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学习要点壹 掌握小说故事情节贰 分析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叁 认识社会环境、理解小说主题肆 探究小说的创作意图阿Q正传(节选)鲁迅单元介绍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主题·时代镜像5 阿Q正传(节选)/鲁迅*边城(节选)/沈从文单元写作 妙笔生花有文采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别康桥/徐志摩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秦腔/贾平凹8 茶馆(节选)/老舍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单元介绍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主题·时代镜像现代文学:1917——1949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阿Q正传》1921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单元介绍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主题·时代镜像当代文学: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学时期《茶馆》1956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②1966——1976文革时期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单元介绍单元学习目标1、深入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3、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鲁迅课文阅读第一章 序第二章 优胜记略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第四章 恋爱悲剧第五章 生计问题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 革命第八章 不准革命第九章 大团圆全文章节《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应该叫阿Quei,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课文阅读鲁迅课文阅读任务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探究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典型意义。情节梳理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优胜,指阿Q式的胜利;记略,大致、简单的记录。简要概括第二三章的事件。①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1.字音土谷祠(cí) 舂米(chōnɡ)根柢(dǐ) 癞疮疤(chuānɡ)敌忾(kài) 下箸(zhù)醉醺醺(xūn) 口讷(nè)2.词义①口讷:嘴笨,言语迟钝。②行状:履历,事迹。③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二三人物分析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和你了解的情况,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姓名 阿Q 籍贯年龄 婚姻状况身份 工作家庭成员 住址爱好 外貌特征30左右雇农无喝酒、押牌宝未婚打短工未庄土谷祠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不详阿Q人物分析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生活贫困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阿Q的身份特征底层“低端”人物分析作者反复强调人们都不记得阿Q的“行状”,但他却以全知视角写了他的诸多“行状”,根据阿Q的“行状”概括其体现的性格特征。行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见识高 看不起未庄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鄙薄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真能做” 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然而阿Q很喜欢。妄自尊大狭隘保守病态自尊、自欺欺人阿Q人物分析行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癞疮疤”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挨打的荣耀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遭劫的安慰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敏感禁忌内心脆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懦弱卑怯自轻自贱自我麻醉阿Q人物分析行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蒙赵太爷打而受到“尊敬”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可悲奴相蛮横霸道麻木愚昧憎恶权贵奴性十足欺凌弱小阿Q人物分析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而又懦弱卑怯憎恶权贵,而又奴性十足蛮横霸道,而又欺软怕硬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的身份特征双重人格一个自欺欺人、卑怯懦弱、欺软怕硬、麻木愚昧的底层雇农。阿Q说说你对阿Q“优胜”的理解人物分析优胜:精神胜利法请根据你的理解,给“精神胜利法”下定义。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或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们的立身法宝和快乐之道。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逻辑人物分析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图1:赵延年木刻阿Q图1: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图2:丰子恺漫画图2: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情感态度从对阿Q行状的叙述描写中,你认为作者对阿Q的悲剧人生是何态度?“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鲁迅《灯下漫笔》“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细节分析1.闲人们取笑欺负阿Q之后“心满意足”,而阿Q也很快就“心满意足”。两种“心满意足”有何不同?2.阿Q戏弄小尼姑“十分得意”,“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1.闲人们“心满意足”是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精神愉悦,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而阿Q“心满意足”是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用其弱者的逻辑来安慰自己,在虚幻中反败为胜。细节分析1.闲人们取笑欺负阿Q之后“心满意足”,而阿Q也很快就“心满意足”。两种“心满意足”有何不同?2.阿Q戏弄小尼姑“十分得意”,“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2.阿Q戏弄尼姑,尽显阿Q欺软怕硬,卑鄙无赖的嘴脸。“九分”是作者仿造的词语。作者略带幽默地讽刺了“酒店里的人”这些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小说中塑造的形象阿Q狡猾自大、自轻自贱、愚昧麻木、欺软怕硬,正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代表,而未庄百姓的麻木自私与愚昧,也正是那个时代的深刻群像。创作意图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阿Q形象有何典型意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写作背景1.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2.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3.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写作意图资料链接“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的,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为目的。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艺术价值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阿Q形象有何典型意义?阿Q是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概括了旧中国广大受压迫剥削而要求革命的贫苦农民的阶级特征,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沉思考。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茅盾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张天翼艺术价值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莫言“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大江健三郎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罗曼·罗兰延伸拓展你有没有发现阿Q精神存在于你或你身边的人?你怎么看待阿Q精神?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艺术特色语言特色1、用词古词新用、庄词谐用: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大词小用:怒目主义、大失体统、赏鉴家褒词贬用(反语):勋业、武勇仿词:十分得意、九分得意、深闺浅闺2、手法:反语、夸张3、语言风格:杂文笔法的灵活运用,犀利的幽默与讽刺艺术特色主题特色◇喜剧的外衣,悲剧的内核《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人们读《阿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构成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艺术特色写作特色◇擅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鲁迅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表现在小说语言上,就是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小说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