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选自《韩非子.难一》。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要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 对于寓言故事的学习,学生由二年级感知故事中的道理,到三年级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到五年级分析推理其中的道理,已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通过《司马光》《囊萤夜读》等课文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本课的学习在之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会读“吾、弗、夫”,会写“矛、盾”,联系上下文,猜测理解“誉、弗、立”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品析人物语言,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4.联系生活,感悟故事的寓意,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教学难点】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感悟故事的寓意,并形成生活经验。【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1.广告语导入。导语:出示“脑白金”和“严禁在此处乱涂乱画”的广告标语图,引出“矛盾”。2.学习“矛”“盾”,指导书写。“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古代打仗是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而自从有了《自相矛盾》的故事,“矛盾”一词就用来比喻说话或做事相互抵触。那这个故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设计意图】采用学生熟知的广告语谈话激趣,借助字义演变,理解词语,设置悬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二:初知故事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多音字: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念二声;渔夫(fū) 2.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停顿和节奏恰当。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朗读展示。学生评价。4.借助注释和已有经验,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5.分角色读文。6.讲故事。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人物动作、神态,用自己的话夸夸楚国人的矛与盾。【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学情,顺势而为。由于学生对白话文版本的故事耳熟能详,因此教学中将理解故事内容做简单处理,重点放在讲故事上。再学生讲故事时,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想象、丰富语言,帮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板块三:启智思维1.找出这个故事当中的关键话语。(“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启发想象: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非常热闹。瞧,这个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锋利,盾很坚固,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矛刺穿了盾,那就说明矛( ),盾(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那就说明矛( ),盾( )。2.想一想,有第三种情况发生吗?此时此刻“其人弗能应也”原因是什么?(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多角度思考:请分别从商人、路人和自己的角度出发,说说还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预设:今天卖矛,明天卖盾;在东边卖矛,西边卖盾;或者,将家人分成两半,一半卖矛,一半卖盾。还可以告知楚人,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有过内心矛盾、纠结的时候吗?怎么解决?5.请看老师给大家出示的是我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格言。仔细观察左边的话和右边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些联系。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宁为玉碎,不能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①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我说左边这一句,(请一生)你来找出右边相应的句子。②有什么发现呢?(我觉得它们之间是意思相反的)相反、相对的,用我们今天刚学的故事来说叫什么?(自相矛盾)这些语言都是流传下来、最经典的为人处事的格言,是智慧的结晶。可它们分明又自相矛盾,你怎么想?来,说说你的想法。预设:考试后,成绩同为89分,学习程度不同的孩子爸妈的评价。(一贯成绩好的,怎么没有发挥好,赶紧找找原因;程度稍差的,这次进步不小啊,继续努力。) 小结: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句子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势、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选择恰当的语言。否则你面对同一件事,既告诉自己“为时已晚”,又提醒自己“犹未晚矣”。那就真成了——自相矛盾。6.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设置情境,结合已有经验,激发想象,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深化故事的寓意;巧换立场,层层推进,感知思维过程,学会正确化解、处理生活问题,为孩子的人生奠基。巧借经典,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自相矛盾”本义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思维的火花。这样在落实单元要素的同时,让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扎实落地。板块四:拓展阅读1.简介出处和作者。《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书中还有其他的寓言故事,会让我们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2.总结:《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同时,教会我们学会观察,扬长避短;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这样就一定会在“山穷水尽”之时“柳暗花明”。3.作业超市:①续写故事。②写一写自己“自相矛盾”的经历。③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设计意图】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既蕴含了丰富的道理,又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值得我们用心阅读、思考、传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