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开学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委而去之 去:离开
C.多助之至 至:到达 D.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寡助之至 D.亲戚畔之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本文论述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将“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特点。
(2023八下·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④赀(zī)郎:官名,因捐资而得。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⑥门闾湫(jiǎo)隘:家门低下狭小。⑦舆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汝可归告汝主 归:    有赀郎昏夜叩门 叩: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6.请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2023八下·惠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管晏列传》)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过    及    既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9.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食不饱,力不足.丰年留客足鸡豚
C.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 [甲]文第 1 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 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乙]文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跨过,越过。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 乡: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③然犹策之不已 策:   
15.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B.定公躐席而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舜不穷其民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1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17.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①,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②”。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③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 ①牵强暗记:勉强默背。②见:同“现”。③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1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洁净端正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C.记/亦不能久也 D.眼口/岂不到乎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须整顿几案   
②不可倒一字   
③心到最急   
20.翻译下面句子。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22.文中画线的句子意在强调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两则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本 本:本心
2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鹓鶵 其如土石何
B.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聚室而谋
D.我知之濠上也 已而之细柳军
25.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人,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乙]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26.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非问无以广识   
⑥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8.用“/”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 然 后 知 困
②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
[乙]文: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邵①为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④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⑤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⑦,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⑧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⑨,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⑩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后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梁溪漫志》,有删改)
[注] ①邵:邵民瞻,人名。②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得日:过了几天。⑤徙倚:走过去斜靠着。⑥自若:依然如故。⑦不肖:不成材。⑧售:这里是“买” 的意思。⑨券:契据。⑩翌日:次日。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夜与邵步月   
②坡亦为怆然   
③徐谓之曰   
3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邵推扉而入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B.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C.问其故居所在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D.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3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了东坡无偿退还老妪宅第的简短故事,故事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B.文中写老妪“见坡,泣自若”是因为她早已知道眼前之人即是买房人。
C.故事按照“买宅—入住—闻哭—询问—还宅”的顺序来写,其中人物语言描写精彩。
D.东坡“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是因为前文交代“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异哉,何其悲也!
②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35.从本文看,你认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②其两膝相比者 比: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8.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②   ”,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
39.根据课文完成对联。(任选一副即可
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
上联: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放鹤亭记
苏 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①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④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③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 ①陂(bēi):水边。②傃(sù):朝向,向着。③挹(yì):同“揖”,作揖。④狎(xiá):亲近。
4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④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4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42.[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
43.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①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②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ǒ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黄州快哉亭记》: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4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心乐之 乐:   
②水尤清冽 尤: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⑤将何往而非病 往:   
⑥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   
4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46.[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心态却完全不同。请你分析作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 ①适:满足。②融然: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4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博学善属文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8.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50.[乙]文中,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通假字的辨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时的积累,也可根据句意和相应的句法知识来推断。
(3)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分析正误的判断能力。解答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关键词语的误译、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参考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ABD正确。C.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极点。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2.A.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B.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
