计算化学式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之和
②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之比
③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100%
=〔(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化学式量〕× 100% ④m 物质与m 元素之间的换算:计算公式:m 物质×元素%=m 元素 10.元素符号周围各个位置上数字的含义:
①前面: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 个数; 例如: 2H 2H2 2H+
②右下角: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例如: 2O2
③右上角: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例如: 2O2- -2
④正上方: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物质中×元素显多少价。 例如: Al2O3
例如: 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 (1) 5H2O :一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2
(2) FeO:在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正二价; (3) 4CO32- :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第 3 页
8
初三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方程式清单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2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Fe3O4
3.铜在空气中加热: 2Cu + O2 2CuO
4.氢气燃烧: 2H2+O22H2O
5.红磷燃烧: 4P + 5O2 2P2O5
6.硫磺燃烧: S+O2SO2
7.水通电分解: 2H2O 2H2 t + O2 t
8.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2H2O2 MnO2 2H2O+ O2 t
9.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制取氧气: 2KClO3 2KCl+3O2 ↑
10.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 K2MnO4+MnO2+O2 t
11.碳的充分燃烧: C+O2CO2
12.碳的不充分燃烧: 2C+O22CO 13.炽热的碳遇到炽热的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C+ CO2 高温 2CO (吸热反应)
14.煤气(CO) 燃烧: 2CO+O22CO2
15.天然气(CH4 )充分燃烧: CH4+2O2CO2+2H2O
16.乙炔(C2H2 ) 充分燃烧:2C2H2+5O24CO2+2H2O
(注意:此处要求会写所有的 CxHy 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7.乙醇(C2H5OH) 充分燃烧: C2H5OH +3O22CO2+3H2O
1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t
19.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CO2+H2O==H2CO3
20.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1.碳酸受热分解的反应: H2CO3 H2O+ CO2 t
22.向浑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石灰水又变澄清的原因(与“水滴石穿” 、 “溶洞的形成”原理相同):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23. (可不记) 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Ca(HCO3)2 == CaCO3 ↓ + CO2 t + H2O 第 4 页
9
化学式、离子符号、 化合价的书写及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元素符号周围各个位置上数字的含义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1 价 H、Na、K 和 Ag , +2 价 Mg 、Ca、Ba 和 Zn , O 为—2、Al+3 , 以上价数均不变。
Cu +1、2 ,Fe +2、3 , 最高 4 价是 Si、C ,-2、4、6 S 常出现,Cl 的—1 最常见。可变价靠推断,单质口诀不灵验。 2.六种常见原子团的写法并标注出化合价:
碳酸根 硫酸根 硝酸根 氢氧根 铵根 碳酸氢根 3.离子符号的书写:因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判断离子所带电荷的方法:背化合价就可以 (依据:离子带的电 荷数与它显得化合价相同)。
⑴碳酸根离子: ⑵硫酸根离子: ⑶硝酸根离子: ⑷氢氧根离子: ⑸铵根离子:
⑹氧离子: ⑺镁离子: ⑻氯离子: ⑼钠离子: ⑽铝离子:
⑾氢离子: ⑿铁离子: ⒀亚铁离子: ⒁银离子: ⒂钙离子: ⒃铜离子:
4.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就用一个原子的符号 (即:元素符号) 来表示。例如:Fe 、Al 、He 、Ne 、Ar 、C 、Si 等。
②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就用一个分子的符号 (即:分子式) 来表示。例如:H2 、O2 、N2 、Cl2 、O3 等。 5.化合价规则:①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6.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步骤:一排队、二标价、三找最小公倍数、四计算原子个数、五检查)
氧化钠: 氧化镁: 氧化铝: 氧化铁: 氧化亚铁: 四氧化三铁: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碳: 氯化钠: 氯化镁: 氯化铝: 氯化铁: 氯化亚铁: 碳酸钠: 硫酸钠: 硫酸镁: 硫酸铝: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硝酸铁: 氯化铵: 硫酸铵: 7.根据化学式标化合价的方法:先背口诀, 口诀不能解决的靠推断得出。推断的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 和为零。
8.标出物质中某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先根据物质的名称确定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然后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 化学式 (书写步骤:一排队、二标价、三找最小公倍数、四计算原子个数、五检查),最后将不需标注的元素的化合价 用橡皮檫掉。例如:
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 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硫酸铁中铁元素显正三价: 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 价:
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 价: 硫酸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 价:
标出硝酸铵中两处氮元素的化合价:
9.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①计算化学式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之和
②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之比
③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100%
=〔(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化学式量〕× 100% ④m 物质与m 元素之间的换算:计算公式:m 物质×元素%=m 元素 10.元素符号周围各个位置上数字的含义:
①前面: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 个数; 例如: 2H 2H2 2H+
②右下角: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例如: 2O2
③右上角: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例如: 2O2- -2
④正上方: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在××物质中×元素显多少价。 例如: Al2O3
例如: 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 (1) 5H2O : ;
+2
(2) FeO: ;(3) 4CO32- : 。 第 3 页
10
初三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方程式清单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加热: 4.氢气燃烧: 5.红磷燃烧: 6.硫磺燃烧: 7.水通电分解: 8.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9.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制取氧气:
10.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1.碳的充分燃烧:
