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小兔请客》说课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单元的课时内容《小兔请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的时内容。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学习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3、认识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三、说教学重难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四、说学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五、说教法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运用多媒体,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1.口算。5+3= 7+3= 9+1= 5-2=2.5+3=8,那么50+30是不是等于80呢 参考答案:1.8 10 10 32.是通过课件显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看,小兔也摘下的许多果子,准备请它的朋友吃果子,然后揭示并揭示课题:小兔请客。【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亲切生动的谈话、提问题的活动形式引入,通过在对话活动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在学生提问题的过程中随意地请好朋友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板块二、探究新知(一)、出示教材第49页主题图课件请认真观察,图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其中解决较难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设计意图: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反馈计算方法。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二)、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三)、尝试概括,整理知识。师:请同学们观察20+30=50和50-10=40,这两个算式里面20、30、50、10都是什么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补充完整课题)。小朋友们是怎样口算出结果的呢 小结:对,每一个整十数都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我们在口算时可以以十为单位,直接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师边说边用手指着这几个十位数),算出几个十就是几十。【设计意图: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并用算式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几十相加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创造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尝试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板块三、课堂练习1、算一算。60+30= 90-20= 80-50= 60-50=30+40= 10+40= 70-20= 40-30=2、在( )里填上“+”“-”或“=”。10( )50=60 40( )50=90 60( )30=3080( )30=50 20( )20=40 80( )60=203、妈妈今年40岁,洋洋今年10岁,再过三年,妈妈比洋洋大多少岁?参考答案1、90 70 30 10 70 50 50 102、+ + - - + -3、(提示:每人的年龄每年都长1岁,所以不论几年后,相差的年龄是不变的)40-10=30(岁)口答:妈妈比洋洋大30岁。七、说板书设计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1.以现实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所以以现实生活为主线,使学生在富有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2.以问题引领先试后导,使学生善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尝试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将文本知识问题化,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搭建“桥梁”,引领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优化问题内容,把握问题时机,讲究问题技巧,进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3.以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乐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等不同方面,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学生乐于学习。4.以完成任务为驱动途径,让学生会学。“以完成任务为驱动”有助于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的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及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不是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之中,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各种感官去分析任务、解决任务,学会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