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生版)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谈读书【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2.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重难点】1.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2.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2.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找学生回答,师适时补充。)2.知识链接(ppt显示山水画作品)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3.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惆( chóu )怅( chàng ):伤感,失意。真挚( zhì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渲( xuàn )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纠错)四、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音频)1.听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2.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3.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明确】首先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并利用古诗来论述这一点。接着,作者主要论述了获得意境的两个要素:一是要深刻认识对象,二是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作者提出了不仅要有意境,还要讲究意匠,即不仅要传达思想感情,还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通过听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文本行文思路。)五、精读文本(ppt出示山水画和摄影作品)1.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交流点拨】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交流点拨】深刻认识对象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认识深度: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高于现实——注重长期观察的结果,意境的独创性4.什么是“意匠”?“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不可偏废。(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艺术内涵。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六、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证明提出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明确。)预设1.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交流点拨】举例论证: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写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预设2.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交流点拨】举例论证: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预设3.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交流点拨】举例论证,列举中国画家观察松树没有特定的时间的事例,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的精神品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预设4.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交流点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1)列举荆浩的事例,并引用他的话,论证了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的观察;(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预设5.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交流点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1)正面列举荆浩的事例和反面列举一位作者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了只有长期观察,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创造意境的观点。(2)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预设6.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交流点拨】引用论证,引用杜甫的两句话,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同时,深刻理解不同的论证方法的不同作用。)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交流点拨】1.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3.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4.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体会对写作的启示。)七、拓展迁移(ppt出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作品)1.运用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交流点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教师在学生小组探究、回答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有关资料。)2.运用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赏析。完成一段文字。(学生写作,教师点评。)(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本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水平和赏析能力。)八、课堂小结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最后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让我们明白如何欣赏山水画,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力。九、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李可染《谈学山水画》吴调公《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十、板书设计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读山水画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意匠与意境的关系【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问题设置步步深入,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理解缓冲时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后问题也给了学生们联系社会实际,体味生活中的语文趣味,从而让学生学到技巧,在生活中能运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