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2.《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该画面反映出A.茶在法国已不再是奢侈品 B.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C.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D.中法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3.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4.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6.下图说明了( )A.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B.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变化C.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D.全球性贸易网逐渐形成7.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8.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 )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9.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城市 物品 商人北方 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兽、食品 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 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南方 泉州、广州、庆元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10.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藉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A.张骞出使西域后B.隋唐时期C.安史之乱后D.秦朝建立后12.阅读下表:记载 出处 存疑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 古罗马《地理学导论》 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 《后汉书·和帝纪》“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通过上述史料,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罗马帝国和汉朝有使节往来 B.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C.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 D.罗马帝国派遣商人充当使节13.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的签订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B.是基于经济危机的深刻反思C.建立起永久性多边贸易体制 D.源自于凯恩斯主义理论指导14.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15.“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A.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16.2018年3月,“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由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截至2018年12月底,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几乎废除了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这些做法A.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B.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C.顺应了贸易自由化潮流 D.加强了成员国政治合作17.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大规模发展,寺院拥有的土地占当时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3,依附农民占当时总劳动力的1/7,僧尼达几百万之众。材料反映了A.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支柱 B.百姓为躲避剥削而进入寺院C.民众对社会现实不满与失望 D.大量寺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18.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不仅保存了古代医学,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通过与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各民族和中国唐代的科学文化交融,创造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A.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阿拉伯帝国的医学成就领先于世界C.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人自主创新取得巨大医学成就19.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C.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阿拉伯商人将玉米传入中国20.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B.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输出 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 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输入 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 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据七年级华师大版教材《汉朝的中外交流》整理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 ——选自《世界史·近代史篇》材料三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交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辩。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会》材料四 图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材料五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不能没有世界。中国人一方面以不丢失主体性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西学,一方面也凭借自己的东方意识和文化智慧扩大了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固然帮助中国人度过了不少难关,但世界性的和平眼光也使中国人看到了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前景。——张新民《千年中外交流史的总结与回顾》(2006年)(1)据材料一表格归纳汉朝中原地区经丝绸之路“输出”“输入”的主要差异。如上图所示陆上丝绸之路断续存在了1600多年,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特点。与西欧相比,中国近代前期近代化有何“民族特色”?(3)请指出图4中A、B、C处应呈现的内容。归纳这三个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4)你如何认识材料五作者的观点?22.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许多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摘编自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摘编自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16—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三、论述题23.有学者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美)托马斯.费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全球化1.0”和“全球化2.0”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50字左右)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速明显,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答案为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B项;欧洲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并联系所学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情况,比例的变化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欧洲以外的市场,而这些地方大多是英国的殖民地,据此确定答案。2.C【详解】该画展现的是法国民众饮茶的场面,而茶叶是东方的物产,因而此画反映了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C正确;A项过于表面化,排除A;茶叶并不--定来自中国,南亚也是产茶的重要地区,排除B、D。3.B【详解】根据材料正德和弘治时期的变化及士大夫的改变等信息,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小农经济解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看出是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霜帝国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贵霜帝国的钱币等,表明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贵霜帝国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贵霜帝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排除C项;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随着海上丝路繁荣才出现了市舶,所以“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海上丝路繁荣而非张骞出使西域、遣唐使节来华以及朝贡贸易推行等选项,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6.A【详解】通过观察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商牵骆驼俑、英军投降和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的流动等,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近代民族独立战争和全球化投资等多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方式,A项正确;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变化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排除C项;全球性贸易网逐渐形成仅与最后一幅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据材料“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 与考古发现的图1、图2、图3的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可知自陕西到内蒙古到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题材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有渊源关系,B项正确;南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有角神兽"、"'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得出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项;题中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多元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材料反映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严重衰落,结合所学可知,两宋并非大一统王朝,北方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两宋王朝长期对峙,严重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从汉至明前期,国家政策一直都是开放的,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与国家政局、对外贸易等因素有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逐渐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从表中对外交往的城市有北方的“大都”和南方的“泉州、广州、庆元”可知,元大都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而“泉州、广州、庆元”属沿海地区,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进行对外交往,这说明元朝时对外交往陆路海路交通方便,故C正确;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光从物品种类来看,不能说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故排除B。