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呼兰河传》阅读交流课课件(共20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呼兰河传》阅读交流课课件(共20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呼兰河传》
阅读交流
目 录
第一章 小城呼兰河
第二章 呼兰河年中盛事
第三章 我与祖父
第四章 我家的邻居
第五章 小团圆媳妇
第六章 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 磨官冯歪嘴子
尾声 交代结局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小城的样子
十字街
东二街道
西二街道
若干的小胡同
几家豆腐店 一两家机房 染缸房
两座小学校
一座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五六尺的大泥坑
文本中的呼兰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间的小城,一座典型的东北小城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
小城的人们
小城盛举
回顾整理:
结合读文感受,你对“凄婉”的理解是?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呵的。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一条小缝,从小缝里露着白眼珠。
谁该负责?!
萧红的童年
童年是快乐的。
童年是孤寂的?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大四五岁,父母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大二十岁,祖父就要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尾声)
我祖父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
童年是孤寂的。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国破山河,远在香港的萧红贫病交加,生活窘迫,这是使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完稿。1942年1月,萧红在香港去世。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就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酒喝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1、开头:书名
2、中间:书的主要内容+推荐理由(精彩内容、喜欢的人物、阅读感受)
3、结尾:点题,再一次热情推荐
好书推荐第二课时 读书交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一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通过交流活动,理解小说《呼兰河传》的内容,品悟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3、学会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收获,共同提高读书水平。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活动,理解小说《呼兰河传》的内容,品悟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难点:理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交流资料
学生:阅读《呼兰河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呼兰河传》这本书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过去两周大家手不释卷,津津有味,今天我们来举行一个小小阅读交流,跟着萧红回到她的童年、她的故乡——“呼兰城”。
(二)阅读交流
阅读交流之一——浅谈目录知梗概。
1、 这部小说共有七个章节,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目录。一般的书,目录上都有对主要内容的概括,但这本书没有,请同学们快速地翻一翻书,结合导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指名回答:
第一章 小城呼兰河
第二章 呼兰河年中盛事
第三章 我与祖父
第四章 我家的邻居
第五章 小团圆媳妇
第六章 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 磨官冯歪嘴子
尾 声 交待结局
2、师小结:这样抓住目录一归纳(板书:目录 归纳),我们就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这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
阅读交流之二——名家引领促感悟
茅盾文学奖创立人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样的评价,从何说起?就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感受风土人情)
1)《呼兰河传》看题目是为一座城而立的传记,这座小城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预设:十字街 东二街道 西二街道,若干的小胡同,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两座小学校、一个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五六尺的大泥坑。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文本中的呼兰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的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城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
2)这小城里还有许多鲜活的人,请你们来说说都有谁?(心有灵犀,好朋友你说我猜,概括人物事迹)
预设;有二伯 我家的邻居们 祖父 祖母
3)物质虽然不丰富,但小城(小城盛事)
学生合作结合ppt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师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是一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板书:风土画)。
2、一串凄婉的歌谣(体会孤寂情怀)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符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小组交流,根据读文感受,谈谈你对“凄婉”的看法。
合作整理汇报(预设: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小团圆媳妇)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3)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健康开朗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4)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
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
(5)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6)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我们再来看看童年的萧红,她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呢?
预设1:快乐的:后花园、祖父
预设2:寂寞的:祖父年纪大 出示语句
小结:读了刚才的语句,我们更感受到了萧红童年的寂寞。在这凄婉的音律中有岂只作者的童年的?
课件出示,成书背景:《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国破山河,远在香港的东北人--萧红自己也是贫病交加,生活窘迫,这使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完稿,1942年1月,萧红在香港去世。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以说,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流泻的每一个字都印着淡淡的哀伤。
(板书:凄婉的歌谣)
3、一篇叙事诗(品悟诗化语言)
①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本小说虽然也有情节和人物,但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线索,也没有特定的中心人物。有的是散文化的叙述情调,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这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叙事诗”(板书:叙事诗)由来之一。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最让你心动的语言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
预设
a、“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b、“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②老师补充:作品中那段关于家乡的火烧云的描写,是比较著名的。作为自然景物的晚霞,是到处都有,人人可见的,然而在萧红的笔下的“火烧云”却具有了另一番诗的意境。她眼中的晚霞是这样的(全班齐读):
“晚饭一过……”
在火烧云映照下的事物色彩缤纷,一会红色,一会金色,一会紫檀色……令人叫好。而更令人称绝的是作者没有任何渲染,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只用平平淡淡的文字,实实在在地描写。在这里,作者涂抹了与特定情景相适应的色彩,烘托了气氛。这种诗化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像这样的语句、段落,书中还有很多。
如,男生齐读:“蜻蜓是金的,
女生读:“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叙童年往事却无贯穿全文,诗化的语言,直率而自然。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也是萧红语言描写的特色。
(三)课堂总结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茅盾先生的评价(板书:茅盾说)。
出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2、我们非常有幸,在童年就能拜读到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但还有很多人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我们要写一则好书推荐,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
学生练写。
展示推荐。
(四)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课堂有限,阅读没有终点。希望同学们继续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去汲取营养,必将使你头脑聪慧,终生受益。有人说萧红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伟大的作家,她的成名作《生死场》确实是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发表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同一时空,台湾小女孩子林英子在北京城南也有一段特别的童年回忆,《城南旧事》也一并推荐给大家。
五、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交流
目录 归纳
叙事诗
茅盾说 风土画
凄婉歌谣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