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件(共25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
提出“遗传因子”,并总结遗传规律
孟德尔
2
把“遗传因子”命名为
约翰逊
3
提出
萨 顿
4
实验证明
摩尔根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5
遗传物质的探索
蛋白质
“是DNA……”
DNA和
蛋白质
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肺炎链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感知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通过模拟艾弗里的实验,学习实验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3.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体验进一步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
4.举例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1.能控制性状
4.结构相对稳定
3.能从亲代传给子代
2.蕴含大量的遗传信息
人们认识到 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20世纪20代
20世纪30年代
没发现其他大分子有类似的结构特点。
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对DNA结构没有清晰认识。
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蛋白质
蛋白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2页了解早期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推测及观点
拓展资料:当时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提出四核苷假说:四个互不相同的核苷酸连接构成四核苷酸,四核苷酸连接组成DNA,认为DNA链是单调重复的分子。这个假说深入人心,阻碍了人们认识的脚步。
结构决定功能
思考:早期认为DNA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什么?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三个实验
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
(1)
(2)
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
20世纪20年代,欧洲肺炎盛行,死亡率很高,格里菲思是英国卫生部的一名官员,他从患者的痰液里提取出两种类型的细菌,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四组实验,研究了两种细菌的致病性强弱。
格里菲思
(一)实验背景
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不死亡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注射R型
活细菌
注射S型
活细菌
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
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第二组
第一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通过阅读课本43页第二段总结两种肺炎链球菌的特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类型 有无荚膜 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致病性
S型细菌
R型细菌
类型 有无荚膜 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致病性
S型细菌 有多糖荚膜 光滑 有
R型细菌 无 粗糙 无
1.通过阅读课本43页第二段并且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实验现象总结两种肺炎链球菌的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一、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不死亡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注射R型
活细菌
注射S型
活细菌
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
2.第二、第三组实验说明了什么?
分析实验,完成学案上的第2到第6题,先独立完成再讨论(4分钟)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失去致病性
不死亡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注射R型
活细菌
注射S型
活细菌
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
转化因子
3.第四组实验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的S型活菌是怎么来的?
4.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中分离出来的有致病性的S型活细菌,其后代也是有致病性的S型细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这种转化能稳定遗传
多糖
脂质 蛋白质
RNA DNA……
S型细菌
6. 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通过分析S型细菌的结构和成分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3分钟)
(1)设计思路: 。 (2)做出假设 是转化因子(3)设计实验:
(提醒:自变量如何处理,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结果如何检测或观察)
多糖
脂质 蛋白质
RNA DNA……
多糖
蛋白质
RNA
DNA
脂质
S型细菌
设计思路:把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1. 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通过分析S型细菌的结构和成分说出你的猜测?
三、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分离提纯S型细菌的



多糖
脂质
RNA
DNA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S
R
S
R
R
R
通过该实验,证明了什么?
DNA是遗传物质
而蛋白质不是
三、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R型细菌
S型细菌
混合
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
(1)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有转化因子
三、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R型细菌
S型细菌
混合
蛋白酶(或RNA酶、酯酶)
混合
DNA酶
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
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
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
R型细菌
(3)艾弗里的第二到第四组实验里用到的蛋白酶、RNA酶、酯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4) 第五组实验的DNA酶作用是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去除蛋白质、RNA、脂质
去除DNA
DNA 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
减法原理
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基因重组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本质:
S型细菌
荚膜
控制荚膜形成的X基因
加热
杀死
被破坏的S型细菌
X基因吸附在R型细菌表面
X基因进入R型细菌
重组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课外拓展
噬菌体结构模式图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T2噬菌体的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 构成,头部含有 。 细胞结构,是一种 生物,营 生活,T2噬菌体只能侵染 ,而不能侵染其他细菌。2.T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 、合成、组装、释放
病毒
寄生
DNA

蛋白质
大肠杆菌
遗传物质
结合课本45页第一段完成学案上以下内容:
(一)实验材料: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T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1.研究方法:
(二)探究过程
2 .蛋白质外壳和DNA的元素组成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元素来标记?
蛋白质元素组成:C、H、O、N、S
DNA元素组成:C、H、O、N、P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同位素标记法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过程
(2)将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保温培养的时间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短时间保温,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
培养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释放。
(1)如何得到35S、32P标记的噬菌体呢?能不能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为什么?
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带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噬菌体,从而得到35S的噬菌体.
得到32P的噬菌体方法同上
(3)搅拌的作用是什么?
(4)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5)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为什么也有较低的放射性?
(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中为什么也有较低的放射性?
(7)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过程所用的模板、原料、工具、能量各来自哪里?
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细菌;
培养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已经释放。
搅拌不充分
模板:DNA来自噬菌体 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来自大肠杆菌,工具:酶来自大肠杆菌,核糖体来自大肠杆菌 能量:ATP来自大肠杆菌
【任务五】已知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可引发正常烟草出现病斑;用其蛋白质感染烟草,烟草不出现病斑;用其RNA感染烟草,烟草却出现病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绝大多数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极少数生物(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 遗传物质。
生物类型 核酸种类 遗传物质 实例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玉米、小麦、人
原核生物 乳酸菌、蓝藻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DNA病毒 DNA DNA T2噬菌体
RNA病毒 RNA RNA 烟草花叶病毒
1
提出“遗传因子”,并总结遗传规律
孟德尔
2
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
约翰逊
3
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萨 顿
4
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摩尔根
5
升华
总结用的实验材料:
用的实验技术:
艾弗里
格里菲思
豌豆 蝗虫 果蝇 细菌 病毒
杂交实验 显微镜观察 分离和提纯技术 同位素标记法
赫尔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