12.碳的不充分燃烧:
13. (可不记) 炽热的碳遇到炽热的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 C+ CO2 高温 2CO (吸热反应) 14.煤气(CO) 燃烧: 15.天然气(CH4 )充分燃烧:
16.乙炔(C2H2 ) 充分燃烧: 17.乙醇(C2H5OH) 充分燃烧: 1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19.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0.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21.碳酸受热分解的反应: 22.向浑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石灰水又变澄清的原因(与“水滴石穿” 、 “溶洞的形成”原理相同):
23. (可不记) 钟乳石、石笋、石柱的形成: Ca(HCO3)2 == CaCO3 ↓ + CO2 t + H2O 第 4 页
11
第二单元《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考点讲解与训练
【考点讲解一】酸
1.酸的概念: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 化合物。
2.酸的组成:H++酸根离子
(常见的酸根离子有五种:
①Cl- 盐酸的酸根离子 、②SO42- 硫酸根离子 、③CO32- 碳酸根离子 、④NO3- 硝酸根离子、
⑤ S2- 氢硫酸的酸根离子 ) 3.酸的分类及命名: (如果按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将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含氧酸:H2SO4 、HNO3 、H2CO3 等,读作 “某酸”。( HNO3 例外, 读作 “硝酸 ”) 无氧酸:HCl 、H2S 等, 读作 “氢某酸”。 (HCl 也可读作 “盐酸 ”)
『知识点前移』盐
⑴盐的概念: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⑵盐的组成: 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⑶特殊的盐——铵盐
铵盐的组成: NH4++酸根离子 例如: NH4Cl (NH4)2SO4 NH4NO3
【考点讲解二】浓盐酸
1.制备: 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因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所以化学式用 HCl 来表示。
2.物理性质: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 挥发性:在空气中敞口会形成白雾。(白 雾:是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 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 37%~38%,密度为 1.19g/cm3。
〔注意〕稀盐酸也具有挥发性,但挥发性弱,敞口时不会形成白雾。
『知识点体会 1』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溶液的质量 减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小 。
【考点讲解三】浓硫酸
1.物理性质:纯净的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 不具有挥发性。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98%,密度 为 1.84g/cm3。
2.特性:
①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干燥酸性气体 (HCl 、CO2 、SO2 等) 和中性气体 (O2、 H2 、CO 、CH4 等)。
〔注意〕吸水性属于物理性质。原因:吸水前后没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知识点体会 2』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溶液的质量 增大 ,溶质的质量分数 变小 。
②脱水性(强腐蚀性) ——指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 2:1 的原子个数比 (以水的
形式)脱去,最后只剩下碳元素。具体表现为:可将木条、纸张等碳化、变黑。
〔注意〕脱水性属于化学性质。原因: 脱水后生成了新物质碳, 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 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③溶于水放大量热。
〔注意〕稀硫酸不具有以上三点特性!
3.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稀释浓硫酸时, 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里, 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 水倒进浓硫酸里! (需理解原因)
4.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考点讲解四】酸的通性(即:H+ 的性质)
①酸 + 酸碱指示剂 →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酸 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②酸 + 活泼金属(Zn 、Fe 、Mg 、Al) → 盐 + 氢气 (属于 置换反应)
③酸 + 金属氧化物(Fe2O3 、CuO 、MgO 、Al 2O3 ) → 盐 + 水 (属于 复分解反应)
④酸 + 某些盐(主要是 CO32-盐) → 新酸 + 新盐 (属于 复分解反应)
⑤酸 + 碱(NaOH 、Ca (OH) 2 等一切碱) → 盐 + 水 (属于 复分解反应) 这条通性属于『知识点前移』
第 1 页
12
(

)【考点讲解五】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一) 酸与活泼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
能与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Zn 、Fe 、Mg 、Al,这类方程式的写法为: 先写出生成物中的 H2 ,H2 是由酸 中 H+的转化成的; 然后让金属和酸根离子化合生成一种盐。
Zn+2HCl= H2 ↑+ZnCl2 Zn+H2SO4= H2 ↑+ZnSO4
Fe+2HCl= H2 ↑+FeCl2 Fe+H2SO4= H2 ↑+FeSO4
〔注意:①单质铁与酸反应只能生成亚铁盐(即+2 价的铁元素)。
②单质铁与酸反应的现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溶液会由无色变成浅绿色。(Fe2+ :浅绿色)〕
Mg+2HCl= H2 ↑+MgCl2 Mg+H2SO4= H2 ↑+MgSO4
2Al +6HCl= 3H2 ↑+ 2AlCl3 2Al +3H2SO4= 3H2 ↑+ Al 2 (SO4 ) 3
〔注意:Al 为+3 价金属,写生成物的化学式时,要特别注意: 让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二) 酸与金属氧化物、酸与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书写步骤:①拆正负:把一种化合物拆成正负两部分; ②标上各部分的化合价; ③“+ —”“+— ”组合: 让前一种化合物的正价部分和后一种化合物的负价部分组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 让后 一种化合物的正价部分和前一种化合物的负价部分组合成另一种新的化合物;(要注意:是按照原来每 一部分的化合价进行组合, 不是按照每一部分原来的个数进行组合!) ④配平; ⑤标反应条件和“↑” “↓”。
13
Fe2O3+6HCl=2FeCl3+3H2O CuO+2HCl=CuCl2+H2O MgO+2HCl=MgCl2+H2O Al2O3+6HCl=2AlCl3+3H2O Na2CO3+2HCl= 2NaCl+H2O+CO2 ↑ CaCO3+2HCl=CaCl2+H2O+CO2 ↑ AgNO3+HCl=AgCl ↓+HNO3
Fe2O3+3H2SO4= Fe 2 (SO4 ) 3+3H2O
CuO +H2SO4= CuSO4+H2O
MgO +H2SO4= MgSO4+H2O
Al2O3+3H2SO4= Al2 (SO4 ) 3+3H2O
Na2CO3+ H2SO4= Na2SO4+H2O+CO2 ↑
CaCO3+ H2SO4= CaSO4+H2O+CO2 ↑
BaCl2+ H2SO4 = BaSO4 ↓+2HCl
『知识点前移』复分解反应
⑴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⑵反应通式: AB + CD = AD + CB
⑶特点: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⑷发生反应的条件: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必须能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 沉淀、气体或水。 ⑸ (在本节课中) 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的阴阳离子:
①H+ :H++活泼金属(Zn 、Fe 、Mg 、Al) →H2 ↑ H++ O2-→H2O H++ CO32-→H2O+CO2 ↑
②Cl-:Ag++ Cl-→AgCl↓
③ SO42- :Ba2++ SO42-→BaSO4 ↓
④ CO32-:H++ CO32-→H2O+CO2 ↑
⑹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拆正负:把一种化合物拆成正负两部分;
②标化合价:
③“+—”“+— ”组合:让前一种化合物的正价部分和后一种化合物的负价部分组合成一种新的化合物,
后一种化合物的正价部分和前一种化合物的负价部分组合成另一种新的化合物;(要注意:是按照原来 每一部分的化合价进行组合, 不是按照每一部分原来的个数进行组合!)
