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48张PPT)-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48张PPT)-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空坐标
第19课
DISHIJIUKE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网络构建 史论要旨/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辛亥革命
[史料实证] 通过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 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与特点、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表现。
[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奋斗精神,理解共和国的来之不易,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课标要求
素养达成
内容索引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网络构建 史论要旨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基础落实
背景 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 ”进行“自救”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结果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新政
2.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
(1)成立兴中会: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成立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影响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政党
(3)提出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 、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4)组织反清武装起义: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民权
3.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运动高涨
历程 (1) 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
结果 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1906
皇族内阁
(1)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2)预备立宪:是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即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概念阐释
自主思考
视角 三民主义的含义
材料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民主义的含义。
提示 民族主义指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专制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民生主义指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深化拓展
三民主义的评价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深化拓展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返 回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二
1.武昌起义
基础落实
有利时机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 运动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影响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
保路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妥协。
(3)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1912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时间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 专权
主要内容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
袁世凯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图解历史
合作探究
视角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
答案 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责任内阁制。
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具有民主法治色彩
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权力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深化拓展
(2)带有人治色彩
①《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限制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
②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未能达到初衷。
③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返 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三
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意义
(1)政治层面: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 政体。
(2)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础落实
君主专制制度
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3.局限性
(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思维点拨
合作探究
视角 辛亥革命的成败
材料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质之中加入了反帝内涵,这是对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引申。
——《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
思考 材料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提示 评价:辛亥革命有其成功之处,也有不足。
看法:“成功”的革命。
理由:①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鼓舞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看法:“失败”的革命。
理由: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走向复辟,出卖民族利益。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认知升华
理解“辛亥革命开始了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领导。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作指导。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认知升华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返 回
网络构建 史论要旨
网络构建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史论要旨
返 回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1.自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广大人民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禁烟、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各种形式的“民变”,连绵不断,风起云涌,多达1 300余起,“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
A.反洋教斗争已遍及全国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迅速传播
C.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D.反清成为当时民众一致要求

1
2
3
4
5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阶段民变不断,反映出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C项正确;
民变主要反映的是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排除A项;
B项错把民变解读为民众接受民主共和观念,排除;
D项错把民变解读为民众一致反清,排除。
1
2
3
4
5
2.“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嗟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这是1911年4月24日,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回国后写下的“绝笔书”中的话语。这位革命党人迅即毅然参加了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
C.武昌辛亥首义 D.反袁“二次革命”

1
2
3
4
5
1
2
3
4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写下了绝笔《与妻书》,迅即毅然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A项正确;
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二次革命”都发生在黄花岗起义之后,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时壮烈牺牲,所以不可能再参加这些革命,排除B、C、D项。
3.“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1
2
3
4
5
1
2
3
4
5
根据“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可得出其强调人民的权利问题,强调自由平等,体现的是民权主义,B项正确;
A、C、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
4.下面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1
2
3
4
5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复制了美国政治体制
C.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根据题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保障公民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
B项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排除C项;
中华民国属于共和政体,排除D项。
1
2
3
4
5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1
2
3
4
5
徐中约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将关注点放在建立共和国而非改善民生,推翻清政府之后,革命派即认为革命已经成功,由此可知,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使得其难以真正代表民意,因此辛亥革命失败,D项正确。
1
2
3
4
5
返 回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