C.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D.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D。
3.A.有误,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4.返回;敲,打
5.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6.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传主人物形象的归纳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事迹去归纳概括,注意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进行。
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参考译文:
刘文正公在乾隆时期担任宰相多年,很能得到皇帝的倚重信任。曾经有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在年末的时候用千金来贿赂刘统勋,刘统勋呼唤世家子弟的仆人进来,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告诉他说:“我暂时在朝廷担任宰相的职位,不需要这个,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可以把这些金子赠送给你们朋友当中贫困的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刘统勋拒绝不见。第二天早上到政事堂,叫这个人到来,斥责他说:“半夜敲门,这是贤者不做的事情。你有什么要禀告的,现在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这个人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就退下去了。刘统勋去世的时候,皇帝亲自上门祭奠他,他的家门低下狭小,皇帝的车进不去,把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去掉然后才能通过。皇帝回来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像刘统勋(这样的人) 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①句意为: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归:返回。②句意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叩:敲,打。
故答案为:返回;敲、打。
5.句中重点词语有:如,像。宜,应该。句意为: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故答案为: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6.从“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日:‘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可知,刘统勋面对世家子弟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从“有赀郎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日:‘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可知,刘统勋面对赀郎的夜里敲门拜访,拒不见,第二天特意在政事堂斥责赀郎,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从“刘文正公当乾隆中久居相位,薨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可知,刘统勋担任宰相多年,但他的家门低下狭小,去世时,皇帝亲自来祭奠,他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故答案为: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答案】7.犯错;等到,到了;已经
8.①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②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9.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7.①过,名作动,犯过错;
②及,动词,到了、等到;
③既,副词,已经。
故答案为:犯错;等到,到了;已经。
8.①中重点词语有曾:增加;句意为: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中重点词语有以:因此;句意为: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当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
故答案为:①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②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9.抓住乙文“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分析,管仲经历的磨难有:管仲贫困、管仲囚焉;管仲的成功,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是: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故答案为: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答案】10.B
11.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12.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3.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诗经》说 “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 “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执掌天下,竟没有闻名四方的可以安邦定国的栋梁之臣可以固守四境?(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古书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
10.A.名贵;名字。B.都是“充足、足够”的意思。C.正确的方法;道理。D.通晓,明白;贯通。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食”“尽”“食马者”“千里”等的翻译要准确。
故答案为: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马说》的主旨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3.①[甲]文韩愈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并重视人才;②[乙]文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和孔子的名言等进行论证,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③由“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答案】14.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5.C
16.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7.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逃跑了。”定公不高兴,就把颜渊的话告诉左右侍奉的人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逃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从旁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法度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丝带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4.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乡”是通假字,“工”是古今异义词,“策”是词类活用。解释词语时可用知识迁移法,如看到“策”这一实词,就能联想到《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属于词类活用,可判断是“用鞭子打(驱赶)”的意思。
故答案为: 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5.A.介词,把/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是。C.都是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
故答案为: C
16.本题考查翻译能力。①句中的“俄而”“以”“闻”要翻译准确,②句中的“穷”“危”要翻译准确。
故答案为: 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文以御马作比喻,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文章有三段,道理应主要通过第二、三段中颜渊的话来分析,尤其是第三段中的“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说明执政者若把老百姓逼得太紧了,是会出乱子的。
故答案为: 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答案】18.B
19.桌子;颠倒;急迫,要紧
20.这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21.强调了熟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22.意在强调人们读书时不能随便,而要有认真的态度。(意近即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默背,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这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法中,心到最要紧。思想集中了,眼和嘴怎会不到呢!
18.ACD.正确。
B.正确的划分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故答案为:B.
19.①句意为: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几案,书桌;
②句意为: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倒,颠倒;
③句意为:心到最重要。急,急迫,要紧。
故答案为: 桌子 ; 颠倒 ; 急迫,要紧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谓,说;晓,明白。
故答案为: 这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21.根据下文“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知,熟读之后自然就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强调了熟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强调了熟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22.本题考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能力。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句子通过介绍读书的注意事项,意在强调人们对待读书要有认真的态度。
故答案为: 意在强调人们读书时不能随便,而要有认真的态度。
【答案】23.D
24.B
25.C
26.①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②鲦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说:‘吓!’ 现在你也想因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23.ABC.正确;
D.有误,本:本源。
故答案为:D.
