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资源简介

02.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 诗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暮春时节,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一、助读资料
1.课本注释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王昌龄( 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④〔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2.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
3.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二、主题思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句写景,独选飘忽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点明了特定的时令,又含有飘零之感、离恨之意,切合当时的情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关怀之情,于是突发奇想,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托付明月把自己的关心和同情带给远方的友人,想象新颖奇特。
四、考点梳理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答: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同情、关切。诗句意境新颖,想象丰富,感情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5.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基础检测
(一)重点字词检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理解性默写
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 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而“闻道龙标过五溪”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六、真题链接
1.【2020·云南官渡初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左迁”是降职的意思。这首诗是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时所创作的。
B.首句寓情于景,借“杨花”“子规”两个意象点出暮春时令,烘托出幽深沉静的氛围。
C.“五溪”已是荒凉之地,“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但一个“过”字却更凸显出龙标的偏远,隐藏着作者对友人遭贬的痛惜。
D.后两句扣住诗题“遥有此寄”四字,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人格化的修辞方式,有助于加强作者深厚感情的表达。
②“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①B
②“直”字传递出作者想要一直陪伴朋友的真挚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他的牵挂。
【解析】
①B. 首句寓情于景,借“杨花”“子规”两个意象,写出暮春时节的萧条之景,渲染凄凉悲惋的气氛。故选B。
②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直”是一直的意思。明月成为诗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到那边远荒凉的地方,表达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2.【2020·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诗的前两句中“ ”和“ ”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杨花; 子规
②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解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做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相关语句具体分析所描述的景象,本题很容易就能找出所写的景物:杨花,子规。前两句“杨花”为柳絮,意为飘泊不定,“子规”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诗歌中常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因此诗人借这两个景物渲染了一种哀伤悲凉的气氛,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节。
②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把她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3.【2020·湖北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案】
①B
②示例:拟人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托明月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
①B. 分析不正确。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令人忧愁。故选B。
②考查赏析诗句。本句要求从修辞角度出发,注意抓住“修辞+效果+情感”三方面进行赏析。本句化明月为可对话的“君”,要把愁心寄给他,让他带到夜郎去,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王昌龄的思念与同情(忧思不绝,绵延千里不断,希望朋友能感受到自己的关切)。
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