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江苏地区】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江苏省连云港2022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小古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ǔ yú)?曰:非然也。
1.请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3.分别用“_______”和“ ”画出两人学弈时的表现。
4.本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事情,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道理。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2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
5.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6.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7.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
8.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小学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④牵牛来责蹊田⑤者。父怒,挞⑥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⑦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⑧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⑨。
[注释]
①陇:田埂。 ②窃:偷偷地,暗中。 ③辄:总是、就。 ④或:有人;有的人。
⑤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⑥挞:鞭打。 ⑦曷:为什么。 ⑧执策:拿着书卷。
⑨旦:早晨,天亮。
9.“父怒,挞之”,“之”指的是____________。
10.“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读这一句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11.结合注释,说一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最能体现王冕好学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小学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北人食菱
明 江盈科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③上啖菱,并④壳入口。或⑤曰:“食菱须去⑥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⑦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菱角,水生植物,果实有硬壳,可以煮着吃。 ③席:酒席。
④并:连同,一起。 ⑤或:有的人。 ⑥去:去除,去掉。 ⑦强:勉强。
13.读一读下面的内容,用“——”划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4.结合注释,写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或曰:“食菱须去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A.北人家乡的菱与南方的菱不同,它是长在山上的。( )
B.北人根本没有吃过菱,但他却“强不知以为知”,结果才会闹笑话。( )
C.北人之所以并壳吃菱,是因为菱壳可以去热。( )
D.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 )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阅读理解
多言何益
子禽①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há)蟆②蛙黾(měnɡ)③,日夜恒④鸣,口干舌敝⑤,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②虾蟆:蛤蟆。③蛙黾:青蛙。④恒:常常。⑤敝:疲惫、困乏。⑥以时:按时。
16.墨子为了解答子禽的疑惑,把蛤蟆、青蛙与______的叫声进行对比:前者_________,叫得口干舌疲,结果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人们早早起身。
17.“多言有益乎?”和“多言何益?”这两句问句分别是( )
A.反问句 疑问句 B.疑问句 反问句 C.疑问句 疑问句
18.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 )
A.多说话有好处。 B.多说话没有好处。
C.说话要看准时机,把话说到点子上。 D.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才有用。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小古文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①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③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④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⑤其后之有患也。
【注释】①悲:大声。②委身曲附: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委,缩着。曲,弯曲。附,脚背,这里代脚。③延:伸长。④务:一定,必须。⑤顾:考虑。
19.朗读下面的句子,用“/”在句中标出两处朗读停顿。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20.“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21.根据小古文的内容,在思维导图的方框中填写相应的事物名称,再按要求写一个成语。
根据思维导图,写一个八字成语:_________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小古文阅读。
鸦狐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乃心生一计:________ 必有故也:_______
23.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填序号)
A.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 B.适有饿狐见之。
C.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D.思援弓缴而射之。
2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明白了( )的道理。(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阅读。
《黄生借书说》节选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 读书者有几?汗牛塞(sè sāi)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但是 这样),天下物皆然。
25.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或解释。
2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8.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初步证明,不属于其中的是( )
A.天子 B.富贵人家 C.作者自己 D.祖父
(江苏省苏州市外国语学院2021年部编版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理解。
楚人和氏①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和氏:人名,即卞和。②刖:把脚砍掉,是古时的一种酷刑。
29.解释文中加点词。
(1)相:______________ (2)故:______________
(3)悲:______________ (4)理:______________
30.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奉而献之厉王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B.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谨食之,时而献焉
C.王乃使玉人理其璞 久而乃和
D.子奚哭之悲也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1.将文中画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本文通过和氏献璧的故事,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_________的愚蠢行径,同时歌颂了和氏_____________的精神。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1年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轨为汝多知乎?”
