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二则《 爱莲说》》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短文二则《 爱莲说》》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课后练习(一)
班别:_____ 姓名:______ 难易度:★☆☆
【夯实基础】
1.周敦颐(1017-1073) ,字 ,号 ,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 派开山鼻祖,著有 《太极图说》《通书》等。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能力提升】
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的含义是否一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综合运用】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6.解释下列划线词。
香远益清。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爱莲说》中比喻君子豁达正直,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是 ;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茂叔;濂溪;北宋;理学;《周元公集》
2.(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1)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能力提升】
4.不一样,虽然都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他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5.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综合运用】
6.(1)更加。(2)少
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16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课后练习(二)
班别:_____ 姓名:_____ 难易度:★★☆
【夯实基础】
1.写出下面词语古今异义的古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适宜)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作者从 、 、 等方面极对莲花进行描写,表达了一种 的生活态度。
【能力提升】
4.《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5.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它们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综合运用】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亭亭净植。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7.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也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1)竖立。(2)应当。
2.(1)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2)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能力提升】
4.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5.菊花不畏严寒,迎寒斗霜,超凡脱俗,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同时也衬托自己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菊花又被作者称作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鄙视的。因此作者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衬托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综合运用】
6.(1)竖立。
(2)认为。
7.C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课后练习(三)
班别:_____ 姓名:_____ 难易度:★★★
【夯实基础】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
【能力提升】
阅读《爱莲说》完成题目。
3.在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请找出原文。
4.下面各组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蔓:(1)不蔓不枝
(2)青树翠蔓
B.宜:(1)宜乎众矣
(2)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C.鲜:(1)陶后鲜有闻
(2)芳草鲜美
D.益:(1)香远益清
(2)益慕圣贤之道
【综合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②,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③。后为镇军、建威参军④,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⑤,可乎?”执事⑥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自随,送一力⑦给其子,曰:“此也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⑧,曰:“吾常得于醉,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在官八十余日,会郡遣督邮至县,县吏白应束带⑨见之,潜叹曰:“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赋《归去来辞》,解绶⑩去。
【注释】①州祭酒:州学的学官。②主簿:州官的助理,参与机要,总领府事。③羸(lěi)疾:瘦弱病。④镇军、建威:都是将军名;参军:将军的幕僚。⑤弦歌:这里指做官;三径:指家园。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⑥执事:当权者。⑦力:奴仆。⑧秫(shú):高粱的一种,主要用于酿酒。后面的“粳”是稻子的一种。⑨束带:系好带子(穿正装)。⑩解绶(shòu):解下印绶,指辞去官职。绶,古代系官印的丝带。
——节选自《宋史·陶渊明传》
5.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公 田 悉 令 吏 种 秫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固( )
(2)白( )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1)过分艳丽。(2)品德高尚的人。
2.(1)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
【能力提升】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D
【综合运用】
5.公田/悉令吏种秫。
6.(1)坚决、坚持。(2)禀告、告诉。
【译文】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