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梦幻曲》指导思想:本课从听觉入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多种学习途径,感受主题乐句的特点,记忆主题旋律。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内容分析:舒曼是19世纪最具有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风格是自由而灵活的,大多数作品是收到了诗的启示而创作的。《梦幻曲》是舒曼所做的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完成于1838年。《童年情景》是这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也是钢琴艺术史上一部极为独特的作品。这首曲子主题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知不觉被引入轻盈缥缈的梦幻世界。学情分析:(1) 年龄特点: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教授的主体,学生喜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学习热情。(2) 感知与欣赏认知能力:能哼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不能直接准确的表达主题乐句的特点。(3) 听觉习惯:能够安静的聆听作品。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形式的欣赏,感受音乐动人的抒情风格和每一段所表达的不同情境。2、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模唱、对比、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感受乐句特点,从而划分乐曲结构。3、 知识与技能:能哼唱主题旋律,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及乐句划分,能区分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作者及整套作品。教学重点:《梦幻曲》的感受与体验教学难点:主题乐句的特点教学过程预设:1、 导入新课、聆听乐曲【阶段目标】:完整聆听音乐,初步感受作品情绪。【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受。活动1、1——创设情境、完整聆听1、 完整欣赏,思考乐曲带来的感受2、 出示课题,了解作者及作品。3、 通过技术手段,对比大提琴(小提琴)音色。4、 师生交流感受。5、 随音乐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导入主题乐句即第一乐句。2、 分乐句聆听、感受特点【阶段目标】:能够哼唱第一乐句的旋律,感受、了解各个乐句的特点。【设计意图】: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挖掘主题乐句和其他乐句的特点,并记住主题乐句。活动2、1——主题乐句的感受与欣赏。1、 聆听主题乐句,感受旋律的走向。2、 哼唱主题乐句,感受旋律线。3、 视唱主题乐句,体会节奏的特点。4、 带词唱主题乐句,感受旋律的情绪。谱例:树 叶 你随风 舞 动 带我 走进童年梦幻的 梦 境1、 活动2、2——第二乐句的的感受与欣赏2、 聆听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对比相同与不同的地方3、 第二乐句的变化使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完整聆听A乐段,两个乐句出现了几遍。活动2、3——聆听B、A’乐段,感受色彩变化。1、 聆听B乐段,感受音乐色彩发生的转变及原因。2、 聆听A’乐段,对比与前面哪个乐段比较相似,找出相同乐句。3、 体会结尾的速度及力度,感受音乐的结束与美好的回忆。4、 总结这首音乐每个乐句之间的联系和特点,为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供方法和手段。3、 再次完整聆听,回味主题。【阶段目标】:聆听出主题,明确乐句的划分,用诗朗诵进一步体会音乐的情绪【设计意图】:在对主题和各个乐句了解的基础上,再次完整聆听,沉淀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并检验学生对音乐特点的掌握程度。活动3、1——完整聆听,表现音乐主题1、 完整聆听,明确乐段与乐句的划分2、 随音乐朗诵,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4、 欣赏拓展【阶段目标】:了解与本曲本作者相关的其他音乐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相关作品,帮助学生拓宽欣赏音乐作品的广度,更好的理解本首作品。活动4、1——欣赏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品1、 欣赏合唱版本的《梦幻曲》,体会意境,视教学需求。2、 欣赏《童年情景》中的《捉迷藏》,感受童年的趣味与快乐。3、 课后自己可以选择其他未欣赏过的作品欣赏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