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古诗词赏析(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精选精练(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3古诗词赏析(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精选精练(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古诗词赏析(含答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精选精练(全国通用)
一、选择题
1.(2022春·广西梧州·七年级统考期中)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花木兰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数量大。
2.(2022春·广西玉林·七年级统考期中)木兰诗
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B.这首诗先后写“木兰准备出征,决定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的过程,表现了木兰孝顺勇敢、保家卫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C.诗中第三段写了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鞍鞯、辔头、长鞭等乘马用具,表现了军情的紧迫、木兰心情的急切。
D.诗歌叙述具体,详略得当,②③⑥段详写,从内容上也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
3.(2022春·广东茂名·七年级统考期中)下面是对《逢入京使》(岑参)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A.“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对亲人无限思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C.“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入京使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D.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4.(2022春·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5.(2022春·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①得乌金②,藏蓄阳和③意最深。
爝火④燃回春浩浩,洪炉⑤照破夜沉沉。
鼎彝⑥元⑦赖生成力⑧,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①混沌:指未开发的煤矿。②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③阳和:原指阳光和暖,这里指煤炭蓄藏的热力。④爝(jué)火:小火,火把。⑤洪炉:大火炉。⑥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这两种意义。⑦元:同“原”,本来。⑧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其五)中前两句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B.《咏煤炭》首句点题,第二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煤炭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之气,突出其具有最深沉的情义。
C.两首诗都运用托物言志。前诗中诗人以“落花”自喻;后诗中诗人以“煤炭”自喻。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甘愿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一腔热情和报国之心。
6.(2022春·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劝学诗(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下列关于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易老”“学难成”写出了青春年华容易逝去,而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
B.第二句“不可轻”表明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莫让可贵的时光白白地溜走。
C.三四句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求学之难,告诫青年人要努力学习。
D.本诗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7.(2022春·辽宁沈阳·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这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隐忧。
C.“满”字运用夺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从体裁方面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前两句诗。
8.(2022春·辽宁阜新·七年级阜新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对下面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③入看无。。
分野④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太乙:终南山别名。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②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③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④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A.《望岳》首联“岱宗”一句用的是设句,引人入胜,答句中“齐鲁”,加上“未了”二字,泰山之苍远跃然纸上,“青”具有色彩感和质感。
B.《终南山》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
C.《望岳》中尾联写诗人登临泰山,俯视群山,顿生慷慨激昂之感,颇具气势。《终南山》中尾联写登山近晚,投宿人家,却因山中少人,只得远隔河水,问及樵夫,山的幽静便得以凸显。
D.《望岳》“望”字贯穿全篇,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终南山》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9.(2022春·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独坐”流露出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
B.第二句以“弹琴”“长啸”声村托出月夜幽林的静谧。
C.最后以“相照”呼应“独坐”,写出明月相伴的情意。
D.全诗表达了诗人淡泊自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
10.(2022春·山东威海·七年级统考期中)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
A.这首诗是唐代王建的绝句,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
B.首句写中庭月色,“地白”二字,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C.第二句中表明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桂花。意境很悠远,耐人寻思。
D.诗的结尾作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直接倾诉了自己的思念之切。
二、诗歌鉴赏
(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竹里馆》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1.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12.诗中塑造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形象?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22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中)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这首诗诗人巧妙的使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幅_____________图。
14.关于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022春·江苏连云港·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的妙处。
(2022春·青海海东·七年级统考期中)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好在哪里?
