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法治社会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8.3法治社会 导学案
[课标要求]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认同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
2.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公共参与: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去,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知导学】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含义:指法律得到________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____________和谐有序的社会。
2.具体表现
(1)法治意识: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____________。
(2)法律实施: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____________,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实施效果: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__________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 建设法治社会
1.总体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________、长期性的努力。
2.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________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____________。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____________机制。
3.意义
(1)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增进 ,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________。
【易错提醒】
1.法治社会意味着规则在全社会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治政府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法治社会便可以一蹴而就。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设法治社会应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要求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 在多年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如今,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矛盾,将问题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当遇到诸如合同纠纷、消费欺诈等情况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和习惯。
材料二 随着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从2011年“醉驾入刑”后,酒后驾车行为及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0年2月19日零时30分左右,一辆小型越野客车缓缓驶出收费站防疫检查点,执勤民警上前检查时发现驾驶人晕晕乎乎、满身酒气,民警现场对驾驶人张某进行了酒精含量呼气检测,其含量竟然达到281 mg/100 ml,后经血液检测,张某的血液中乙醇含量为219.5 mg/100 ml,张某涉嫌危险驾驶罪被依法查处。
材料三 多种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1)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有何意义?
(2)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有何意义?
(3)多种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有何意义?
合作探究二
李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做搬运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初几个月李某能领到工资,可后来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李某的工资,李某想打官司又没钱请律师。他从广播里听说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困难群众免费打官司,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法律援助中心受理了李某的申请。最终,李某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不仅讨回了工资,还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与同学分享你对这一案件的感受。
核心归纳 纠纷解决的多元方式——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1)和解是争议各方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的争执的活动,亦称和息。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参加。
(2)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3)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质,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4)诉讼是指当事人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纠纷经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调解书必须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核心归纳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
(1)法律援助,是指为了保证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完善社会法律保障制度,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减免费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制度。当事人因经济困难,符合受援条件,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获得免费的律师服务。
(2)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中,通过对当事人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救济措施,减轻或者免除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负担。司法救助是保证其能够正常参加诉讼,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巩固提升】             
1.2022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0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漫画《与健康同行》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劳动者要依法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②国家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③政府要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④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普法文化街、“一街一室一园”普法文化圈……在西长安街两侧,法治漫画和以案释法的法律小故事文化墙随处可见。这种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居民阐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人们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新思维。开展全民普法有利于(  )
①将全民普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建设法治社会
②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消除社会矛盾
④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应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让法律服务像医疗、教育、交通服务一样,成为一种普遍提供、均等享受的社会公共产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身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  )
①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②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③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各种途径
④强化以德治国,淡化法治手段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3法治社会导学案答案
【新知导学】 
一、1.公认 公共生活
2.(1)一致追求 (2)普遍遵守 (3)公平正义
二、1.全方位
2.(1)法治宣传
(3)服务体系 (4)预防化解
3.(1)社会共识 (2)社会和谐
【易错提醒】
1.法治社会意味着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
2.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3.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4.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5.要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合作探究一】
(1)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表明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表明在法治社会中,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有利于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合作探究二】
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法律援助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法律援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巩固提升】
1.C [“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与“依法”没有直接关系,①排除。漫画《与健康同行》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家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工作,不涉及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③排除。故本题选C。]
2.B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属于立法工作,而试题指向的是普法,②排除。社会矛盾不会被消除,③错误。]
3.A [①②正确,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③不符合题意,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参与立法无关;④错误,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而不是强化以德治国,淡化法治手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