3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孔子不能决也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
34.梳理信息,完成表格。
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
小儿甲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小儿乙 (4)______ (5)______ (6)______
35.文中两小儿一个从______的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的角度出发,所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文中“______”这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6.两小儿辩日,从“辩日”的角度,说一说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庾公①乘马有的卢②,或③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有不安已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④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⑤乎?”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庾公:庾亮,字元规,曾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②的卢:此处指性烈的凶马。③或:有的人。④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贾谊新书》中记载,早年,孙叔敖看到路上有一条两头蛇,回家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看到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再有人看到,就打死埋在了土里。"⑤达:豁达。
37.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
(1)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__________
(2)效之,不亦达乎?__________
38.本文的主旨在于赞扬庾公这个人( )
A.为人着想 B.安分守已 C.追求美名 D.毫不贪财
(江苏省无锡市积余教育集团2021年小升初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原谷收舆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 ③凶:不吉利
39.下面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②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③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④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4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谷年十有五( ) ②捐祖于野( )
41.上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uó yú 2. 教导 不如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 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 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缴”的读音是“zhuó”,意思是系在箭上的丝绳。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与”的读音是“yú”,是语气词。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悔:教导。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弗若:不如。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从“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
结合内容可知,本文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5.B 6.D 7.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8.张丞相自己。 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解析】5.本题考查加点字的理解
“使侄录之”译为:让侄子来抄录。故“录”译为“抄录”。
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通读全文结合“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可知他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说明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熟视:反复地看;亦: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翻译是:“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结合原文可知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因此主要是张丞相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而怪别人看不懂,不早问。因此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却写得不工整。当时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像原来一样不改。一天得到好句,就找笔快快地写下来,满纸龙蛇飞舞,十分潦草。而后就让侄子来抄录。当抄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就停了下来。拿着张丞相所写的字问他:“这是什么字呢 ”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于是责骂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问,使得我也忘记了。”
9.王冕 10.D 11.一到夜里,王冕(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2.痴。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解析】9.考查文言文“之”字的含义。
“父怒,挞之”翻译为“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这里“之”是代词,代“王冕”。
10.考查句子停顿。
句子翻译为“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冕”指“王冕”,是人名,停顿。“因去”翻译为“离开”。“僧寺”翻译“寺庙”。根据句意和词性,选项D停顿正确。
11.考查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先翻译重点字词,接着联系起来,运用直译和意译进行翻译。“夜”指“夜晚”。“潜”指“悄悄地”。“出”指“离开”。“执”指“手拿”。策指“书卷”。“旦”指“早晨”。
12.考查人物分析。
痴: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文中的王冕因为喜欢学习,达到了迷恋的地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牛。
【点睛】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却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了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痴迷于读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卷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13.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有的人说,吃菱角要去掉外壳。 15. × √ × √
【解析】13.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是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4.考查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或:有人。曰:说。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去:去除,去掉。连起来可以翻译为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15.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错误,北人不认识菱角,不懂装懂,说错了它的生长地方,引人发笑。并不是它长在山上。
B项正确,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C错误,这是北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故意说的。
D项正确,本文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6. 雄鸡 白天黑夜叫个不停 没有人听 按时鸣叫 天下震动 17.B 18.C
【分析】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筛选能力。
文中““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墨子将“虾蟆蛙黾”与“雄鸡”相互对比,“虾蟆蛙黾”叫的口干舌燥,“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⑥而鸣”则“天下振动”。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反问句的掌握。
“多言有益乎?”意思是:多说有好处吗?是疑问句。
“多言何益?”意思是:多说有什么好处吗?是反问句。
18.此题考查学生文本的理解能力。
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观点是:多说话并没有好处,说话要看准时机。
19.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20.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 21.蝉 螳螂 黄雀 弹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分析】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为: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可断句为: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这句意思为: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文言文内容可知,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
