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2.依法治国总目标
3.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
4.依法治国五大原则
问题导向
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2014年
1999年
1997年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017年
2018年3月,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2020年
2021年1月
2018年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规划指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
思考∶ 从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法制”和“法治”
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字之差,含义却有了很大的差别。下列对“法制”和“法治”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 )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②法制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③法制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④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思考:在疫情期间,对“哄抬物价,发国难财”、故意隐瞒旅居史不隔离、倒卖物资依法打击说明法治有何重要作用?
一颗包菜60多元,两个西红柿三十多块
隐瞒行程不报告不隔离
上海倒卖捐赠物资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探究与分享
案例:2022年3月18日,烟台市港航公安局对违反防疫规定,擅自离开封闭管理区域的冯某某立案侦查,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冯某某的工作区域属于封闭管理区域,其在封闭工作期间,无视工作纪律和防疫规定,违规外出,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增加了传播新冠病毒的危险。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第五款,“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例:2022年2月16日,周某、周某某、张某三人与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病毒阳性患者接触后,未向所在地社区报备行程,擅自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牛某家自行居家隔离,导致牛某被隔离。周某、周某某、张某三人违反新冠肺炎防控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决定给予三人行政处罚。
探究:结合以上案例。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探究与分享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P81
(1)重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引言)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课题引言)
(2)必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知识提纲
重点突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P81上2
达成效果
前提
法治体系(总抓手)
贯彻实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知识提纲
重点突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推进
一体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有法可依
立法工作
及时、系统、
针对、有效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重点和难点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司法监督
民主监督
舆论监督
规范和约束公权力
政治和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保障
物质经费保障
制度保障
①统筹依法治国
依规治党统筹;
②提高党内法规执行能力和水平。
重点突破
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 P81下相关链接
重点突破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角度点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P81下1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知识提纲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行政机关(政府)
社会和公民
监察委员会
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
公正司法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中国共产党
易错易混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知识提纲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82上1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角度:政治保证
重点突破
材料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深刻指出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重点突破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P82上2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要求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角度:力量源泉
重点突破
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胎儿依法享有继承权……
民法典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它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民法典的积极成果必然惠及到千家万户,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合法权益。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重点突破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P82下1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守法平等)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司法平等)
(2)要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1)原因
注意:平等
同等、均等、一样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
2)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守法平等、司法平等,不是立法平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角度:价值追求
重点突破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注意:平等
同等、均等、一样
重点突破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点落实)P83中1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③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2)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角度:精神支撑
重点突破
做好事有法律保障
我国民法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思考:这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什么启示?
重点突破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重点突破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P83中2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2)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1)原因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角度:实践基础
重点突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探究问题:分析我国依法治国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重点突破
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政治保证:
力量源泉:
价值追求:
精神支撑:
实践基础:
阶段小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禁止高利放贷;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
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考法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下图反映该法的编制过程: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要求培育家庭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家庭教育立法列入2020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全国人大牵头起草《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草案)》,并在网上公布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到江西、宁夏等地进行调研,听取地方妇联、学校、学生和家长代表等的意见,建议将家庭美德等纳入立法。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获表决通过。
探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编制过程是如何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学以致用
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5个坚持
必要性
重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课堂小结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1.近年来,税务部门坚持对各类税收违法行为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多位知名网络主播因涉嫌偷逃税款被行政处罚。新业态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从业人员在享受新经济红利的同时,更要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这意味着( )
①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法律都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④以法治精神滋养道德,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①③:新业态新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从业人员在享受新经济红利的同时,更要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①③符合题意。②: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②错误。④: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④错误。
学以致用
2.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是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张金色名片。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是( )
①以民主的内容和形式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②带头立法、领导执法、支持司法、保证守法
③推进国家各个方面建设法治化、规范化
④以法治的理念、体制和程序有效治国理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①:我国以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①错误。②:应该是带头守法、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②错误。③④:坚持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法治的理念、体制和程序有效治国理政,不断推进国家各个方面建设法治化、规范化,③④正确。
学以致用
1.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2.我国法律给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特权。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立法、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提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提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我国法律给予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不是特权。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才是特权。
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提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易错易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