④配平;
标反应条件和“↑”“↓”。
第 2 页
【考点讲解六】证明一物质是酸的方法 (即:证明 H+存在的方法)
①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若 溶液变成红色,则一定是 H+使石蕊变红的。
②加入活泼金属: 如 Zn 、Fe 、Mg 、Al,若溶液中有气泡冒出(该气体一定为 H2 ) ,则 H2 一定是由 H+ 转化出来的。
③加入生锈的铁钉,若铁锈消失,则溶液中一定有酸。(原因:只有酸有能力将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成 可溶于水的物质)
④加入碳酸盐:如 Na2CO3 、CaCO3 等 ,若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该气体一定为 CO2 ) ,则 CO2 一定是 由 H+和 CO32-结合成的 H2CO3 分解出来的。
⑤加入不溶性碱: 如 Cu(OH)2 、Fe (OH)3 等 ,若 不溶性碱溶解,则溶液中一定有酸。(原因:只有酸 有能力将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成可溶于水的物质)
『知识点体会 3』不同种类的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都能电离出 H+ ,酸的化学性质实际上是 H+ 的化学性质。例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H+ ;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的是 H+ ;和金属氧化 物反应生成水的是 H+ ;和碳酸盐反应生成 CO2 的是 H+ 。
『知识点体会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 ,它的颜色是 红色 ,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 足量的盐 酸中,首先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锈消失,溶液变黄色 ,过一段时间, 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中有气 泡冒出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Fe+2HCl= H2 t+FeCl2 。
注意: ①Fe3+ :黄色 ②Fe2+ :浅绿色 ③Cu2+ :蓝色
【考点讲解七】不同种类的酸化学性质 相似的原因: 都能电离出 H+;
不同种类的酸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的原因:它们电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
【考点讲解八】鉴别稀盐酸、稀硫酸的方法: 向待鉴别的溶液中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 则溶液为稀硫酸; 若无现象, 则溶液为稀盐酸。
原理: H2SO4 +BaCl2=2HCl + BaSO4 ↓;
而 HCl 和 BaCl2 因含相同的阴离子而无法反应, 所以无现象。
【考点讲解九】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是不是酸的通性的方法:
若实际参加反应的是酸中的 H+ ,则表现出来的是酸的通性;
若实际参加反应的是酸中的酸根离子,则表现出来的不是酸的通性,而是酸根离子的性质。 (所谓的“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指的是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阴阳离子)
『知识点体会 5』判断下列反应表现出的是不是酸的共同性质, 用“是”或“不是”填空。
① Zn+H2SO4= H2 t+ZnSO4 是
② Fe2O3+6HCl=2FeCl3+3H2O 是
③ Na2CO3+ H2SO4= Na2SO4+H2O+CO2 t 是
④ AgNO3+HCl=AgCl ↓+HNO3 不是
⑤ BaCl2+ H2SO4 = BaSO4 ↓+2HCl 不是
【专题讲解】 除杂问题 1.除去杂质离子的方法: 将杂质离子转化为沉淀、气体或水而除去。 2.除杂的原则: ①除去杂质, 但不能除去主要物质。 ②除去杂质,但不能引入新杂质。
『反应程度问题』『酸的证明』
『复分解反应』
⑴概念: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⑵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要抓住两点: 一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两种化合物; 二从反应 物转化成生成物必须靠互相交换成分。
⑶特点: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第 3 页
14
10 分钟背会《酸知识点》→ 10 分钟写出常见酸的化学式、补全酸参与的化学反应 方程式→完成后到《酸知识点》页核对答案0
请写出常见酸的酸根离子、酸的化学式、补全酸参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盐酸的酸根离子 2 、硫酸根离子 3 、碳酸根离子
4、硝酸根离子 5、氢硫酸的酸根离子 6、盐酸 7 、硫酸
8、硝酸 9、碳酸 10、氢硫酸 11、氢氯酸
15
1. Zn+ HCl——
3. Mg+ HCl——
4. Al + HCl——
5. Fe2O3+ HCl——
6. CuO+ HCl——
7. MgO+ HCl ——
8. Al2O3+ HCl ——
9. Na2CO3+ HCl ——
10. CaCO3+ HCl ——
11. AgNO3+ HCl ——
12. Fe+ H2SO4 ——
13. Mg+ H2SO4 ——
14. Al + H2SO4 ——
15. Fe2O3+ H2SO4 ——
16. CuO + H2SO4 ——
17. MgO + H2SO4 ——
18. Al2O3+ H2SO4 ——
19. Na2CO3+ H2SO4 ——
20. BaCl2+ H2SO4 ——
2. Fe+ HCl——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考点讲解与训练
【考点讲解一】碱材料制作:马
1.碱的概念: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 化合物。
2.碱的组成: 金属离子+ OH-
『注意』 有一种特殊的碱:NH3 ·H2O 名称: 氨水 原因: NH3 ·H2O= NH4+ + OH-
3.碱的分类及命名: (如果按碱的溶解性,可将碱分为)
可溶性碱: NaOH 、KOH 、Ba(OH)2 、NH3 ·H2O
微溶性碱: Ca(OH)2
难溶性碱: Cu(OH)2 蓝色沉淀 、Fe (OH)3 红褐色沉淀 、 Mg (OH)2 和 Al (OH)3 白色沉淀
【考点讲解二】常见的碱——NaOH
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溶于水时放大量热、易潮解(具有吸水性)。
因 NaOH 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能干燥碱性气体 (NH3 ) 和中性气体 (O2 、N2 、H2 、CO、CH4 等)。
使用方法如右下图:
『气体的分类』1.酸性气体:指溶于水或和水反应能形成酸的气体。包含: CO2 、SO2 、HCl、H2S 等。 2.碱性气体:指溶于水或和水反应能形成碱的气体。只包含 NH3。
3.中性气体:指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包含:O2 、N2 、H2 、CO 、CH4 、H2O 等。
2.俗名: 因其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俗称烧碱、火碱或苛性钠。
3.NaOH 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考点讲解三】常见的碱——Ca(OH)2
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2.俗名: 熟石灰、消石灰。
3.制备: 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再 用生石灰和水反应来制取熟石灰。
CaCO3 高温 CaO + CO2 t CaO + H2O == Ca(OH)2 (放热)
石灰石 生石灰 生石灰 熟石灰
『总结』
⑴能除掉水的物质(可用作干燥剂的物质):浓硫酸、NaOH 固体、 CaO 。(其中:浓硫酸、 NaOH 固体具有吸水性, 而 CaO 是能反应掉水)
⑵遇到水放大量热的物质:浓硫酸、 NaOH 固体、 CaO 。(其中:浓硫酸、 NaOH 固是溶于水放热,而 CaO 是和水反
应放热)
⑶具有俗名的物质: ①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②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③CaO 生石灰
④固态 CO2 干冰 ⑤NaCl 食盐 ⑥Hg 水银
另外: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 CaCO3
注意:“化学名称”即化学式的读法。例如:Ca(OH)2 的“化学名称”为“氢氧化钙”。
⑷名称中带有“石灰”二字的物质成分:
①熟石灰、消石灰:是 Ca(OH)2