(2022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社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全诗围绕着“_________________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三、四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20.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2春·甘肃酒泉·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1.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22.试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2022春·山西吕梁·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旦辞黄河去 枕戈待旦 通宵达旦
B.赏赐百千强 自强不息 弱肉强食
C.策勋十二转 回心转意 宛转悠扬
D.愿驰千里足 驰名天下 心驰神往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文中有一些具有民歌情味的语言,如排比句、互文句、复沓句等,这些文字很有艺术表现力,或刻画人物,或渲染气氛等。请从以上文段中选取一例,参照示例分析体会。
示例:“爷娘”“阿姊”“小弟”三句细致刻画了家人听闻木兰“辞官还乡”之事后的欣喜举动,铺陈排比的形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也蕴含着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022春·江苏连云港·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6.甲诗中的“满”与乙诗中“不干”都用得巧妙,请任选一个分析其表达效果。
27.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022春·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在积累课外古诗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两首诗。却产生了两个疑问。请你帮他解答。
扬子江
文天祥〔宋代〕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塞
徐锡麟〔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28.他在阅读《扬子江》时,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理解不够深入。请你帮他完成这句诗的赏析。(阅读助攻:南宋的都城杭州在扬子江的南方)
29.熟读中,他无意中发现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不同,请你写出他的发现。(友情提醒:联系具体的诗句分析啊)
30.(2022春·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首句“_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第二句一个“__________”字,折射出诗人此时内心的伤感。
(2)请赏析诗中“逐”字的妙处。
31.(2022春·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中)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听角①思归
【唐】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注】①角:军中乐器。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岑参的《逢入京使》也有“故园”一词,分析三首诗中“故园”的意思及其蕴含的情感,并谈谈对阅读古诗词方法的发现。
(2)首句“故园黄叶满青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唐)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32.仔细阅读诗文,诗中“______”一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______”“______”二词最能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33.结合全诗内容,请简要分析诗人避乱成都时的复杂情感。
(2022春·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宋之问①的《渡汉江》,完成下面小题。
岭外②音书③断,经终④复历春。
近乡情便怯,不敢问来人。
【注】①宋之问,唐代诗人。他的诗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③书:信。④终:这里指年底。
34.(1)前两句中的“____”“____”两个字分别从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两个角度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5.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2022春·江苏扬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范晔诗
陆凯
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人②。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①驿使: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②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36.赏析“折梅逢驿使”一句中的“逢”字的妙处。
37.诗人“折梅寄友”,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趣?
(2022春·江苏无锡·七年级统考期中)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8.请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春兴》前两句描写杨柳深绿,残花落尽,流莺婉转,这是典型的暮春图景。
B.《春兴》写和煦的春风不断吹送故乡的讯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这是想像。
C.《清平乐·别来春半》选取了春季典型的意象,如:落梅、春雪、雁群、春草。
D.《清平乐·别来春半》中“清平乐”是词牌名,“别来春半”是题目。
3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0.(2022春·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①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①值:遇到。
(1)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运用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画面。
(2)诗歌颔联的加点字凝练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的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写出了战争旷日持久、残酷。“百战”“十年”都不是实数,是虚指,概言战事频繁,岁月漫长。因此选项“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分析不当;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内容的先后顺序不对,先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接着是“准备出征”。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而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有误,这首诗描写了清幽宁静的美景,高雅绝俗的雅趣,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闲适的情怀;
故选D。
5.B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B.有误,“藏蓄阳和意最深”,意思是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第二句正面抒怀,表现出煤炭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之气,突出其具有最深沉的情义;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理解。
C.三四句意思是: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时间易逝,告诫青年人要努力学习。此项“比喻求学之难”说法有误;
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前两句诗”表述有误。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故能揭示主旨的是后两句。
故选D。
8.C
【详解】C.“写诗人登临泰山,俯视群山,顿生慷慨激昂之感,颇具气势”理解有误。《望岳》中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意思是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会当:终要,定要。尾联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欲投人处宿”意思是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投宿人家”错误。
故选C。
9.A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写隐者(作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独坐幽篁里”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并不是表现“诗人晚年隐居的孤寂惆怅”。故选A。
10.D
【详解】D.尾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到谁家”意思是: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因而本句不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D。
11.A 12.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内涵。