24.A.代词,它的;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均为介词,从。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代词,代“鱼之乐”;动词,到,往。
故答案为: B
25.ABD.正确;
C.“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错误。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哦。①关键词:或,有人。代,取代。②关键词:从容,悠闲。是,代词,这。
故答案为: ①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②鲦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答案】27.美好的;好处;勉励自己;促进;增长;有时
28.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之学/必好问
29.①《说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30.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了解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能力。文言词语解释题多考查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就该题而言,①句中的“嘉”解释为“美好的”。 ③句中的“自强”解释为“勉励自己”。 ④⑥句中的“长”“或”是古今异义词,分别解释为“促进”“有时”。 ②⑤句中的“善”“广”属于词类活用,分别解释为“好处”(形容词用作名词)、“增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答案为: 美好的 ; 好处 ; 勉励自己 ; 促进 ; 增长 ; 有时
28.此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的能力。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 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故答案为: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之学/必好问
29.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不但要把握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
故答案为: ①《说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30.此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应先分析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解读;然后即可得到答案。第一空的答案可由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二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三、四空考查两文的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教学相长也”和“君子之学必好问”提炼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教与学 ; 学与问 ; 实践出真知 ;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答案】31.散步;悲伤;慢慢
32.A
33.B
34.①奇怪了,哭得多么悲伤啊!
②叫她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宅,最终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35.苏东坡是一个体恤民情且平易近人、旷达、有同情心的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邵民瞻帮苏东坡买了一座宅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掏出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支付。
(苏东坡)占卜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已经过了几天。(东坡)晚上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走过去斜靠着倾听,说:“奇怪了,哭得多么悲伤啊!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触动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 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是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老妇人为什么这样悲伤。老妇人说:“我家有一处宅子已传了百年,我们守着这座宅子,不敢去动它,一直传给了我,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别人了。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宅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很悲伤。(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宅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花五百贯钱买的那座宅子。东坡于是再三安慰她,慢慢地对她说:“你的老宅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立即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她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宅,最终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后面也没有再买房子,借顾塘桥孙氏的房子并暂时居住在那里。
3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夜里苏东坡和邵民赡在月光下散步。步:散步。
②句意: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怆:悲伤、难过。
③句意:慢慢对她说。徐:慢慢、缓慢。
故答案为: 散步 ; 悲伤 ; 慢慢
32.A.表顺承。B.介词,为了/与“为”连用,译为“把……作为”。C.代词,她/代词,那。D.代词,代指房契/助词,的。
故答案为:A.
33.根据文章内容“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可知,老妪哭泣是因为儿子卖掉了故居。
故答案为:B.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①异:奇怪。何其:多么。②索:求取。直:同“值”,指买房子的钱。
故答案为: ①奇怪了,哭得多么悲伤啊!
②叫她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宅,最终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3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本文记叙了苏东坡与友人散步时,见到老太太在痛哭而上前询问原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人;在得知原因之后,把花光自己积蓄买来的房子还给了老人,并且没有索要银钱,可以看出他的旷达和有同情心。
故答案为: 苏东坡是一个体恤民情且平易近人、旷达、有同情心的人。
【答案】36.高;靠近
37.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类似。
38.修狭(不盈寸);各具情态;能开闭的窗;技艺精湛
39.(示例)摹泛舟人悠闲神情;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补写对联;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36.“峨”修饰“冠”,意思是“高”;“比”属于古今异义词。
故答案为:高
靠近
37.注意“矫”意为“举”,“属”意为“类似”。
故答案为: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类似。
38.作答前应留意括号内提示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分析概括。原文中语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对桃核这个原材料特点的说明;“各具情态”总述了雕刻的船上人、物的特点;核舟的中间部分除了雕刻有船篷、栏杆,还有可以开启的小窗;从原材料如此小,雕刻内容不但多而且形象逼真、各具情态可看出,雕刻者技艺精湛,原文中“技亦灵怪矣哉” 也是对雕刻者精湛技艺的赞叹。
故答案为:修狭(不盈寸)
各具情态
能开闭的窗
技艺精湛
39.: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从整体上说是动宾关系,“雕刻者高超技艺”“高超技艺”又是偏正结构。“奇巧人神技雕核舟”整体上是主谓宾的结构。
故答案为:(示例)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答案】40.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41.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4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3.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衬托;侧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3)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的内容很多,可以是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把握,也可以是写法的理解与分析;可以是相同点的类比,也可以是不同点的对比,而常常是设题者故意颠倒某种说法,比如“直接与间接”“详写和略写”“虚实”等等,需要做题者细致辨析。【参考译文】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淹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山人)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望去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水边田里,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感到十分快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静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都用它来比喻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似乎是有益无害的,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像酒一样(严重)的了;而刘伶、阮籍这些人,凭借醉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像鹤这样清静深远、幽闲旷达,也不能爱好,爱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是酒这种能使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东西,也不能伤害他,更何况是鹤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山人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我就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一个栖息的好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们。回来吧,回来吧,西山不可以久留。”