②生石灰:是 CaO
③石灰水:是 Ca(OH)2 和水的混合物,且水多 Ca(OH)2 少
④石灰浆、石灰乳:是 Ca(OH)2 和水的混合物,且 Ca(OH)2 多水少
【考点讲解四】碱的通性(即:自由移动的 OH- 的性质)
①碱 + 酸碱指示剂 →
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碱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②碱 + 非金属氧化物(CO2 、SO2 ) → 盐 + 水 ( 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碱 + 某些盐(含 Cu2+ 、Fe3+ 、Mg2+ 、Al3+ ) → 新碱 + 新盐 (属于复分解反应)
④碱 + 酸 (HCl 、H2SO4 等一切酸) → 盐 + 水 (属于复分解反应) 这条通性属于『知识点前移』。
『注意』 (1) 碱和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需前提条件:碱和盐必须可溶于水。
例如:判断反应 2Fe (OH)3 +3CuSO4=Fe2(SO4)3 +3Cu(OH)2 ↓能否发生?
不能,因为 Fe (OH)3 不溶于水,就不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 OH- ,就无法结合出 Cu(OH)2 沉淀。
(2) 不溶性碱不具有碱的前三条通性! 第 1 页
16
例如:Cu(OH)2 、Fe (OH)3 等。原因:不溶性碱不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 OH- 离子。
【考点讲解五】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一)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 (CO2、SO2 ) 的反应:由于这类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所以方程式的写法为: 只背生成物, 将生成物写出后,配平, 最后标上反应条件和“↑”“↓”。(注意: 碱与 SO2 的反应不用专门去记,因 SO2 和 CO2 的 化学性质相似,只需要将碱与 CO2 反应方程式中的“C”元素改写成“S”元素即可)。
2NaOH+CO2= Na2CO3+ H2O Ca(OH)2+CO2= CaCO3 ↓+H2O
2NaOH+SO2= Na2SO3+ H2O Ca(OH)2+SO2= CaSO3 ↓+H2O
(二) 碱与某些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书写步骤: ①拆正负: 把一种化合物拆成正负两部分; ②标上各 部分的化合价; ③“+—”“+— ”组合:让前一种化合物的正价部分和后一种化合物的负价部分组合成一种新的化合 物, 让后一种化合物的正价部分和前一种化合物的负价部分组合成另一种新的化合物; (要注意: 是按照原来每一部分 的化合价进行组合, 不是按照每一部分原来的个数进行组合!) ④配平; ⑤标反应条件和“↑”“↓”。
17
2NaOH+CuSO4=Na2SO4+Cu (OH)2 ↓ 2NaOH+CuCl2=2NaCl+Cu (OH)2 ↓ 3NaOH+FeCl3=3NaCl+Fe (OH)3 ↓ NaOH+ Na2CO3→ 阳离子相同,不反应
Ca(OH)2 +CuSO4=CaSO4+Cu (OH)2 ↓
Ca(OH)2 +CuCl2=CaCl2+Cu (OH)2 ↓
3Ca(OH)2 +2FeCl3=3CaCl2+2Fe (OH)3 ↓
Ca(OH)2+ Na2CO3= CaCO3 ↓+2NaOH
【考点讲解六】不同种类的碱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 OH-,碱的化学性质实际上是 自由移动的 OH - 的化学性质。例如: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自由移动的 OH-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自由移动的 OH- ; 和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酸中的 H+反应结合成水的是 自由移动的 OH- ;和 Cu2+ 、Fe3+反应结合成沉淀的是 自由移动 的 OH- 。
【考点讲解七】证明一物质是碱的方法(即:证明自由移动的 OH-存在的方法)
①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若 溶液变成蓝色,则一定是自由移动的 OH-使石蕊变蓝的。
②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若 溶液变成红色,则一定是自由移动的 OH-使酚酞变红的。
③加入含 Mg 2+ 的盐溶液,若 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是自由移动的 OH- 与 Mg 2+结合生成了 Mg (OH)2 白色沉淀。
④加入含 Cu2+ 的盐溶液,若 产生蓝色沉淀,则一定是自由移动的 OH- 与 Cu2+结合生成了 Cu (OH)2 蓝色沉淀。
⑤加入含 Fe3+ 的盐溶液,若 产生红褐色沉淀,则一定是自由移动的 OH- 与 Fe3+结合生成了 Fe (OH)3 红褐色沉淀。 【考点讲解八】鉴别 NaOH 溶液、Ca(OH)2 溶液的方法:
法一: 向待鉴别的溶液中分别滴加 Na2CO3 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则为 Ca(OH)2 溶液; 若无现象,则为 NaOH 溶液。 原理: Ca(OH)2+ Na2CO3= CaCO3 ↓+2NaOH;而 NaOH 和 Na2CO3 因含相同的阳离子而无法反应, 所以无现象。
法二: 向待鉴别的溶液中分别通入 CO2 气体,若产生白色沉淀,则为 Ca(OH)2 溶液;若无现象,则为 NaOH 溶液。 原理: Ca(OH)2+CO2= CaCO3 ↓+H2O ,该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 CaCO3;2NaOH+CO2= Na2CO3+ H2O ,该反应无现象。 所以: 鉴别 NaOH 溶液、 Ca(OH)2 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有 Na2CO3 溶液、CO2 气体。
【考点讲解九】不同种类的碱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它们电离出的金属离子不同 。
【考点讲解十】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是不是碱的通性的方法:若实际参加反应的是 碱中的 OH- ,则表现出来 的是碱的通性;若实际参加反应的是 碱中的金属离子,则表现出来的 不是碱的通性,而是 金属离子的性质。
(所谓的“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指的是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阴阳离子)
『知识点体会』判断下列反应表现出的是不是酸的共同性质,用“是”或“不是”填空。
① Ca(OH)2 +CuSO4=CaSO4+Cu (OH)2 ↓ 是
② 3NaOH+FeCl3=3NaCl+Fe (OH)3 ↓ 是
③ Ca(OH)2+ Na2CO3= CaCO3 ↓+2NaOH 不是
【考点讲解十一】NaOH 和 CO2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
问题情境:NaOH 与 CO2 混合后没有现象,设计实验方案(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证明 NaOH 和 CO2 确实发生了反应。
『物质的检验』
1.检验思路:向待检验的物质中加入试剂, 目的是产生明显现象(如:冒气泡、生成沉淀、溶液改变颜色),根据出现 的现象,即可确定该物质存在还是不存在。
2. CO32- 的检验:(一般方法) 向待测物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 即可证明 CO32-存在。
(其它方法) 在个别题目的情景中:向待测物中加入含 Ca2+或含 Ba2+ 的溶液,若有沉淀产生,也可证明 CO32-存在。
第 2 页
『知识点体会 1』在探究 CO2 和 NaOH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时,某同学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请你帮他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 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矿泉水瓶或软塑料瓶 ,装置③中的现象是 小气球鼓起来 ; ⑵改进后的三个装置中都能产生明显的现象,原因是 NaOH 溶液把 CO2 气体反应掉, 导致装置内气压变小 ; ⑶另一位同学提出质疑, 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 CO2 和 NaOH 一定发生了反应, 其理由是 NaOH 浓溶液中 也含有水,水也能溶解掉 CO2 ,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
