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评估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孕育(yùn)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B. 繁衍(yǎn) 差异 (chā)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C. 遗骸(hái) 追溯(shuò) 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D. 褶皱(zhě) 归咎(jiù) 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 B. 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C. 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 D. 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 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B. 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C.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逐渐地销声匿迹。D. 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B. 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C.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D. 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保尔·柯察金,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作品,经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B. 我梦见了那条熟悉的大街,像我当时一样大小的孩子们,在街上奔跑、嬉闹,他们的笑脸显得格外好看……C.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5G网络的结合,会让以前觉得难以实现的事情变得简单。”史广顺说:“这将催生更多创新运用及业态。”D. 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甚至会适得其反。6.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②这叫逆温层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A. ③⑥⑤④①②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7.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B. 文中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C. 本文是事理性说明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现象及物候学。D. 结合文中介绍的影响物候来临的四大因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纬度的差异。8.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 载途的寒冬(满路,有遍地的意思)B.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C.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 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斡旋:周旋,在人多的地方旋转)D.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垂珠帘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9. 本文《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 由时间到空间 B. 由空间到时间C. 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 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10. 结合语境,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 )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A. 翩 sù 销 zài B. 偏 shù 消 zǎi C. 翩 shù 消 zài D. 偏 sù 销 zǎi二、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11. 请你参加“走近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下面这首诗反映了“惊蛰”怎样的时令特征?(请用两个四字主谓短语表达)诗歌:“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特征: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2)阅读故事,用节气名补全对联。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_________。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_________时雨到清明。(3)活动中,一位同学分享了一段有关“立春”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助修改。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甲】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乙】立春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丙】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年左右。立春时,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_________”删去。③【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节气对我们已经没有意义了。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材料二 墨迹天气作为气象服务的领军者,借助与专业气象机构合作和“时景社区”的上传功能,每天搜集到海量的数据,为量身定制气象服务提供了可能。另外,在“AI+大数据”的支持下,短时预报功能可以让许多场景智能化,比如“穿衣指数”会告诉你出行适宜穿什么样的衣服;“钓鱼指数”会告诉钓鱼爱好者何时适合钓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请运用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1)初夏,我国一些地方会迎来梅雨季节,但不同地区梅雨季节的时间却不同。如以下诗句中所写: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农历三月)。——柳宗元《梅雨》(写于广西柳州)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广西柳州地处北纬23°54′~26°03′,成都地处北纬30°05′~31°26′。)请根据以上诗句,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的差异)”补充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有两首诗,都是描写五月的景象,但景色却大不相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李白《子夜吴歌·夏歌》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现象,除纬度、经度的因素外,还有别的原因吗?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去年秋末冬初,校园里的桃花开放了。请查找资料,推测原因,写一段文字,补充说明物候现象还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13.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回答以下各题。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③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几个方面的内容。C.选文最后一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D.“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许多”的表达作用。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择其一简析其作用。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5) 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能预报天气的植物孔佳零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选自《科学探秘》2020年第4期,有删改)(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采用了_________顺序,依次介绍了青冈树、_________、_________、预报天气的奇特功能。(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解答】ABD.正确;C.错误,“追溯”的“溯”应读“sù”;故选C。 2.【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解答】A.“北燕南飞”的准确书写“北雁南飞”。故A有误。B.“侯鸟”的准确书写“候鸟”。故B有误。C.没有错别字。D.“哀草连天”的准确书写“衰草连天”。故D有误。故选C。 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首先学生需要理解题目中成语的意思,然后还要知晓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以及词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答题的时候要细心,也可以采取排除法来做题。【解答】A.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翩然。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B.