40.第一句意思是: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是“大约”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鱼儿)静止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第三句意思是:鹤在山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和:应和;“第四句意思是: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阴在这里指山的北面。
故答案为: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41.第一句: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邃:深;第二句:之:的;适,恰好,正巧;当:对着。
故答案为: 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42.从侧面来写水清澈就是写水中的景物,那就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故答案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3.A正确;B正确;C正确;D“厌倦之情”有误,由第2段的“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以及云龙山人的话可看出[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故答案为:D
【答案】44.以……为乐;格外;大约;凄清;去,到(某地;美景
45.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46.[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参考译文】
[乙]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安然自得,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中坦然旷达,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作灾难,利用处理公务的剩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间尽情游玩,这说明他心中应有过人的东西。即使是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也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他能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
44.①句意:(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乐:以……为乐。②潭水格外清澈。尤:格外。③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④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⑤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往:去,到(某地)⑤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胜:美景。
故答案为:以……为乐
格外
大约
凄清
去,到(某地
美景
45.①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②关键词:“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皆”,全,都;“胜”,经得住,能承受。
故答案为: 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46.甲]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孤独凄凉的感受。[乙]文作于作者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该抱怎样的态度,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不安然自得,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旷达,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答案】47.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交错相通;擅长,善于;停止,中止
48.①老人和小孩,都喜悦幸福,自得其乐。
②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4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0.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特点。(意近即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参考译文】
[乙]|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写文章不受拘束,有自己的风格,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并在里面)说:
“房屋的四壁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常常是空的,却安然自得。”他自己这样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满足、快乐的样子。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弦与琴徽都没有,每当朋友们来喝酒,(他)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47.第一句意思是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第二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第三句意思是学问很多且擅长写文章,善:擅长;第四句意思是有时候没有酒,也不停地吟咏。
故答案为: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交错相通;擅长,善于;停止,中止
48.①重点词语: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一起;怡然,喜悦的样子。②重点词语:但,只要;趣,乐趣;何,为什么;劳:劳烦。
故答案为: ①老人和小孩,都喜悦幸福,自得其乐。②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49.甲中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是安宁祥和的氛围;[乙]文中形成反差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房屋四处萧条的样子,风雨也不能遮蔽,短短的褐衣,打着补丁,盛饭食的用具常常是空的)。
故答案为: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0.第一问:根据题干“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以及后文陶渊明说的话“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他不是真的在抚琴,而是做出抚琴的样子。第二问:分析他的特点,根据前文可知他的家境贫寒,但是从他的言行和举止看,面对贫困的生活,他能自得其乐,也可以看出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特点。
故答案为: 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特点。(意近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开学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委而去之 去:离开
C.多助之至 至:到达 D.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寡助之至 D.亲戚畔之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本文论述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将“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特点。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通假字的辨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时的积累,也可根据句意和相应的句法知识来推断。
(3)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分析正误的判断能力。解答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关键词语的误译、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参考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ABD正确。C.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极点。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2.A.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B.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
C.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D.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D。
3.A.有误,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023八下·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
【注释】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④赀(zī)郎:官名,因捐资而得。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⑥门闾湫(jiǎo)隘:家门低下狭小。⑦舆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汝可归告汝主 归:    有赀郎昏夜叩门 叩: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6.请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4.返回;敲,打
5.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6.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传主人物形象的归纳概括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事迹去归纳概括,注意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进行。
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参考译文:
刘文正公在乾隆时期担任宰相多年,很能得到皇帝的倚重信任。曾经有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在年末的时候用千金来贿赂刘统勋,刘统勋呼唤世家子弟的仆人进来,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告诉他说:“我暂时在朝廷担任宰相的职位,不需要这个,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可以把这些金子赠送给你们朋友当中贫困的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刘统勋拒绝不见。第二天早上到政事堂,叫这个人到来,斥责他说:“半夜敲门,这是贤者不做的事情。你有什么要禀告的,现在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这个人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就退下去了。刘统勋去世的时候,皇帝亲自上门祭奠他,他的家门低下狭小,皇帝的车进不去,把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去掉然后才能通过。皇帝回来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像刘统勋(这样的人) 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①句意为:你可以返回告诉你的主人。归:返回。②句意为:有赀郎夜里敲门拜见。叩:敲,打。
故答案为:返回;敲、打。
5.句中重点词语有:如,像。宜,应该。句意为: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故答案为:像刘统勋(这样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们应该效法他。
6.从“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日:‘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可知,刘统勋面对世家子弟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从“有赀郎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日:‘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可知,刘统勋面对赀郎的夜里敲门拜访,拒不见,第二天特意在政事堂斥责赀郎,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从“刘文正公当乾隆中久居相位,薨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可知,刘统勋担任宰相多年,但他的家门低下狭小,去世时,皇帝亲自来祭奠,他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故答案为:刘统勋面对世家子贿赂的千金,断然拒绝,体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对于赀郎夜晚的拜访,拒访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责,体现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权重,然而住宅的大门却低下狭小,他死后,前来祭奠的皇帝的车都无法正常通过,体现了他的清廉俭朴。
(2023八下·惠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管晏列传》)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过    及    既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9.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答案】7.犯错;等到,到了;已经
8.①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②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9.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 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7.①过,名作动,犯过错;
②及,动词,到了、等到;
③既,副词,已经。
故答案为:犯错;等到,到了;已经。
8.①中重点词语有曾:增加;句意为: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中重点词语有以:因此;句意为: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当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
故答案为:①用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②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
9.抓住乙文“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分析,管仲经历的磨难有:管仲贫困、管仲囚焉;管仲的成功,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是: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故答案为: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助,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⑤英俊:杰出人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食不饱,力不足.丰年留客足鸡豚
C.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 [甲]文第 1 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 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根据[甲]文和[乙]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乙]文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答案】10.B
11.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12.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3.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诗经》说 “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 “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执掌天下,竟没有闻名四方的可以安邦定国的栋梁之臣可以固守四境?(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古书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
10.A.名贵;名字。B.都是“充足、足够”的意思。C.正确的方法;道理。D.通晓,明白;贯通。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食”“尽”“食马者”“千里”等的翻译要准确。
故答案为: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马说》的主旨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3.①[甲]文韩愈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希望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并重视人才;②[乙]文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和孔子的名言等进行论证,运用的是道理(引用)论证;③由“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跨过,越过。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乡寡人曰 乡: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工:   
③然犹策之不已 策:   
15.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B.定公躐席而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舜不穷其民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1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17.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4.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5.C
16.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7.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逃跑了。”定公不高兴,就把颜渊的话告诉左右侍奉的人并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逃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从旁跨过坐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啦!’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他的马却快要逃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法度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丝带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4.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如“乡”是通假字,“工”是古今异义词,“策”是词类活用。解释词语时可用知识迁移法,如看到“策”这一实词,就能联想到《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属于词类活用,可判断是“用鞭子打(驱赶)”的意思。
故答案为: 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15.A.介词,把/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是。C.都是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D.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
故答案为: C
16.本题考查翻译能力。①句中的“俄而”“以”“闻”要翻译准确,②句中的“穷”“危”要翻译准确。
故答案为: 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的马逃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本文以御马作比喻,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说明了一个严肃的主题。文章有三段,道理应主要通过第二、三段中颜渊的话来分析,尤其是第三段中的“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说明执政者若把老百姓逼得太紧了,是会出乱子的。
故答案为: 为政者要体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①,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②”。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③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 ①牵强暗记:勉强默背。②见:同“现”。③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1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洁净端正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C.记/亦不能久也 D.眼口/岂不到乎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须整顿几案   
②不可倒一字   
③心到最急   
20.翻译下面句子。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22.文中画线的句子意在强调什么?