⑷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证明 CO2 和 NaOH 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__另取一套相 同的装置,将 NaOH 浓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水,比较现象的区别 (或: 取混合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足量 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 CO2 确实与 NaOH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
【考点讲解十二】 NaOH 的变质问题
1.变质原因: NaOH 与空气中的 CO2 发生了反应 (或: 2NaOH + CO2== Na2CO3 + H2O )
2.变质程度: ①若没有变质,则成分为 NaOH ;
②若全部变质,则成分为 Na2CO3 ;
③若部分变质,则成分为 Na2CO3 、NaOH 。
3.变质程度的探究:
①若证明其是否变质,即证明 Na2CO3 的存在。(证明物质存在的思路为:加入试剂, 目的是产生明显现象,根据现象 确定物质的存在) 因为: Ca2++ CO32- →CaCO3 ↓ Ba2++ CO32- →BaCO3 ↓ H++ CO32- →H2O+CO2 ↑,所以可 以向样品中加入含 Ca2+或 Ba2+或 H+ 的溶液。若产生明显现象, 则有 Na2CO3 存在, 证明已变质; 若无明显现象, 则没 有 Na2CO3 存在,证明未变质。
②若证明其部分变质,即证明 Na2CO3 、NaOH 的存在。
证明 Na2CO3 的存在一般用含 Ca2+或 Ba2+ 的盐溶液 ,而不用含 H+ 的溶液,因为含 H+ 的溶液会将 NaOH 反应掉。
证明 NaOH 的存在,一般用 酚酞试液 。而要想用酚酞试液证明 NaOH 的存在, 必须先除掉 Na2CO3 ,因为 Na2CO3 也呈碱性,也会使酚酞试液变红。
所以,证明方法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先 滴加足量的 CaCl2 溶液 ( 目的是证明Na2CO3 的存在并完全除去Na2CO3 ), 然后 再滴加酚酞试液 (目的是证明 NaOH 的存在)。
『注意』不能将 CaCl2 溶液换成 Ca(OH) 2 溶液!因为 Na2CO3 和 Ca(OH) 2 反应会生成 NaOH,会影响未变质完的 NaOH 的检验。Na2CO3 + Ca(OH)2==2NaOH + CaCO3 ↓
『知识点体会 2』小丽学完碱的性质后,来到实验室,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 NaOH 溶液,由此, 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 NaOH 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 NaOH 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猜想: NaOH 溶液全部变质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少量 NaOH 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 的 CaCl2 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成红色 NaOH 溶液 部分变质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 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不变红色 。
[实验反思] (1) 下列物质:①BaCl2 溶液 ②Ca(NO3)2 溶液 ③Ca(OH)2 溶液 ④Ba(OH)2 溶液, 不能替代
小丽实验中 CaCl2 溶液的是 ③④ (填序号)
(2)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 氯化镁溶液或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 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 NaOH 溶液的方法是 密封保存 。 第 3 页
18
10 分钟背会《碱知识点》→ 10 分钟写出常见碱的化学式、补全碱参与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完成后到《碱知识点》页核对答案
请写出常见碱的化学式、补全碱参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拍照上传, 老师批改反馈
碱的分类及命名:(如果按碱的溶解性,可将碱分为)
可溶性碱: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钡 、氨水
微溶性碱: 氢氧化钙
难溶性碱: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 、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 1. 熟石灰的工业制法 、 2. NaOH+ CO2 —— 3. NaOH+ SO2—— 4 Ca(OH)2+ CO2—— 5. Ca(OH)2+ SO2—— 6. NaOH+ CuSO4—— 7. NaOH+ CuCl2—— 8. NaOH+ FeCl3—— 9. Ca(OH)2 + CuSO4—— 10. Ca(OH)2 + CuCl2 —— 11. Ca(OH)2 + FeCl3—— 12. Ca(OH)2+ Na2CO3—— 13. NaOH 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14. 证明 NaOH 已经变质的反应(任写一化学方程式)
15. 证明 NaOH 部分变质时最先发生的反应(任写一化学方程式)
19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考点讲解
【考点讲解一】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
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溶液变成红色,遇到碱性溶液 变成蓝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 (即: 仍为 紫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遇到中性溶液也不变色 (即: 仍为 无色)。 注意: ①颜色发生改变的是指示剂。判断正误: 石蕊试液能使酸性溶液变成红色 (×) 。 ②因酸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 H+ ,所以:酸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而 CuSO4 虽然是盐, 但 Cu2+水解会使溶液呈酸性,所以: 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某些盐的溶液 也可能显酸性)
③因碱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 OH- ,所以:碱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而 Na2CO3 虽然是盐, 但 CO32-水解会使溶液呈碱性, 所以: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某些盐的溶 液也可能显碱性)
『知识点体会 1』判断正误:
①pH 等于 8 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 )
②pH 等于 8 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
③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 √ )
④碱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 × )
⑤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 √ )
方法二:利用石蕊试纸 蓝色石蕊试纸 用于检验溶液是否呈酸性。 蓝色石蕊试纸 遇酸性溶液 变成红色。 红色石蕊试纸 用于检验溶液是否呈碱性。 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溶液 变成蓝色。
方法三:利用 pH 试纸 pH<7 溶液呈酸性; pH=7 溶液呈中性; pH>7 溶液呈碱性。 【考点讲解二】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酸碱度) 的方法——用 pH 试纸 1.pH 的规定。 pH 的数值范围通常在 0 到 14 之间。 ①pH=7 时,溶液显中性 (中性溶液包含:水和一般的盐溶液); ②pH<7 时, 溶液显酸性,且 pH 越小,酸性越强; ③pH>7 时,溶液显碱性,且 pH 越大,碱性越强。 2.溶液 pH 的测定方法:
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片 pH 试纸,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 (或: 用胶头滴管吸取)待 测溶液,滴到试纸上, 立即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 pH 标准比色卡对照, 即可读出溶液的 pH。
