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习导学案(含答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习导学案(含答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导学案
课题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型 复习课 时间
课程标 准 3.3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核心素 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科学精神:运用辩证思维能力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和历史必然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公共参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自觉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重难点 提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3.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2023年考情播报-------胸中有数 速记卡片考情分析三个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汇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五个关键: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据此,有人认为,“半条被子”的故事很难存续。请结合材料,从革命文化的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谈谈民法典这一人类法治文明的“精彩一跃”带给我们的启示。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5.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扬州举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分析扬州是如何向世界呈现出美好“中国画卷的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自主复习
【体系建设】
【必备知识】
考点一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决定因素:
(2)积极意义:
考点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
2.依靠人民
(1)原因:
(2)要求:
3.为了人民
(1)原因:
(2)要求:
[思考] 面对当前“众口难调”的文化需求,我们应如何解决?
提示:①我们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②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立足时代之基:
2.回答时代问题:
[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对我们搞好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提示:①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贴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不断前进。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总体要求:
2.具体表述:
名师点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1)坚持“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坚持“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
(3)坚持“面向未来”,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考点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一、建设文化强国
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1)原因:
(2)要求:
[辨析] 有人认为,我们要依法取缔落后文化。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要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坚定理想信念:
(2)加强道德建设:
(3)提升科学素养:
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协调两个效益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名师点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 别 生产目的 文化事业部门是生产公共产品,以国家需要为转移 文化产业部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
资金来源 文化事业的生产资本由国家或社会提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文化商品的资本来源于不同经济成分
机构特征 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有学术研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 文化产业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等
联系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二、坚定文化自信
1.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作用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2.坚持文化自信的措施
基础 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内容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易错易混点】
1.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2.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主要看它是否能够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能否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5.文化作品只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就具有恒久的魅力。
6.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8.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9.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答疑解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复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 疑惑内容
(二)课内探究
【背景材料】
(2021·山东高考真题)
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在“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年代,狱中饱受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最后时刻以生命写就了“可爱的中国”。他相信,“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是方志敏一边和死亡打着照面一面勾勒出来的朗日晴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信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1)感悟“可爱的中国”,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你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理解。
【分析设问】知识范围、题型、主体客体及关系、分值
【分析材料】在原题上标注
【组织答案】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分析设问】知识范围、题型、主体客体及关系、分值
【分析材料】在原题上标注
【组织答案】
(三)课堂巩固
1.(2021·河南)近日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时说: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
①振奋民族精神,建设现代强国 ②铭记光荣历史,牢记伟大历程
③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 ④弘扬革命文化,改造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湖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之所以要大力发扬“三牛”精神,是因为( )
①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它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依据
③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具象化展现,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
④它有助于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1·全国)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用一片真心和无限深情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通往梦想之窗。张校长用“红色教育”为孩子们打上了人生底色,用励志奋斗为她们奠定了人生基调,用奉献感恩为她们启迪了人生格局。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们,大多从事了教师、警察、医生等职业。这体现了( )
①红色教育能够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 ②思想道德修养对引领社会风尚的意义
③提高文化素养要加强对“三观”的培育 ④奋斗感恩是自我成长回馈社会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1·全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在“十四五”时期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从战略上作了全局性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①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③能够确保人们获得其基本文化权益 ④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1·江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①要以产业发展为当代中华文化之“魂”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③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中心任务 ④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1·辽宁)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新华社和腾讯影业战略合作的电影《1921》将于2021年7月1日公映。该片将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敢拼的动人故事。而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映此片,无疑还有着特殊的意义。《1921》七一上映,体现了( )
①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反映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②革命文化承载党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③文化需不断创新
④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2021·江苏)红色主旋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各地巡演时,许多年轻人自发“二刷”“三刷”,甚至还出现了追剧的“电波迷”。该剧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情感连接,找到情感共鸣,激励着人们不断奋勇前进。社会各界对于这部作品的肯定,是在充满活力的时代大潮中对艺术守正创新的认同与追求。该舞剧的成功表明( )
①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②认同和追求守正创新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源泉
③文艺创作要展示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④优秀文艺作品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1·广东)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从文化角度说明该规则出台( )
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时代新人 ②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为学生提供精神指引
③有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 ④有利于立德树人,发挥教育沟通共享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全国)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表示,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自觉形式,是体现民族灵魂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基础。下面关于文化自信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②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文化产业发展首位
③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④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21·全国)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风靡全网,到国风胶带、祥瑞摆件等文创产品频出爆款,再到“每日故宫”,“数字故宫”等手机应用备受好评,昔日庄严肃穆的故宫已成为今日萌动一台的“网红”,故宫的这一“锐变”( )
①见证了当下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和形式多样②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表明喜闻乐见的文化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④得益于我国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2021·安徽)芭蕾之于中国是舶来品。中央芭蕾舞团不断吸纳各种流派的芭蕾特色,并从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元素。注人芭蕾这一外来艺术中,形成中国芭蕾自己的特色。《红色娘子军》《过年》《鹤魂》等优秀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②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统一必须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④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1·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跟着地名游中国”!2021年春节期间,新一季《中国地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为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新一季的《中国地名大会》在延续“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主旨的同时,对地名文化的呈现形式进行了优化提升,节目新增“地方展演”环节,将当地特色的人文风光、地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展演的形式搬上舞台,生动展示地名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突出地名文化与当地生活的关联性,让观众更直观地领略到各地地名丰富的文化内洒,一起纵览难璨的大美河山,品读地名蕴藏的文化基因,唤起全民爱国爱家情怀。在出题方式的设里上,创新推出了“地名评书”“千亿像素看中国”,“地名飞花令”,“旅行达人讲述题”等多种全新玩法,提升赛制整体的趁味对杭性。通过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平台,打造大小屏内容互通的节目内容和线下传播,实现了“电视观众”与“互联网用户”的无阵碍转化。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地理教授、高校博士,有小区保安、出租司机,有在读学生、退休教师。节目不但获得了行业人士的高度认可,更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浓烈兴趣,许多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地名里有东南西北,有江河湖海,有迁徒的乡愁,有美好的向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地名大会》的成功举办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启示。
【分析设问】知识范围、题型、主体客体及关系、分值
【分析材料】在原题上标注
【组织答案】
第九课导学案答案
【答案】(1)“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应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行方向,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或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5:AACCC 6-11:ADBDDC
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爱国爱家。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④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九课导学案答案
【答案】(1)“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应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行方向,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或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5:AACCC 6-11:ADBDDC
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爱国爱家。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④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九课导学案答案
【答案】(1)“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应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行方向,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或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5:AACCC 6-11:ADBDDC
12.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爱国爱家。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④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