【答案】18.B
19.桌子;颠倒;急迫,要紧
20.这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21.强调了熟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22.意在强调人们读书时不能随便,而要有认真的态度。(意近即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默背,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这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法中,心到最要紧。思想集中了,眼和嘴怎会不到呢!
18.ACD.正确。
B.正确的划分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故答案为:B.
19.①句意为: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几案,书桌;
②句意为: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倒,颠倒;
③句意为:心到最重要。急,急迫,要紧。
故答案为: 桌子 ; 颠倒 ; 急迫,要紧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谓,说;晓,明白。
故答案为: 这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21.根据下文“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知,熟读之后自然就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强调了熟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强调了熟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
22.本题考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能力。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句子通过介绍读书的注意事项,意在强调人们对待读书要有认真的态度。
故答案为: 意在强调人们读书时不能随便,而要有认真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两则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惠子相梁 相:做宰相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游玩
D.请循其本 本:本心
2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鹓鶵 其如土石何
B.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聚室而谋
D.我知之濠上也 已而之细柳军
25.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借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人,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B.鹓鶵的故事中,庄子用“鹓鶵”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乙]文段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26.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答案】23.D
24.B
25.C
26.①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②鲦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说:‘吓!’ 现在你也想因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23.ABC.正确;
D.有误,本:本源。
故答案为:D.
24.A.代词,它的;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均为介词,从。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代词,代“鱼之乐”;动词,到,往。
故答案为: B
25.ABD.正确;
C.“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错误。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哦。①关键词:或,有人。代,取代。②关键词:从容,悠闲。是,代词,这。
故答案为: ①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前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②鲦鱼游得悠闲,这是鱼的快乐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非问无以广识   
⑥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28.用“/”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 然 后 知 困
②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文:   。
[乙]文:   。
【答案】27.美好的;好处;勉励自己;促进;增长;有时
28.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之学/必好问
29.①《说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30.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不能应用于实际;了解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能力。文言词语解释题多考查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就该题而言,①句中的“嘉”解释为“美好的”。 ③句中的“自强”解释为“勉励自己”。 ④⑥句中的“长”“或”是古今异义词,分别解释为“促进”“有时”。 ②⑤句中的“善”“广”属于词类活用,分别解释为“好处”(形容词用作名词)、“增长”(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答案为: 美好的 ; 好处 ; 勉励自己 ; 促进 ; 增长 ; 有时
28.此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的能力。划分停顿必须依据几个原则:①根据句子的结构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②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③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第(1)句的意思是“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根据句意划分为:教/ 然后知困。第(2)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为:君子之学/必好问。
故答案为: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之学/必好问
29.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不但要把握句式,还要注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如第(1)句中的第一个“学”翻译成“教”;第(2)句是判断句,句中的“者”解释为“……的人”。
故答案为: ①《说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30.此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应先分析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解读;然后即可得到答案。第一空的答案可由分析[甲]文主旨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得到;第二空答案也较为明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等句揭示了答案。第三、四空考查两文的主旨,分别抓住两文的主旨句“教学相长也”和“君子之学必好问”提炼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教与学 ; 学与问 ; 实践出真知 ;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邵①为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④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⑤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⑦,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⑧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⑨,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⑩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后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梁溪漫志》,有删改)
[注] ①邵:邵民瞻,人名。②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得日:过了几天。⑤徙倚:走过去斜靠着。⑥自若:依然如故。⑦不肖:不成材。⑧售:这里是“买” 的意思。⑨券:契据。⑩翌日:次日。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夜与邵步月   
②坡亦为怆然   
③徐谓之曰   
3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邵推扉而入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B.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C.问其故居所在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D.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3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了东坡无偿退还老妪宅第的简短故事,故事短小精悍,耐人寻味。
B.文中写老妪“见坡,泣自若”是因为她早已知道眼前之人即是买房人。
C.故事按照“买宅—入住—闻哭—询问—还宅”的顺序来写,其中人物语言描写精彩。
D.东坡“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是因为前文交代“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异哉,何其悲也!