注意: ①pH 试纸不可以直接伸入待测液中。
②滴上待测液后, pH 试纸必须立即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③pH 试纸不可以先用水润湿。 ④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前, 必须先用蒸馏水冲洗, 再用纸擦干。
⑤pH 试纸测量结果必须为整数。 ⑥测量气体的 pH 值时,必须先用水将 pH 试纸润湿。
3.溶液浓度与 pH 值的关系:
酸越浓,酸性越强,pH 值越小;
碱越浓,碱性越强,pH 值越大。
『知识点体会 2』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 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 pH 试纸润 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滴在 pH 试纸上进行测定。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填空: A.偏低 B.偏高 C.不变 D.无法判定。
①若所测溶液为酸性,则测量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 pH 比较( B )
②若所测溶液为碱性,则测量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 pH 比较( A )
③若所测溶液为中性,则测量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 pH 比较( C )
④若所测溶液未指明其酸碱性,则测量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 pH 比较( D ) 『小结』
⑴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可以用: 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 pH 试纸。
⑵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以用: pH 试纸。
20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考点讲解
【考点讲解】中和反应
1.概念: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需理解:①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一种必然。(例如:HCl+NaOH=H2O+NaCl) 因此,判断一个反应 是否属于中和反应的方法:只看反应物是否是酸和碱,不需看是否生成盐和水!
②一切酸和一切碱均能发生反应。 (因酸碱反应一定生成水,就符合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需注意:①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反例: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6HCl + Fe2O3=2FeCl3+3H2O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 + CO2=Na2CO3 + H2O
②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它属于复分解反应。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只有四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体会 1』【2014 年 12 月附中第 2 次月考 T13】下列实际应用中, 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D )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②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知识点体会 2』【2014 年 12 月附中第 2 次月考 T15】“类推”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 有以下类推结果, 其中错误的是( D )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所以生成盐和水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③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生成 AlCl3 和 H2 ,所以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3 和 H2;
④浓盐酸试剂瓶敞口久置后变稀且质量减轻,所以浓硫酸敞口久置也变稀且质量减轻.
A. ① B. ①③ C. ①②④ D. 全部
2.中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因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所以完全按照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 的步骤来书写中和反应, 具体步骤为:①拆正负; ②标化合价; ③“+—“+— ”组合; ④配平; ⑤ 标反应条件和“↑”“↓”。
HCl + NaOH = H2O + NaCl H2SO4 + 2NaOH = 2H2O + Na2SO4
HCl + KOH = H2O + KCl H2SO4 + 2KOH = 2H2O + K2SO4
2HCl + Ca(OH)2 = 2H2O + CaCl2 H2SO4 + Ca(OH)2 = 2H2O + CaSO4
2HCl + Ba(OH)2 = 2H2O + BaCl2 H2SO4 + Ba(OH)2 = 2H2O + BaSO4 ↓
2HCl + Mg (OH)2 = 2H2O + MgCl2 H2SO4 + Mg (OH)2 = 2H2O + MgSO4
2HCl + Cu(OH)2 = 2H2O + CuCl2 H2SO4 + Cu(OH)2 = 2H2O + CuSO4
3HCl + Al (OH)3= 3H2O + AlCl3 2HNO3 + Ca(OH)2 = 2H2O + Ca(NO3)2
3.中和反应的实质: H++ OH-== H2O
例如: NaOH + HCl ==NaCl + H2O 的实质如右图所示。
4.酸和碱反应时一般不产生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酸和碱确实发生了反应。以盐酸和氢氧化 钠的反应为例:
方案一:借助无色酚酞试液。(此方案最好!) 方案二:借助紫色石蕊试液。
方案三:借助 pH 试纸。(此方案测出的 pH 必须由>7 变为=7、<7 或者由<7 变为=7、>7)
方案四:借助温度计。(①此方案测出的温度变化应为:开始加入酸时温度升高,后来加入酸时 温度降 低,因此至少测量溶液温度 3 次。②不能向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 热,就无法说明热量是酸和碱反应放出的。因此应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知识点体会 3』(2015.靖江)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很多同学对其产生探究兴趣。 (1)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中和反应 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__固体氢氧化钠溶于
水也放热______。
(2) 乙同学为了验证甲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 20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后溶液的温度随 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由图知, B 点表示的含义是_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______;
②C 点时溶液中所含阳离子___Na+ 、H+___ (填“离子符号”)。 第 1 页
21
(

知识点体会
4』【2015

12
月附中第
2
次月考
T15】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
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图像,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
D
)
pH
) (
B
.图中
a
点所示溶
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
2
SO
4

H
2
SO
4
7
b
)5.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的变化: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为例, 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的 变化如右下图:
