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3.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4.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5.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学1.导入新课: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2.了解作者3.检查生字词课前预学情况,明确重点字词含义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二、小组合作 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2.再听朗读,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3.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三、探究质疑 展示评价1.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思考问题(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 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2.齐读下阕,感知内容。(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 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 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讨论交流 班内展示 师评价)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5)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6)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7)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 (从文中找出) 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江山……折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第二课时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二、品味赏析 展示评价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讨论明确: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3.多角度赏析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参考: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三、背诵比赛《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四、总结提升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宏图惊世界,有腊梅傲雪霜。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五、作业布置1.领会全诗内容2.完成同步训练3.预习新课内容六、板书设计沁园春 雪毛泽东上阙:写景——------ 赞祖国山河下阕:议论、抒情—-- 评古代英雄抒豪情壮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