A.有误,诗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并非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故选A。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主旨。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3. 拟人、比喻 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14.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斗芳菲”指争芳斗艳。“斗”意思是竞相展示,使草树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暮春时节。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想要留住它,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形成万紫干红、繁花似锦的景象,结合“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知,就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运用比喻,把杨花、榆荚的花瓣比作白雪,写出了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1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花与榆荚拟人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因风起舞的柳絮、榆荚比作飞雪,描绘出了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也来凑热闹,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景象。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没有才思并不可怕,要有“杨花榆荚”一样的勇气,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美好的“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要抓住时间,利用好时间。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杨花榆英的赞美之情。围绕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5.幽篁、深林、明月,写出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1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亮人格化,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淡泊的心态和美好的情趣。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
根据“独坐幽篁里”可知,景物有幽篁;根据“深林人不知”可知,景物有深林;根据“明月来相照”可知,景物有明月。
第二问:
根据“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中的“幽”“深”,结合“独坐”“人不知”可知,写出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这里景月亮人格化,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7.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8.这两句诗描述的是诗人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解析】1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8.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19. 望 割 20.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1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所看到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因此全诗围绕着“望”字展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一句中,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诗人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割”是一个动词,用“割”,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20.考查诗人的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里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斗芳菲”指争芳斗艳。“斗”意思是竞相展示,使草树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暮春时节。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想要留住它,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形成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景象,结合“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知,就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写出了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知道春天不久就将归去,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从中可以看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无情无觉的花草树木带有了人的情感,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竞相开花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3.A 24.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25.示例一:“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下句补充交错,其意思是“每个房间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可见木兰归来后情不自禁的亲切感、喜悦感。
示例二:“旦……,暮……,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运用复沓形式,既是对木兰行军经历的叙述,又暗示军情紧迫、行军迅疾的情势,为木兰从军之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示例三:“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描述了木兰为出征所做的准备工作,可见其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排比句既渲染了木兰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又暗含了歌者对木兰的赞赏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早上”;
B.余/努力向上/强大;
C.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改变/曲折;
D.骑马快跑/传扬/奔驰;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
傍,贴着,沿着;走,跑;安,怎么;辨,分辨。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赏析。
可以选择“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一句,运用了互文,上下句补充交错,可见木兰归来后情不自禁的亲切感、喜悦感。也可以选择“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句,采用复沓形式,排比的手法,既是对木兰行军经历的叙述,又暗示军情紧迫、行军迅疾的情势,为木兰从军之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26.示例一:“满”在这里是传遍的意思,用了夸张手法写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示例二:“不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流下的眼泪之多,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也与下句形成对比。(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回答即可) 27.甲乙两诗都有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除此之外,乙诗还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家国情怀、爱国情怀)。
【解析】26.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满”字,是遍布的意思,意在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极写夜之宁静,反衬诗人听到笛声后的寂寞孤独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不干”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描绘出流下的眼泪之多,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也与下句形成对比。
27.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诗大意: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乙诗大意: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思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触发了思乡之情。因此诗歌表达了诗人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全诗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据此可知,两诗都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而乙诗还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8.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爱国心比作指南针,笔直地指向都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精忠报国之志,为国至死不渝的情怀。 29.《扬子江》间接抒情,“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巧用指南针的比喻,表现了自己一直心想朝廷,抒写了为国献身的坚定信念。
《出赛》直抒胸臆,“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句“为国死”直接点名了为国献身的精神。“何须”一句巧用古句,表现了一往无前的爱国之情。