①当滴入稀盐酸量较少时,溶液中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的成分为 : NaCl、H2O、 NaOH,溶液显 碱 性, pH > 7。
②当滴入的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成分为: NaCl 、 H2O,溶液显 中 性, pH = 7。
③当滴入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溶液的成分为 :NaCl 、H2O 、 HCl,溶液显 酸 性, pH < 7。
对本块知识点要求:
①根据溶液 pH 的变化, 会判断是将酸溶液滴入碱溶液中还是将碱溶液滴入酸溶液中。
判断方法: a: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 b:根据起点时烧杯内溶液 pH 值判断。
②根据溶液 pH 的变化, 会判断曲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为哪些物质。
判断方法:根据该点的 pH 值确定反应程度为酸过量、碱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
A.图中 c 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a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c
D.由 a 点到 b 点的 pH 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0
6.中和反应后, 所得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间的反应为例——待讲)
材料制作:马
『知识点体会 5』【2016 年 11 月附中第 2 次月考 T2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 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 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 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 他 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Ca(OH)2+ 2HCl = CaCl2 +2H2O __。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 CaCl2 和 Ca(OH)2; 猜想二: 可能只有 CaCl2; 猜想三: __可能是
CaCl2 和 HCl_。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1: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__溶液不变成红色____________。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 2: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___先有气泡冒出,后来生成白色沉淀_____。 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
(1)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反应物是否有剩余_____。
(2)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 HCl,除以上方案外, 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 也能完成该实验? __ac__ (填序号)
a.pH 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 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 CaCl2 ,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 CaCO3_。 7.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治疗胃酸过多。 胃酸的成分为稀盐酸,可服用 Al(OH)3 、Mg(OH)2 中和胃酸。
②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例如:若土壤呈酸性,可撒熟石灰 (Ca(OH)2 ) 进行中和,理由为:①Ca(OH)2 是弱碱,能中和掉土壤中的酸;②Ca(OH)2 廉价易得。
③处理工业废水。 例如: 当污水中的含酸量超标时, 可利用熟石灰(Ca(OH)2 ) 进行中和处理。
④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点体会 6』(2020.杭州)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 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 全中和的是(C)
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 的个数比为 1 :1 D.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
有白色沉淀 第 2 页
22
10 分钟背会《中和反应知识点》→ 5 分钟补全中和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完成后到《中和反应知识点》页核对答案
补全中和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拍照片上传,老师批改反馈
1. HCl + NaOH ——
2. HCl + KOH ——
3. HCl + Ca(OH)2 ——
4. HCl + Ba(OH)2 ——
5. HCl + Mg (OH)2 ——
6. HCl + Cu(OH)2 ——
7. HCl + Al (OH)3 ——
8. H2SO4 + NaOH ——
9. H2SO4 + KOH ——
10. H2SO4 + Ca(OH)2 ——
11. H2SO4 + Ba(OH)2 ——
12. H2SO4 + Mg (OH)2 ——
13. H2SO4 + Cu(OH)2 ——
14. H2SO4 + Al (OH)3 ——
23
(
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能使无色酚酞
变红

2
、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非复)

盐的化学性质
3
、碱
+
盐→新碱
+
新盐(复)
1
、盐
+
酸→新盐
+
新酸(

)
4
、碱
+
酸→盐
+
水(复)
2
、盐
+
碱→新盐
+
新碱(复)
) (
3
、盐
+
盐→两种新盐(复)
) (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 (
Cl
的—
1
最常见

) (
2.五种常
见原子团的写法及化合价:
(最重要

几乎每种酸碱盐的化学式中均含原子团)
)最近一段时间解决问题常用的一些知识储备
+1 价 H 、Na 、K 和 Ag , +2 价 Mg 、Ca 、Ba 和 Zn , O 为—2、Al+3 ,
化合价: —2 —2 —1 —1 +1 写法: CO3 SO4 NO3 OH NH4 名称: 碳酸根 硫酸根 硝酸根 氢氧根 铵根
3.物质的溶解性
酸:常见的酸均可溶于水。
碱:不溶性碱包含 Cu(OH)2 蓝色沉淀 、Fe (OH)3 红褐色沉淀 、 Mg (OH)2 和 Al (OH)3 白色沉淀 (注意:微溶性碱:Ca(OH)2 )
盐的溶解性口诀
K+ 、Na+ 、NO3- 、NH4+溶水快, Cl-化物 Ag+是例外, SO42-盐除 Ba2+ 、Ag+ 、Ca2+, CO32 盐只溶-K+ 、Na+ 、NH4+。
4.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离子对
①H+ : H++ OH-=H2O 2H++ CO32-=H2O+CO2 t H++ HCO3-=H2O+CO2 t
②OH- : H++ OH-=H2O Cu2++ 2OH-=Cu (OH)2 ↓ Fe3++ 3OH-=Fe (OH)3 ↓ Mg2++ 2OH- =Mg (OH)2 ↓ Al3++ 3OH-=Al(OH)3 ↓ NH4+ + OH-=NH3 ↑+ H2O
③Cl- : Ag++ Cl- =AgCl↓
④SO42- : Ba2++ SO42-=BaSO4 ↓
⑤CO32- : 2H++ CO32-=H2O+CO2 t Ca2++ CO32-=CaCO3 ↓ Ba2++ CO32-=BaCO3 ↓ 5.有关沉淀的推断问题
㈠沉淀的总结:
(1) 有色沉淀: Cu (OH)2 蓝色 Fe (OH)3 红褐色 均可溶于酸
(2) 白色沉淀: ①AgCl 、BaSO4 不溶于酸
②CaCO3 、BaCO3 可溶于酸
③Mg (OH)2 、Al (OH)3 可溶于酸 ㈡沉淀的推断: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后,若沉淀① 不溶解、②全部溶解、③ 部分溶解 各得到什么 结论。
6.
