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科学精神:通过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点,明白西方法治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领会国家法治建设应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理念引导法治建设,以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法治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已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公共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课程标准:3.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本框重难点内容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2.马克思法治理论基础(法的产生、本质与特征)3.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课堂达标】1.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其代表性法典为(A)A.《唐律疏议》B.《论语》C.《史记》D.《孟子》2.马克思说:“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对于上述材料中对法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法的本质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B.法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C.法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概括和总结D.法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3.中华法系源远流长,许慎《说文》中说:“波,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吕氏春秋·察今》中指出:“故治国无法则乱。”《韩非子》中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由此可以看出( C )①法律能够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②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教化作用的社会规范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是( B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B.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C.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5.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到党的十六大“依法治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D )A.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C.我国尚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D.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说明( A )①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立法③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④宪法以法律法规、自治条例等为立法基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先后发布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针对全党全军全国重大问题,及时制定、修订146部中央党内法规,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党内法规的全覆盖。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D )①党内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②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③这能够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④这为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