【解析】2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意为: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29.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扬子江》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一句,“磁针石”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对南宋的忠心,如同那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借物抒怀,表达了对南宋对君主的忠诚。“不指南方不肯休”写到不恢复南宋王朝,死也不肯甘休,从而表现出不辞千辛万苦、保卫南宋政权的坚强信念以及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
《出塞》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次句承接前文,讲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才来到玉门关外。第三句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三四句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强烈地爱国之情。
30.(1) 阴阴 残
(2)“逐”字把“乡梦”人格化(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梦回故乡的情形,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春天将去,夏天必来,“阴阴”二字,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的景象;“残花落尽见流莺”中,一个“残”字又表现出诗人内心对春天即将消逝的伤感。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变得有形可依,有物可感,生动形象。
31.(1)三首诗中的“故园”都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蕴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习诗歌可以关注有特殊意义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2)写梦中“故园黄叶”飘零,既点明诗人思乡时节——秋,又有落叶归根而人无法归乡之意;写“青苔”满院,既写出故园荒芜,又暗示诗人离家之久。首句写景,营造了凄凉清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愁。
【详解】(1)此题考查比较阅读。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中“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故园”指的是故乡;岑参《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其中的“故园”也指故乡;本诗的“故园”亦指“故乡”。所以三首诗中的“故园”都是故乡、家乡的意思,都蕴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此可知,理解诗歌要抓住关键的意象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此题考查诗句赏析。
“故园黄叶满青苔”诗的首句就是对故园的思念。游宦异乡多年,时值清秋,正是黄叶飘零的时候,“故园黄叶”诗人猜想家中庭院台阶上一定是黄叶堆积了,这便点名了思乡的时节——秋。所谓落叶归根,诗人却漂泊于异乡,思乡的情绪从诗歌开端即起,笼罩于全诗,同时也照应着诗题中“思归”二字。“青苔”满院,写出诗人很久没有回家,院中一片荒凉。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在他乡的夜里,诗人做了一个关于家乡的梦,在梦中,黄叶飘飞,覆盖住了满地青苔,提醒着人们,一个寒冬即将到来。这种场景,即使是在梦中,仍让人感到萧瑟凄凉,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愁。
32. 悲 寒 萧条 33.因躲避战乱,飘零辗转,与亲朋好友音信断绝的孤单;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的愁苦;因入幕府任职,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有志难伸的无奈。
【解析】32.考查词句赏析。“永夜角声悲自语”意为: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悲”为悲凉、悲怆之意。“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本诗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最后两句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是为他辗转流离苦闷。作者于诗中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漂泊流离的愁闷。
33.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风尘荏苒音书绝”意为: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本句抒发了诗人因战争而游离失所,与亲友音信断绝的孤单。
“关塞萧条行路难”意为: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减,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本句抒发了诗人难寻归路,与亲人团聚的愁苦。
“强移栖息一枝安”意为: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诗人从安史之乱以来,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本句诗抒发了诗人在严氏府中只是暂时安身,有志难伸,有才难展的无奈与悲苦。
34. 断 复 表达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寂、苦闷、失落等情绪。 35.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未知之感,生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解析】3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句意: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断”指诗人被贬岭南,跟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了,与家人隔绝,寂寞落魄之苦可想而知。“复”诗人被贬岭南,一年又是一年,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诗人独自忍受着思乡之苦。
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3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近乡情便怯,不敢问来人”句意: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我们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所以,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36.示例:“逢”是遇见、碰见的意思。“逢”字,看似不经意,实际表明诗人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体现了对朋友的挂念,使全诗充满着自然之趣。 37.示例:从中感受到诗人高洁高雅的生活情调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36.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意思是: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这两句写到了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逢”是遇见、碰见的意思。“逢驿使”的“逢”字说明不期然而遇见了驿使,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3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大意: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当作者陆凯怀念友人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
38.C 3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恨的绵绵不尽,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解析】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赏析有误。根据“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可知,这里把“落梅”比作雪,而非“春雪”,因此“春雪”不是典型的意象。
故选C。
3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意思是: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这里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联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恨的绵绵不尽,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0.(1)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基本语意理解即可)
(2)“独”,有“独自”之意,与“每”连用,写出诗人兴之所至,常不及等人便独自外出游玩的悠然惬意。“空”,有徒然的,白白的。与“自”连用,有如此美景只有自己在欣赏的惋惜,有无人同乐的寂寞,但更多的是赏景的快乐自得。
【详解】(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颈联意为: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注意“水穷”“云起”的画面描述,展现轻松悠闲之意。
示例: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看天上的风起云涌,变化无穷,绵绵不绝。
(2)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颔联意思是: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每”,表明“独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和“空”,表明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性而为;“独”,独自,并非没有同往之人,是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空”,白白地,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洒脱自由,无拘无束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高兴,愉悦,自得其乐的闲适心情。另外这两个字也带有着一丝美景无人分享的失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