10.A【详解】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知,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所以①②正确;依据趋势图无法得出各国经济持续繁荣,排除③;从趋势图中可知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反比,排除④。因此A正确,BCD错误。11.A【详解】丝绸之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正确;隋唐时期是海上丝周之路开通,B错误;C和D时间不符合,排除。【点睛】"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12.C【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00年,一个罗马使团途经安息(今伊朗)、于圍、敦煌等地,到达洛阳。”“西域蒙奇(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兜勒(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推勒城)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可推出罗马帝国有人员直接来中国,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未见于罗马史籍,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知未必一定是使节前来,排除A项;罗马帝国来华人员未必一定是使节,故不能得出罗马使节途经丝绸之路来华,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是“可能是罗马商人假托使节之名”“可能是马其顿富商梅斯组织人员假托使节”可知,不能得出罗马帝国一定是派遣商人充当使节,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提高关税,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才有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故答案为B项;关贸总协定是国际贸易合作的产物,不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排除C项;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关贸总协定作为国际贸易协定与其无关,排除D项。14.D【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于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道,成为东西方文明汇聚之所。和田马钱,从其铸造、形貌、币值等信息可以得出,它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产物,故B正确;这不足以说明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和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故A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足以说明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故D错误。16.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CPTPP”成员国中,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几乎废除了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顺应了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做法有利于贸易自由化,不会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与成员国间的政治合作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7.D【详解】几百万之众的民众进入寺院,而当时的寺院是不给政府上税的,这样为政府提供赋役来源的劳动力就减少了,故选D项;A项材料不体现,排除;百姓是因为战乱和逃避政府沉重的赋役而进入寺院,其实进入寺院依然会受寺院的剥削,排除B项;广大的民众是在战乱和政府剥削下几乎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进入寺院的,不仅仅是不满与失望,排除C项。18.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除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西方和东方中国的医学文化,形成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遗产,A正确;题干没有对阿拉伯医学和其它地区的医学成就进行对比,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对各处医学文化的融合,而非强调其桥梁作用,排除C;阿拉伯人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排除D。1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是唐朝时期的人,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贸易最广泛的商品依然是轻盈精湛的丝织品,C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昇发明的,排除A项;晋商、徽商是明清时期的,排除B项;玉米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传入的,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据材料“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可得出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故A项排除,B项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1.(1)输出的主要是技术、手工农产品,输入的主要是农牧产品(作物品种)、精神产品(艺术和宗教)。意义: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与印度、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连接起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其它答案表述合理亦可给分)(2)特点:①交流主体以传教士为主,西方为主动;②交流的内容较广泛,以科技、文化为主;③交流具有双向性;④交流的意义重大。中国近代化的“民族特色”:①列强侵略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起步晚,由被动走向主动;②学习借鉴西方为主,属“后发外生型”;③以救亡图存为主题,与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运动相结合;④经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进程;⑤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经历中外之别、华夷之辩,过程曲折。(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概括民族特色也可)(3)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原因:奉行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明与世界文明不可分割;民族国家意识使中国度过了空前的挑战,也使中华文明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中西文化交往中我们既要坚持民族特色,更要以平和的眼光正确对待人类其它先进文化;这一观点是合乎历史实事的,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详解】【小问1】差异:根据材料“凿井技术、丝绸、漆器、杏、铁器、冶金技术、梨、养蚕技术”可知,输出的主要是技术、手工农产品。根据材料“汗血马、音乐、舞蹈、胡萝卜、核桃、芝麻、佛教、葡萄、苜蓿”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农牧产品(作物品种)、精神产品(艺术和宗教)。意义:根据材料中的路线图和输出输入的内容可知,古老的中国文明与印度、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连接起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其它答案表述合理亦可给分)【小问2】特点:①根据材料“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可知,交流主体以传教士为主,西方为主动;②根据材料“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耶稣会士把一些中国经典译成拉丁文,还以通信方式向本国广泛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学作品”可知,交流的内容较广泛,以科技、文化为主,而且交流具有双向性;④根据材料“新发现的中国文化,不论对其解释是否正确,却向法国启蒙思想家提供了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武器”可知,交流的意义重大。中国近代化的“民族特色”: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列强侵略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起步晚,由被动走向主动;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近代化是以学习借鉴西方为主,属“后发外生型”;③从主题看,近代化以救亡图存为主题,与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运动相结合;④从近代化的历程看,经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进程;⑤从主体看,近代化是政府主导与民间推动相结合;经历中外之别、华夷之辩,过程曲折。(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概括民族特色也可) 【小问3】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奉行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会取得上述外交成就。【小问4】观点:根据材料“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不能没有世界”可知,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明与世界文明不可分割;根据材料“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固然帮助中国人度过了不少难关,但世界性的和平眼光也使中国人看到了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前景”可知,民族国家意识使中国度过了空前的挑战,也使中华文明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西文化交往中我们既要坚持民族特色,更要以平和的眼光正确对待人类其它先进文化;这一观点是合乎历史实事的,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22.(1)16—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许多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得出16—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依据材料“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得出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依据材料“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得出16—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依据材料“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2)原因:依据材料“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制度分析,得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从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深度分析,得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依据材料“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得出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23.示例一:观点:在“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史实论证: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16~18世纪,英、法、荷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示例二:观点: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史实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示例三:观点:在“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史实论证: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分歧淡化;中国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利用互联网出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详解】根据“‘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可得出观点:在“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然后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和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史实加以论证即可。也可以“全球化2.0”、 “全球化3.0”提出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观点要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