②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35.从本文看,你认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31.散步;悲伤;慢慢
32.A
33.B
34.①奇怪了,哭得多么悲伤啊!
②叫她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宅,最终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35.苏东坡是一个体恤民情且平易近人、旷达、有同情心的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邵民瞻帮苏东坡买了一座宅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掏出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支付。
(苏东坡)占卜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已经过了几天。(东坡)晚上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走过去斜靠着倾听,说:“奇怪了,哭得多么悲伤啊!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触动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 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是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老妇人为什么这样悲伤。老妇人说:“我家有一处宅子已传了百年,我们守着这座宅子,不敢去动它,一直传给了我,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别人了。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宅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很悲伤。(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宅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花五百贯钱买的那座宅子。东坡于是再三安慰她,慢慢地对她说:“你的老宅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立即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她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宅,最终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后面也没有再买房子,借顾塘桥孙氏的房子并暂时居住在那里。
3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夜里苏东坡和邵民赡在月光下散步。步:散步。
②句意: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怆:悲伤、难过。
③句意:慢慢对她说。徐:慢慢、缓慢。
故答案为: 散步 ; 悲伤 ; 慢慢
32.A.表顺承。B.介词,为了/与“为”连用,译为“把……作为”。C.代词,她/代词,那。D.代词,代指房契/助词,的。
故答案为:A.
33.根据文章内容“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可知,老妪哭泣是因为儿子卖掉了故居。
故答案为:B.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①异:奇怪。何其:多么。②索:求取。直:同“值”,指买房子的钱。
故答案为: ①奇怪了,哭得多么悲伤啊!
②叫她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宅,最终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3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本文记叙了苏东坡与友人散步时,见到老太太在痛哭而上前询问原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体恤民情、平易近人的人;在得知原因之后,把花光自己积蓄买来的房子还给了老人,并且没有索要银钱,可以看出他的旷达和有同情心。
故答案为: 苏东坡是一个体恤民情且平易近人、旷达、有同情心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②其两膝相比者 比: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8.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②   ”,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
39.根据课文完成对联。(任选一副即可
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
上联: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答案】36.高;靠近
37.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类似。
38.修狭(不盈寸);各具情态;能开闭的窗;技艺精湛
39.(示例)摹泛舟人悠闲神情;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补写对联;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36.“峨”修饰“冠”,意思是“高”;“比”属于古今异义词。
故答案为:高
靠近
37.注意“矫”意为“举”,“属”意为“类似”。
故答案为: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类似。
38.作答前应留意括号内提示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分析概括。原文中语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对桃核这个原材料特点的说明;“各具情态”总述了雕刻的船上人、物的特点;核舟的中间部分除了雕刻有船篷、栏杆,还有可以开启的小窗;从原材料如此小,雕刻内容不但多而且形象逼真、各具情态可看出,雕刻者技艺精湛,原文中“技亦灵怪矣哉” 也是对雕刻者精湛技艺的赞叹。
故答案为:修狭(不盈寸)
各具情态
能开闭的窗
技艺精湛
39.: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赞雕刻者高超技艺”从整体上说是动宾关系,“雕刻者高超技艺”“高超技艺”又是偏正结构。“奇巧人神技雕核舟”整体上是主谓宾的结构。
故答案为:(示例)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放鹤亭记
苏 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①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②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④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③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 ①陂(bēi):水边。②傃(sù):朝向,向着。③挹(yì):同“揖”,作揖。④狎(xiá):亲近。
4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④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4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42.[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
43.下面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的景色。
B.第①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②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40.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41.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4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3.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衬托;侧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3)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的内容很多,可以是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把握,也可以是写法的理解与分析;可以是相同点的类比,也可以是不同点的对比,而常常是设题者故意颠倒某种说法,比如“直接与间接”“详写和略写”“虚实”等等,需要做题者细致辨析。【参考译文】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淹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山人)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望去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水边田里,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感到十分快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静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都用它来比喻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似乎是有益无害的,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像酒一样(严重)的了;而刘伶、阮籍这些人,凭借醉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像鹤这样清静深远、幽闲旷达,也不能爱好,爱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是酒这种能使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东西,也不能伤害他,更何况是鹤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山人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我就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一个栖息的好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们。回来吧,回来吧,西山不可以久留。”