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衰萎的样子。C.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D.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符合语境。故选D。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解答】B 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ACD没有语病。 故选B。 5.【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典型例句中的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解答】ABD正确。 C项错误。把“冒号”改为“逗号”。 故选C。 6.【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 【解答】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这里先说高下差异的影响③;①②是④的事例,故④在①②之前;⑤⑥讲的是逆温层本质和现象,故⑥在前。因此其排序为:③④①②⑥⑤。故选C。 7.【答案】D【解析】该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高下的差异。8.【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与运用能力。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要注意它的感彩等。学习与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平常容易用错的词语,重点标记或抄在小本子上,多加复习。若对某个词语有疑问,要及时翻阅字典,以便准确记忆并且加强记忆。【解答】A.“载途”的意思是“满路,有遍地的意思”,用在这里合适。故A正确。B.“ 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这里合适。故B正确。C.“斡旋”的意思是“调解周旋;扭转 ;挽回”,用在这里不合适。故C不正确。D.“垂珠帘珑”的意思是“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用在这里合适。故D正确。 故选C。 9.【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的判断,首选应该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多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其次,寻找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有表示时间的推移、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词;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往往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因此”等。最后分清主次,综合归纳。【解答】《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是一种逻辑顺序。故选C。 10.【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辨析字音,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还要准确辨别多音字的读音,最关键的是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来判断。对于易误读的常见字主要包括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辨析字形,主要要注意错别字。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解答】A “翩”容易和形似字“偏”“编”“谝”等误用,“销”容易和“消”混用,应学会根据语境判断用字,根据形旁推断字义;字音题应注意多音字,学会据义定音。“载”,读zǎi,意为“年”“记载”“刊登”;读zài,意为“装载”“充满(道路)”“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风雪载途”的“载”意思是“充满”,故选A。 11.【答案】(1)①春雷始鸣 ②万物复苏(2)小雪 春分(3)①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②最 ③在“左右”后面加“的历史”(4)示例一:我认为节气对我们仍有意义。因为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同时节气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仍需要了解节气。示例二:我认为节气对我们意义不大。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能让天气预报更加及时、便捷、准确,所以即使不了解节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大。【解析】(2)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⑤内容相关。结合语境,想象场景,可知白霜落在茅屋上,就像下了一场小雪,所以上联应补填“小雪”;下联中,惊蛰和清明之间的节气是春分,所以应补填“春分”。12.【答案】(1)广西柳州与四川成都纬度南北相差6°左右,靠南的广西柳州在农历三月就迎来梅雨绵绵、梅子黄熟的时节,而靠北的四川成都却要等到农历四月,前后相差约一个月。 (2)还因为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天山位置较高,十分寒冷,因此五月时根本看不到花开,连春天都未曾来临;而镜湖海拔较低,因此五月时已经荷花开遍,进入夏季。 (3)[示例]经过对去年秋末冬初天气情况的查询,我发现去年秋末冬初气温偏高,雨水较多,桃花的盛开可能与气温的升高有关。通过对资料的查询,我认为气温的升高有可能与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一种体现。(说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人类活动、全球变暖、土壤等因素相关,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想象,补充事例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楚决定物候想象在于南北差异,再根据材料分析,广西柳州和四川成都的纬度不同,物候现象不同。示例:广西柳州与四川成都纬度南北相差6°左右,靠南的广西柳州在农历三月就迎来梅雨绵绵、梅子黄熟的时节,而靠北的四川成都却要等到农历四月,前后相差约一个月。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中明确影响物候的四个条件。经度影响,纬度的影响,古今差异,高下差异。再结合礼拜的两首诗内容,体会这里描绘的现象可以用高下差异回答。(3)本题考查学生搜集资料,解答问题的能力。桃花开放是因为气温达到了开花的条件,但是这是不符合桃花开花的季节的事情,所以从这种现状观察到的结论就是自然环境再恶化。13.【答案】【小题1】C【小题2】【小题3】【小题4】【小题5】【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D.正确;C.有误,“后者”指的是: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指的是: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联系语境可知,“许多”在这句话中表示大多数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并不排除有的农谚里没有农业知识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本题考查段落安排的理解分析。由“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可知,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介绍这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再次之,古今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的“又如”,可见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又把济南和烟台对比,又很明显可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准确地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5)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积累。根据《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物候来临早迟的因素有经度、纬度、高下和古今四个方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意思是说天山顶上五月还很冷,这明显表现的是物候的高下差异,同一个地区,越往高处,气温越低。答案:(1)C(2)“许多”表示大多数,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而是大多数的农谚就包含了物候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是考虑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按照决定因素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依次排列。(4)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差异对物候来临的影响。(5)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本文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然后介绍物候观测的工具;其次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介绍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14.【答案】(1)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逻辑 红花葱兰(或:风雨花) 含羞草 三色堇(2)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3)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5)示例: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解析】略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