7.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4
㈠酸的通性 (H+ )
1、酸 + 酸碱指示剂→ 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2、酸 + 活泼金属→盐 + 氢气(置换) 3、酸 + 金属氧化物→盐+水(复) 4、酸 + 盐→新酸 + 新盐(复) 5、酸 + 碱→盐 + 水(复)
㈡碱的通性(自由移动的 OH- )
1、碱 + 酸碱指示剂→
8.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方面是对反应物的要求:酸盐、酸碱一般行, 盐盐、盐碱都需溶; 另一方面是对生成物的要求: 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即: 先看反应物,后看生成物!)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考点讲解
【考点讲解一】 海水中的物质 海水中除了水之外,还溶有大量的盐。由于这些盐是可溶性的,它们在溶解时发生 了电离,在海水中以 离子 的形式存在。这些离子的含量依次为:Cl- 、Na+ 、SO42- 、Mg2+ 、Ca2+ 、 K+等。
仔细观察 “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图表:
【考点讲解二】海水制镁 1.步骤: ①向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淀出氢氧化镁; MgCl2+Ca (OH)2==Mg (OH)2 ↓+CaCl2 ②将氢氧化镁从溶液中过滤出来,向氢氧化镁沉淀中加入稀盐酸;Mg (OH)2+2HCl==MgCl2+2H2O
③对得到的氯化镁溶液蒸发结晶,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MgCl2 通电 Mg+Cl2 t
2.从海水中提取 MgCl2 时, 经历了“MgCl2→Mg (OH)2→MgCl2 ”的转化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 将 MgCl2 进行了富 集和提纯。
富集:即提高了 MgCl2 的含量,原来海水中 MgCl2 的含量低,得到的氯化镁溶液中 MgCl2 的含量高。
提纯: 即是将 MgCl2 与海水中的其它盐进行了分离。原来海水中除了含 MgCl2 ,还含有其它七种盐,而得到的氯化镁 溶液中不再含其它七种盐了。
『知识点体会』 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目前世界上 60%的镁从海水中提取。 主要步骤如下:
(1)为了使 MgCl2 转化为 Mg (OH) 2 ,试剂①可以选用_ NaOH 或 Ca(OH)2_,要使 MgCl2 完全转化为沉淀,加入 试剂①的量应_过量_,验证 MgCl2 已完全转化为 Mg(OH)2 的方法是_取上层清液, 再加 NaOH 或 Ca(OH)2,若无沉淀 出现,表示已经 MgCl2 完全转化为 Mg(OH)2_。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 Mg(OH)2 沉淀的方法是_过滤_。 (3)试剂②可以选用_稀盐酸_。
(4) 无水 MgCl2 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后会产生镁和氯气,写出方程式 MgCl2 通电 Mg+Cl2 t 。
【考点讲解三】海底矿物
海底矿物包含三类: ①海底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②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 注意: 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例如: CuSO4 ·5H2O 、Na2CO3 ·10H2O 等。
但是:可燃冰为混合物。
③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
【考点讲解四】海水淡化 1.海水淡化的方法:
①蒸馏法:原理是利用水和盐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即在给海水加热时,让水达到沸点变成水蒸汽,将水蒸汽冷凝, 得到蒸馏水。
多级闪急蒸馏法(闪蒸法):原理是水的沸点随压强降低而降低。多级闪急蒸馏法是将经过加热的海水,依次在多个压 强逐渐降低的闪蒸室中进行流动,当高温海水由压强较高的蒸发室流入压强较低的蒸发室后,就会瞬间蒸发变为水蒸 气,将水蒸汽冷凝从而得到淡水。
②膜法(反渗透法):通过加压的方法,让海水中的水分子从渗透膜的一侧渗透到另一侧,而海水中盐的离子却不可以 通过渗透膜,以这样的方法得到淡水。
③结晶法:向海水中加入丁烷,丁烷挥发带走热量,使温度达到水的凝固点,水结成冰,从而使水和盐分离。
2.Cl- 的检验方法:向待测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 HNO3 ,如果沉淀不溶解,则证明含有 Cl-。 3.海水和蒸馏水的区别方法:
物理方法:各取少量滴在玻璃片上,加热蒸发,看是否有固体出现。
化学方法:各取少量分别滴加 AgNO3 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25
(
【考点讲
解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1.海水晒盐的过程:
) (

发池
) (


) (


)《第二节 海水“晒盐”》考点讲解
粗 盐
结晶池
2.蒸发池的作用:①让泥沙沉降下来; ②让食盐水由稀变浓。
3.当海水快要饱和时,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有食盐结晶析出。
结晶池的作用:①让食盐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水变为饱和溶液。 ②让饱和食盐水继续蒸发水析出食盐。 4.蒸发池和结晶池为何不能合二为一:如果合二为一,析出的粗盐就会和泥沙混在一起,不利于粗盐的提纯。 5.在结晶池中为何不把水晒干,而是要留少量的水作为母液:海水晒盐只是想让食盐结晶析出,不想让其它盐析出。 6.母液的两个称谓: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是其它盐的不饱和溶液。
7.海水晒盐的实质:蒸发结晶。
8.从海水中获得食盐,为什么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过渡』 粗盐的成分:NaCl (泥沙、 MgCl2 、CaCl2 、Na2SO4 等)
【考点讲解二】粗盐提纯——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泥沙
1.实验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
2.所需仪器: (见右图) (1)溶解: 烧杯、玻璃棒
(2)过滤: 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
(3)蒸发: 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3.过滤时的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①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 ②玻璃棒的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
③漏斗的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上。
4.蒸发时的注意事项: (1) 加热过程中,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将滤液蒸干。
5.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搅拌,加速溶解; (2) 过滤: 引流;
(3)蒸发: 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6.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1)过滤: 适用于分离可溶性和不溶性物质。(例如: NaCl 中混有泥沙)
(2)结晶: 适用于分离两种可溶性物质。(例如:NaCl 和 KNO3 )
(3)蒸馏: 狭义蒸馏:指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获得蒸馏水的过程。(例如: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广义蒸馏: 适用于分离几种沸点差别比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例如:从酒精溶液中分离出酒精;
石油蒸馏可得到汽油、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