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教学设计(表格式,试题无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教学设计(表格式,试题无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教学设计
课题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
日期 设计人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2.3 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方法。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不完全、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 3.学生怎么学 (1)根据科研团队研发养老护理品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 (2)根据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
教材 分析 本课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及事物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学习本课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及类型,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事物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本框共安排了两目的内容:第一目“归纳推理的含义”。教材首先通过探究“大敦穴”的故事阐释了归纳推理的含义,然后根据推理涉及的认识对象的全部与否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最后通过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分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征。第二目“归纳推理的方法”。教材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内容,总结了提高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方法,并通过展示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政治选考班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必修教材《哲学与文化》,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对归纳推理的概念有所了解,能利用归纳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本课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从逻辑学的视角下更为系统地掌握正确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对归纳推理说明道理、论证思想、说服他人、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根据科研团队研发养老护理品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 (2)根据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
评估任务 (1)根据科研团队研发养老护理品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2)根据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同时,设计了5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根据科研团队研发养老护理品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 (2)根据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
讲授新课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的含义 2.归纳推理的类型 3.完全归纳推理 4.不完全归纳推理 议学情境 为防止独居老人发生危险,国内一科研团队研发出科技助老产品“隐形护理员”居家版,可以监测到老年人摔倒,并迅速报警、求救。研发之初,技术团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少老年人摔倒的相关数据。为了积累数据,技术组十几个人模仿老年人在不同情形下的跌倒动作,拿一个垫子放在办公桌面前,每天走过去就练习摔倒,实验了一年,把底层的逻辑算法做了出来。但实验室做出来的算法拿到养老护理院测试后,出现了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技术组又花了2年时间,不断迭代、研发,终于实现了95%的准确率,达到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分析科研团队为什么要历经数年实践积累数据?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老年人摔倒情况多样,研发团队只有不断的亲自实验,积累数据,分阶段迭代研发,不断归纳总结,才能提高产品的准确率,保障老年人安全。 议学小结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的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归纳推理的类型 ①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3.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完全归纳推理是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2)特征: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 (3)局限性: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都进行一一考察 4.不完全归纳推理: (1)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2)特点: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3)类型: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 (4)意义: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①对日常生活:概括实践经验的重要手段 ②对科学研究: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初步发现客观规律,提出关于这些规律的假说的重要手段。 议学评估 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这个推理属于( ) A.演绎推理 B.完全归纳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有一箱苹果,拿了其中3个尝一尝是甜的,于是得出结论:这箱苹果是甜的。上述推理方法属于(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D.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科研团队研发养老护理品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讲授新课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 3.因果联系 ①求同法——“异中求同” ②求异法——“同中求异” ③共变法——“求量的变化” ④求同求异并用法——既求同又求异/“两同一异” ⑤ 剩余法——“从余果求余因” 形式分类——①相容选言推理 议学情境 一家农场曾有近10万只鸡和鸭,由于吃了发霉的花生而患病死去。用这种饲料喂养的羊、猫、鸽子等,也先后患病死去。有人在实验室里观察白鼠吃了发霉花生后的反应,结果,白鼠患了肝病。科学家发现,发霉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他们推断: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 议学任务:科学家的推断用的是归纳推理,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如何?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呢? 提醒: 材料中科学家用的归纳推理不限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还有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它虽然仍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但它比简单枚举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其可靠程度要高得多。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 (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 需要在认识对象和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 3.因果联系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2)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等。 ①求同法——“异中求同”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例:甲、乙、丙、丁四户人家都报告说,家人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 ②求异法——“同中求异”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A是变量,其他都是定量。) 例: 在新疆天山深处一个解放军哨所驻地毒蛇很多,经常爬到房间里来捣乱,而当地哈萨克族人家里从来没有发现过蛇。战士们发现哈萨克族人家里就是比哨所多鹅,其他居住条件与哨所一样。于是,战士们就买四只鹅养起来,哨所里再也没发现过毒蛇。 ③共变法——“求量的变化” ①含义:如果被考查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②正确地应用共变法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才有因果联系;如果还有其他现象同时发生变化,结论就不可靠。 第二,两种现象的共变总有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共变关系就会消失,或者会发生另一种相反的共变关系。 例:中国科学家发现,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不那么多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不那么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很少。 ④求同求异并用法——既求同又求异/“两同一异”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正事例组),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负事例组),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例:医疗队调查甲状腺肿大原因: 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 不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 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得出结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⑤ 剩余法——“从余果求余因”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由已知推未知) 例:19世纪上半叶,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在其轨道上运行时,有4个地方发生偏斜现象。当时已知3个地方的偏斜是分别受三颗行星吸引所致,于是推测第4处的偏斜也是受某颗行星吸引所致。后来,天文学家终于在1864年9月23日发现了这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议学评估 “鼓响时鼓面有震动,锣响时锣面有震动,胡琴响时琴弦有震动;各种发声的东西很不相同,但都和震动有关。可见,声音是由震动引起的。”这里用的是寻求因果联系的(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在一个密封的有空气的玻璃罩内放一只老鼠,老鼠神态自若,活动正常。抽净罩内空气后,老鼠室息死亡。于是我们得出结论:没有空气是老鼠死亡的原因。得出这个结论运用的是( )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D.剩余法 科学家在研究低温下某些导体的性质时发现,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这些导体的电阻随导体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当温度降低到某一程度时,导体的电阻会突然消失,这就是超导现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导体温度降低是导体电阻减小的原因。在这里,科学家运用的方法是(  ) A. 共变法 B. 求异法 C. 求同法 D. 剩余法 我国著名中医孙思邈发现山区的老百姓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的视力在白天很正常,到了晚上,光线不足,病人就像麻雀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人们把这种病称为“雀盲眼”(学名夜盲症)。为什么有钱人不得这种病呢?这分明是穷人身上缺少点什么才引起的,他分析,这可能是穷人很少吃荤的缘故。他用动物的肝脏来治夜盲症,果然有效。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据科学史记载,有两位化学家从各种化合物中分析碳元素,测得纯氮在相同体积史都重2.3012克,而空气中相同体积的氮却重2.3034克,空气中的氮为什么比纯氮重0.0022克?于是他们推论,空气中的氮里面还有一种与氮元素享混合相混合的未知元素。这个0.0022克就是它的重量。经反复试验,果然在空气中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这是运用(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剩余法 D.共变法 根据黄曲霉素是致病物质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归纳推理的方法同时,设计了5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
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
板书设计
复盘反思
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