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品析点染和留白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二)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三)结合之前所学李清照生平相关知识,体会李清照后期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的愁,感悟李清照的坚韧品性。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会品析诗歌中点染和留白的手法,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教学难点:结合之前所学李清照生平相关知识,体会李清照后期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的愁,感悟李清照的坚韧品性。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少女情怀总是诗,赌书泼茶多幸福,离别相思盼相聚,国破夫亡漂沦苦。”作为“千古第一才女”、“词中女豪”,古往今来,有人说她是天赋异禀,有人叹她不终晚节,今天,我们就通过《声声慢》来体悟李清照晚年的生命况味。(二)品析愁境●任务一:读词,品“愁”(设计意图:诗词赏析都要通过足量足质的“读”来渐入佳境。)1.试读:学生试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2.听读: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诵,在听读中把握节奏,感受韵律,体味意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任务二:赏词,析“愁”(设计意图:这首词是典型的写愁之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从诗词鉴赏常见手法如:叠词、间接或直接抒情等来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本节课重点教授的点染和留白的手法,其内容分析还是依托于朗读、找词眼、意象赏析来开展。不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去突破,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基于此,特设计用点染和留白看似矛盾的两种手法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拓展巩固知识,做到紧扣高考考点。)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诗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指点明情感内涵。“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1.合作探究,品味点染手法在本词的运用,提升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明确一:点即点明愁情。问题: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也就是找到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呢?回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眼)◆明确二:染即景物描写渲染烘托愁情。问题:那么,除了直接点愁和叠词染愁外,词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来渲染烘托“愁”情?这些意象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定含义?(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即为意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回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1)淡酒 —— 愁的象征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行路难》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晚风(秋风)——凄清环境,渲染愁情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②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3)大雁——象征思乡念亲、离愁别恨。①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鸿雁指代书信)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黄花——菊花 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写出晚境的凄凉孤苦。(5)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6)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小结:这些意象都具有凄凉、哀伤、愁苦的象征意义,组合起来更是形成了冷清凄凉、悲伤哀婉的意境,可谓“处处景,处处愁”。可是,她觉得,这些都还不够,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齐读这一句)这也是本词的主旨。2.点拨领悟,品味留白手法在本词的运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留白”本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即作画时留有一定的空白,使观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拓展画作的内涵与意境。文学作品的留白艺术,往往会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睛,以愁归结,而又谓愁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也正是这点染之后留白的愁,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三)课堂小结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学习本词,我们不仅要学李清照的才情,更要学习她的韧性,面对苦难,正视苦难。(四)布置作业(设计意图:一是掌握基础,二是提升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整理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师:本词通过点染和留白两种看似矛盾的方式,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现了她内心“愁”之深、之重、之多。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1.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词,并完成配套练习。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归纳本节课所讲的诗词鉴赏方法。3.学习了这首词,如果让你来转述李清照的愁,你会怎么写?请写在作业本上至少100字。师:本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