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具有傣族风格的歌曲,单二部曲式,四二拍,五声宫调式,多用la音,带有羽调色彩。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句首多为三度、五度跳进音程,句尾是二度到同度的特色连接。如第一乐句:“3 1 3 5 | 5 — | 3 6 1 2 | 2 — |”,第四乐句“ 6 3 3 | 1 2 2 | 1 6 1 2| 2 — |”,配以“ XX X X | X — |”的基本节奏,自然流畅,好似傣家小朋友与小孔雀一起跳起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遐想与回味。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于学习音乐也已有了一定的兴趣。可结合其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情境创设:想象与傣家人民一起围坐一堂,有的跳舞,有的歌伴奏,有的歌唱的形式,在律动和歌伴奏中熟悉歌曲,感受傣族人们载歌载舞的氛围。教学目标: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跳孔雀舞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孔雀舞,感受动作与歌曲乐句的关系,并能独立完成舞蹈表演。通过自主学唱完成歌曲学习,并能有自然、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打击乐为歌曲伴奏,体会四二拍强弱规律,进一步感受歌曲轻巧、有韵律的节奏感。教学重难点:音乐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有序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关注歌曲与舞蹈、歌伴奏间的融合统一,展现一幅有唱、有跳、有奏的美好画面。在学唱中,指导学生用自然、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将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歌词唱得圆润。教学准备:课件、钢琴、串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去傣家做客:舞一舞1、手影动物:孔雀2、简单介绍:孔雀是傣族的吉祥鸟,他们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对孔雀怀有崇敬之情。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独特创新,形成了各有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3、出发去傣族:播放歌曲伴奏音乐,跟着老师的脚步,以环形路线进行律动,初步体验孔雀舞的脚步动作。4、学跳傣族舞:(1)师简介孔雀舞:孔雀舞,多为表现孔雀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展翅开屏等动作。感情内在含蓄,动作多为保持在半蹲姿态上的均匀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2)脚步分解学习:之前出发去傣族的舞步就是老师跳的孔雀舞的舞步,它们有自己的名字,分别叫:平步、旁点地、碎步。平步:两拍一次,第一拍两腿均匀下蹲,第二拍右脚快速向后抬起,勾脚,慢慢落地,依次交替。旁点地:右腿半蹲,左腿向侧伸出,勾脚点地,重心下沉。碎步:立脚尖,双脚尖快速交替。(3)基本手型学习:曲掌:四指并拢,弯曲指关节,同时竖起大拇指。冠形手:女生为形似孔雀头的手势,三根“羽毛”要伸直,食指与大拇指形成尖尖的孔雀嘴。男生四指并拢伸直,大拇指向内形成90度,成掌势,手腕稍稍抬起。(4)基本动作学步高展翅、旁点侧展翅、碎步高亮翅。5、跟着音乐舞一舞,感受动作与歌曲乐句的关系,独立完成舞蹈表演。【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傣族,了解傣族孔雀舞,在律动活动中,从基本脚步、基本手型、基本动作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孔雀舞学习。】二、去傣家做客:唱一唱1、听唱歌谱,从分句,到完整,解决音准、节奏问题2、完整演唱,从四二拍的强弱规律以及一字多音的演唱指导声音3、跟着音乐伴奏,用自然、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的律动活动中,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在自主学唱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音乐基础,并在老师的指导中唱好歌曲。】三、去傣家做客:奏一奏1、出示伴奏谱,分辨八分音符XX 的串铃与四分音符X的串铃区别,并观察它们出现在歌曲的哪里?(XX 出现在二分音符的弱拍上,X 出现在强拍)在老师的范唱中练习一遍,再跟音乐伴奏加入打击凳面与拍腿的声响,模仿象牙鼓声,让伴奏更为丰富。【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对歌曲旋律和节奏充分感知,在伴奏中进一步完善歌曲。】四:去傣家做客:玩一玩将学生分组:舞蹈组、伴奏组、演唱组想象自己就是傣族人们的一份子,像傣家人一样欢聚一堂,分组表演。【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分组演绎,进一步体验傣家风情,通过多形式的表演,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五:走进傣家:看一看1、视频观赏,了解傣族,了解孔雀舞2、作业布置:课后收集傣家风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傣族文化。【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观赏及自主探究,让学生对傣族能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能有进一步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