40.第一句意思是: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是“大约”的意思;第二句意思是:(鱼儿)静止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第三句意思是:鹤在山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和:应和;“第四句意思是: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阴在这里指山的北面。
故答案为: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应和;山的北面。
41.第一句: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邃:深;第二句:之:的;适,恰好,正巧;当:对着。
故答案为: 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而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42.从侧面来写水清澈就是写水中的景物,那就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故答案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3.A正确;B正确;C正确;D“厌倦之情”有误,由第2段的“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以及云龙山人的话可看出[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
故答案为:D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④!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ǒ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黄州快哉亭记》: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4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心乐之 乐:   
②水尤清冽 尤: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⑤将何往而非病 往:   
⑥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   
4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46.[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心态却完全不同。请你分析作答。
【答案】44.以……为乐;格外;大约;凄清;去,到(某地;美景
45.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46.[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参考译文】
[乙]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安然自得,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中坦然旷达,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作灾难,利用处理公务的剩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间尽情游玩,这说明他心中应有过人的东西。即使是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也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他能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
44.①句意:(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乐:以……为乐。②潭水格外清澈。尤:格外。③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④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⑤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往:去,到(某地)⑤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胜:美景。
故答案为:以……为乐
格外
大约
凄清
去,到(某地
美景
45.①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②关键词:“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皆”,全,都;“胜”,经得住,能承受。
故答案为: ①(潭中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是和游玩的人相互逗乐。
②这些都是使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
46.甲]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孤独凄凉的感受。[乙]文作于作者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该抱怎样的态度,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不安然自得,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旷达,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据此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甲]文的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的景色,感到心情悲伤,孤独凄凉;[乙]文的作者寄情山水,坦然从容,旷达超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 ①适:满足。②融然: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4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博学善属文   
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8.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4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50.[乙]文中,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
【答案】47.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交错相通;擅长,善于;停止,中止
48.①老人和小孩,都喜悦幸福,自得其乐。
②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4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0.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特点。(意近即可)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参考译文】
[乙]|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写文章不受拘束,有自己的风格,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并在里面)说:
“房屋的四壁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常常是空的,却安然自得。”他自己这样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满足、快乐的样子。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弦与琴徽都没有,每当朋友们来喝酒,(他)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47.第一句意思是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第二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第三句意思是学问很多且擅长写文章,善:擅长;第四句意思是有时候没有酒,也不停地吟咏。
故答案为: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交错相通;擅长,善于;停止,中止
48.①重点词语: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一起;怡然,喜悦的样子。②重点词语:但,只要;趣,乐趣;何,为什么;劳:劳烦。
故答案为: ①老人和小孩,都喜悦幸福,自得其乐。②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49.甲中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是安宁祥和的氛围;[乙]文中形成反差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房屋四处萧条的样子,风雨也不能遮蔽,短短的褐衣,打着补丁,盛饭食的用具常常是空的)。
故答案为: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50.第一问:根据题干“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以及后文陶渊明说的话“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他不是真的在抚琴,而是做出抚琴的样子。第二问:分析他的特点,根据前文可知他的家境贫寒,但是从他的言行和举止看,面对贫困的生活,他能自得其乐,也可以看出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特点。
故答案为: 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特点。(意近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