22. 于是 缘故 23.A 24.甜言须防是饵
【分析】译文:乌鸦本来就不善于鸣叫。一天,嘴里叼着食物在树上稳稳地休息。正好被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想要夺走乌鸦的食物,却没有办法。于是心生一计,对着乌鸦说:听说乌鸦先生的歌声像霓裳羽衣曲一样美妙,特地来听听您唱一支仙曲,来清洁我俗不可耐的耳朵,希望你不要推辞。乌鸦信以为真,十分开心,于是张口就唱。他的食物就此落下,给狐狸捡取了,狐狸对乌鸦说:将来有爱慕先生唱歌的,你千万别信啊,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俗话说:甜言蜜语必须提防那是诱饵啊。
2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能力。乃心生一计:于是心生一计。乃:于是。必有故也: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故:缘故、原因。
2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识记,以及对于关键句意思的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品析需要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A“之”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B“之”代词,指代乌鸦叼着食物在树上休息。C“之”代词,指代爱慕先生唱歌的人。D“之”代词,代指它。故答案为A。
2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鉴赏。文章中讲述了狐狸巧用诡计夺走乌鸦食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防止上当。能概括这一层道理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句:甜言蜜语必须提防,那是诱饵。
25.sāi 这样 26.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27.书非借不能读也 28.C
【分析】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25.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以及字词的解释。
汗牛塞屋:hàn niú sāi wū,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非独书为然:不只读书是这样。然:这样。
2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意思是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27.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作者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所以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可知,作者例举了天子、富贵人家、祖父的事例来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并没有例举作者自己来初步证明这一观点。
29. 查看 原因 悲痛 整理加工 30.D 31.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宝玉却叫它石头,是忠贞的人却被当成欺君之徒。 32. 统治者不识宝玉(或有眼无珠) 忠诚与执着
【分析】参考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这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29.考查字词解释。
(1)厉王使玉人相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相:鉴别。
(2)使人问其故:派人问他原因。故:原因、缘故。
(3)吾非悲刖也: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悲:伤心,悲痛。
(4)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理:加工雕琢玉石。
30.考查字词解释。
A项,奉而献之厉王:恭敬地把它奉献给了厉王。之:代词,指和氏璧。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之:代词,指泣血这件事。
B项,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果然得到宝玉。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谨食之,时而献焉: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焉:它。
C项,王乃使玉人理其璞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碧。乃:于是。
久而乃和:"很久以后才暖和。乃:表修饰,不译。
D项,子奚哭之悲也: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奚:为什么。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何:为什么。
31.考查句子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以:被;
贞士:诚实正直的人;
名:称作。
句意为:(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意思对即可)
32.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概括。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通全文,深入思考,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文段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是统治者有眼无珠不识宝玉,埋没宝玉,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同时歌颂了卞和的忠诚与执着。
33. 决定、判断。 同“智”,智慧。 34.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近者大,远者小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远者凉 35. 视觉效果 温度的感知 孔子不能决也 36.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分析】译文参考: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33.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决指:决定、判断。
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知:同“智”,智慧。
3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是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依据是“近者大,远者小”。
也就是说因为早上离着远,中午离着近是依靠其形状特点近大远小推断。
从“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是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依据是“近者热,远者凉”。
也就是说因为温度的感知,有早晨凉中午热的特点进行推断。
35.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是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依据是“近者大,远者小”。
也就是说因为早上离着远,中午离着近是依靠其形状特点近大远小推断。这个观点是从视觉效果进行判定。
从“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是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依据是“近者热,远者凉”。
也就是说因为温度的感知,有早晨凉中午热的特点进行推断。这个观点是从温度进行感知。
从“孔子不能决也”中可以看出孔子无法做决定,体现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这类题要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旨进行细致分析,从中推断出作者要传达的道理。
如:“辩日”体现了不同的角度对同样的事物进行观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在告诉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
37. 从前 效仿 38.A
【分析】译文:庾亮所乘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这匹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它的人,那就要害到它的买主了,怎么可以把对自己的不利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是古时候被传为美谈的事情,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明智吗?”
37.考查词语解释。
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从前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
昔:昔日,曾经,以前。
效之,不亦达乎:我学习他,不也是很豁达吗?
效:效仿,学习。
3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熟读全文可知:庾公有很匹性子很烈的马,别人都劝他为了安全把马卖掉,可是庾公不想害了别人,所以他宁可自己继续留着这匹马。可见庾公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39.② 40. 又 抛弃 41.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子孙要孝敬长辈。或我们应该要自觉的敬老爱老。
【分析】译文:
原谷有个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想抛弃他。原谷那年十五岁,他对父亲好言相劝,说:“爷爷养儿育女,勤劳节俭一生,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做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听了很惭愧,对这件事很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
39.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父亲听了很惭愧,对这件事很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故停顿应为: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句意为:原谷那年十五岁。有:又。
句意为:载着爷爷,把爷爷抛弃在野外。捐:抛弃。
4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文章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祖父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