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堂导入
《秦王扫六合》唐·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课程标准】
重点:理解并掌握秦朝统一的条件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
难点:了解秦朝的暴政,分析其迅速败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说出秦朝统一的背景、巩固统治的措施,认识其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解释秦亡的原因。
拓展性目标:
通过史料分析,掌握影响评价历史人物的因素。
挑战性目标:
运用唯物史观,评价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时空定位
西汉
BC2070


西周
春秋
东周
BC1600
BC1046
BC771
BC770
BC476
战国
BC221
秦朝
BC207
秦亡
BC206
BC202
楚汉之争

秦朝的統一
问题探究 背景
材料 1 问曰:“天下恶(wu,意为怎样)乎定?”对曰:“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上》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2 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争霸战争,各诸侯国强弱分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诸侯的数目也大大减少……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联系加强,不平衡性减少,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密切,实际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材料一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
——《荀子·强国篇》
材料二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为何是秦?——秦国的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
物质基础雄厚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一、秦的统一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战国争雄,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日益强盛。
(一)秦统一的条件
前230到前221年灭六国
到前214年 拓展疆域(北、南、西南)
一、秦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二)秦统一的过程
1.策略: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顺序:
公元前 230-公元前 221 年,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标志:
公元前 221 年,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4.疆土拓展:
秦灭六国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泌、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意义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促进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认同)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秦的统一
一、秦的统一
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军务
政务
监察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公
九卿
皇帝
中央
地方
三公九卿


郡守、郡丞、郡尉
县令、县丞、县尉
影响: ①郡县制废除了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
②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基层管理
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
监察
军事
行政
地方具体政务
中央
治安
郡县制
特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贵族政治是指贵族按照血缘关系世袭、世代
垄断政治的局面,也称作血缘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
一大批职业官僚组成庞大的官僚体
系,按照职能分工从事各种专门化
的管理活动。
官吏任免 财赋收入 军队指挥
郡县制
分封制
皇帝任免,有任期,凭借才能
周王分封,世袭,
凭借血缘
收归中央
诸侯自用,少量上贡
皇帝指挥
诸侯指挥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官位世袭
独立性强
不利集权
官员
产生方式
权力大小
历史影响
中央任命
听命中央
有利于
中央集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秦的统一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法律上
颁布细密严苛的秦律,统一全国法律
2.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畅通政令、传播文化、巩固统一、加强认同) ;“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 ;
4.社会上:
编制户籍、迁豪强、大规模移民;整顿社会风俗
5.交通上:
修建驰道、直到、五尺道、灵渠等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沉重的赋税、摇役、兵役: 穷奢极欲,建造宫殿、陵基:花费巨额钱财求仙问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焚书坑儒”: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等焚毁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 还将 460 余名儒生方坑杀,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
影响
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从而爆发农民起义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泰山封禅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秦始皇
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
二、秦朝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大泽乡起义
(1) 时间:
(2)领导人:
(3) 秦的灭亡: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先是陈胜、吴广,号为“张楚”,后是刘邦、项羽。
公元前 207 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3.楚汉战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最终击败项羽,取得胜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
图说历史
“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请结合刘邦、项羽入咸阳后的做法谈谈你的认识。
楚汉之争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前202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特定的历史背景
2、确定评估标准
3、防止以偏概全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
5、克服英雄史观
人物评价
功: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了版图基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领土、版图、民族、统一,万能);
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刑法严苛;钳制思想,焚书坑儒,产生恶劣影响;
人物评价
本课小结
秦国的强盛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生活腐化、赋役沉重
陈胜吴广起义
统一全国(前221年)
巩固统治
秦朝的暴政
秦朝灭亡(前207年)
北击匈奴
南征越族
地方:郡县制
“焚书坑儒”
楚汉战争
秦国的强盛
统一全国(前221年)
北击匈奴
南征越族
“焚书坑儒”
秦国的强盛
统一全国(前221年)
秦朝的暴政
秦朝灭亡(前207年)
地方:郡县制
楚汉战争
北击匈奴
南征越族
“焚书坑儒”
秦国的强盛
统一全国(前221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