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电解质的电离》教材教案教学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探究“几组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来形成概念,以此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和行为,进一步认识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离子反应的本质做铺垫,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2.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从电离的特征也就是微观的角度来认识酸、碱和盐。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情境与问题1.通过日常生活中湿手操作带电设备引发的触电事故引出本课时要探究的电解质问题。2.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讨论与探究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本质原因。3.通过实验设计对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与方法分组实验,合作交流,有效作业。重点难点重点1.电解质、电离的概念。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点1.基本概念的理解。2.实验方案的设计。案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解质的电离》的多媒体课件。2.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导电装置、天平等。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等。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2.学习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小明湿手触碰电源发生触电事故。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湿手操作正在通电的电器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二、新课教学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下面几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1: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和蒸馏水,按照教科书图1-9连接实验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插入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实验2:将上述烧杯中的固体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杯搅拌,使固体全溶解形成溶液,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两种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能导电。[多媒体展示]熔融的氯化钠导电的视频。[归纳总结]我们把氯化钠、硝酸钾称为电解质。[板书设计]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指出所包含的物质类别。[思考与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葡萄糖B.FeC.硫酸溶液D.BaSO42.判断正误。(1)铝是常用的导体,但它不属于电解质。( )(2)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因此我们说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3)Na2O溶于水所得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a2O是电解质。( )(4)CO2溶于水所得的溶液可以导电,但液态CO2不导电,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答案:1.D2.(1)√(2)×(3)×(4)√[分组讨论]湿手接触电源容易触电的原因:手上的电解质遇到水后形成能导电的电解质溶液,湿手接触电源就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多媒体展示]电工的带电作业师:电工带电作业时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置方案。穿电工绝缘工作鞋,最好站在绝缘木板凳上.戴绝缘手套。若要裸手拿工具进行操作则必须注意正确使用电工绝缘工具,务必注意不能让手或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带电体。师:那电解质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为什么能导电呢?[内容讲解]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观察和证据推理的基础上,利用简化、抽象和类比等方法,将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形成一种概括性的描述或认识思路,这就是模型。伟大的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首先提出一种模型的观点——电离模型。阿伦尼乌斯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如液氨(NH3)不导电,但氨的水溶液却能导电,推翻了科学界普遍赞同法拉第的观点:认为NaCl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是电解质本身能电离,并不是电流使它电离。也许大家现在觉得没什么,但在当时挑战这种权威也是需要勇气的,正是由于这一发现,阿伦尼乌斯在19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模型在科学认识中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等功能,是理论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NaCl固体中含有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由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Na+和Cl-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着。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干燥的NaCl固体不导电。当将NaCl固体加入水中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和Cl-脱离NaCl固体的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可见,NaCl晶体在溶解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一个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我们把这个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当在氯化钠溶液中插入电极并接通电源时,带正电荷的水合钠离子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运动,带负电荷的水合氯离子向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运动,因而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师:熔融的氯化钠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分组讨论]当氯化钠固体受热熔化时,离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板书设计]2.电离(1)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师:那么,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示这种微观的电离过程呢?[板书设计](2)电离方程式NaCl ═Na++Cl-KNO3═K++[思考与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1)NaCl (2)K2SO4 (3)HCI (4)H2SO4 (5)HNO3(6)NaOH (7)KOH (8)Ca(OH)2 (9)Na2CO3 (10)NH4CI答案:(1)NaCl═Na++Cl-(2)K2SO4═2K++(3)HCl═H++Cl-(4)H2SO4═2H++(5)HNO3═H++(6)NaOH═Na++OH-(7)KOH═K++OH-(8)Ca(OH)2═Ca++2OH-(9)Na2CO3═2Na++(10)NH4Cl═NH++Cl-[内容讲解]1.方程式的左边是没有发生电离的NaCl固体,而右边是其溶于水后所电离出来的可以自由移动的Na+和Cl-,中间用“═”相连。同理,HCl、NaOH在水中的电离也能写出相应的电离方程式。2.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随意书写离子符号,离子所带电荷等于该元素或原子团在该化合物中的化合价。3.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电离方程式左右两侧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相同。师:当HCl气体溶于水后,溶液里就没有HCl分子了,全部电离为H+和Cl-。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符号来表达宏观和微观信息的能力。师:请大家观察HCl、H2SO4、HNO3的电离方程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思考讨论]你能从电离的角度给酸下一个定义吗?[板书设计](3)酸、碱、盐的本质①酸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师:NaSO4═Na++H++,NaSO4也能电离出H+来,但它是酸吗?[思考讨论]同理,什么是碱?[板书设计]③碱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思考讨论]那什么是盐呢?[板书设计]③盐的本质: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考与练习]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A.NaSO4B.H2SO4C.KHCO3D.CaCl2答案:B师: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导电,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实验探究]利用天平称量不同质量的氯化钠溶于相同质量的水中,测定其导电性的不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讨论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与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有关。师: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做更进一步的探究。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板书设计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2.电离(1)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2)电离方程式(3)酸、碱、盐的本质①酸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②碱的本质: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③盐的本质: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教学评价电解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但不易于把握。课堂上介绍了电离模型理论的科学发展过程,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知识崇尚真理的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符合了课标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随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和总结了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对此进行了有效练习,使学生对电解质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电解质的电离可以用更为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引出电离方程式。对于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初中学过的最常见的物质入手,同时教师出具了典型的NaSO4的电离,引导学生转变观点,实现科学概念的全面、准确的理解。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自然而自然地得到酸、碱、盐的更为准确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新版中课后习题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是新增题型,因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设计实验对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因素进行探究,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对此只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同时对后续内容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