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讲堂(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方法指导
导读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经典常谈》中涉及的中国古典书籍的来历、作者、发展脉络、基本内容、意义价值。
2.学会选择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巩固精读批注的阅读策略,感受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引领学生提升文化修养,走向经典深处。。
新课导入
有一本书,叶圣陶先生称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同学们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吗?
对,这本书就是朱自清先生给中学生专门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经典常谈》。
作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那么今天,我们就带着作者的希冀,走进这本名著《经典常谈》,并学习选择性阅读的方法。

名著与经典的区别在哪里?
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13页)
经典: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85页)
01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
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春》《荷塘月色》《背影》《匆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经典常谈》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中国汉字最早的起源开讲,从占卜文的简单记载,到民间传唱的歌谣,到司马迁散文化的《史记》,再到词藻华丽的汉赋,再到五言、七言古诗,及至唐宋时期的中华文化大气象。再到韩愈、欧阳修的古文运动,提倡复古自然,文章潮流再次回到秦汉初期的朴素自然散文形态……朱自清先生以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样一部精彩的著作,我们该怎么读?部编版教材推荐的方法是“选择性阅读”。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化时代,需要我们学会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十三篇短文,既有一定顺序,又各自独立成篇的特点,也适合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读者可依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阅读选择。
《经典常谈》
正文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整体感知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
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
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
,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
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篇目梗概】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炎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榖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
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
"仁""忠恕",如"时习""溯疑""好古""隅反""择善
""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万章等
共同编定的。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绩,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 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未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文”的起源
“文”的发展过程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问题探究
什么是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
①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②根据目的进行选择。
③根据目录进行选择。
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选读法
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粗读法
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
摘读法
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
精读法
03 阅读方法
选择性阅读
一 、浏览“扫”读
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
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
二、兴趣“引”读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可以先从史记读起。
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经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
《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
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依此类推,这样,读一章,带动另一章,如同滚雪球,逐步扩大阅读范围,有滋有味地读几章。
三、按需“点”读
可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需要,选准探究点,直奔主题,选点阅读。这样阅读,目标明确,收获可感。
比如,学过课文《<庄子>二则》,可以读读一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通过课内外衔接来深入探究古典文学。
比如,你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周易>第二》,了解一起典籍的内容,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又比如,你对自己的姓名用字的写法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说文解字>第一》,甚至去看看《说文解字》一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同学“赛”读
以说促读、以写促读,都是鼓励深入阅读经典名著的好方法。
可以举行经典阅读交流活动,大家分别上台,说一说你阅读最多、感受最深的经典名著,从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话题和场景,不拘形式,主动向朋友、向家人介绍你眼中的某一部或几部经典,在“说”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提升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
五、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哪里不懂画哪里,哪里有想法写哪里,随读随想随记,简单有效。
六、思维导图法。
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
七、表格对比法。
设计一些表,把《尚书》《春秋》《诗经》等费脑壳的古籍,把辞赋、诗、文等练脑筋的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价值归纳整理好,提炼的都是精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营养价值就更高了。
总结艺术特色
1.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
理论书、学术书,以至不少通俗的学术读物,一般不大讲究文字的艺术性,有的甚至晦涩难懂。本书很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
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3.在结构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叙述脉络清楚,如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了《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
内容简介精辟,不故作高深。
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生的心。”(《文第十三》)
艺术特色
规则一:分类书籍
越早知道在读的到底是哪一类的书越好。
规则二:概括书籍
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规则三:架构书籍
要求我们把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看看它们是怎样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的。
规则四:作者意图
找到作者想问什么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阅读方法
03 阅读方法
(1)根据主题,找到相关的情节
(2)带领作者与我们达成共识
(3)厘清问题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我为什么要推荐《经典常谈》?
(请简单介绍《经典常谈》这本书。)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03 阅读方法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如《尚书》《诗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进行推荐,并说明原因。
我想推荐《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作,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阅读方法
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①可以学习语文相关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
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状况,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阅读方法
文篇重点
《春秋》的编年是史学的伟大发明,有“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四书》是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经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加注后,一方面为传承经典,另一方面也为了建立自己的道统,后成为官方指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影响极大。
《战国策》读完,就可以了解古代谋臣策士的智慧,以及纵横捭阖的精彩故事。
《史记》《汉书》则开创了中国历史记录的纪传体,成为正史源头。
从《诸子》篇开始,朱自清先生则没有再明确指出具体的经典书目。
练习题
1.关于《经典常谈》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
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D.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D
2.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是(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B
3. 有一本国学名著,其主要内涵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本国学名著是( )
A.《周易》
B.《战国策》
C.《春秋》
D.《尚书》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