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用手来测量》(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二单元《比较和测量》的第3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学生情况分析】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来计量、比较得出身边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是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长度(高度)可以用非标准的单位来计量。(2)学会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是不准确的,它会随操作人员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想要准确测量,必须统一标准,或借助标准工具进行测量,才能准确比较。(3)认识自己手上的“一拃”,能用手作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4)学会准确测量的方法,反复测量求得更准确的答案。【教学重点】(1)认识拃并能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2)学会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教学难点】(1)确定方法再用拃测量课桌的高度。(2)测量误差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带、固体胶、PPT课件学生准备:剪刀、记号笔【教学活动过程】一、课堂引入:1、我们出游,遇到在棵大树,不用任何测量工具,你能大概测量这棵树有多粗吗?2、你想知道课桌边有多长吗?数学老师有没有教过用工具测量?3、不用工具,用我们的身体能不能测量课桌边的长度?想不想学习让我们一起学习用身体来测量。二、探究活动:(一)用拃来测量1、在我们的手上,有很多可以用作测量工具的地方。人们常用“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知道“拃”是怎样测量的吗?生:不知道。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2、图片出示“一拃”,让学生试着描述这个测量方法。小结:从手的拇指尖到中指尖最长的距离,叫做“一拃”。3、教师动作试题:“拇指尖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拃。”判断正确还是错误?4、教师示范:老师用“拃”测量一片黑板的宽度:边量边作标记。要求学生测量时也要这样标记,保证测量得更准确。5、你能用“拃”来测量科学书的长边和课桌边的长度吗?学生先预测,再试着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表述,如:3拃半,4拃多一点点,5拃少一点等6、想一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纸条,怎样用它来帮助测量课桌的高度?学生讨论:分小组汇报各小组的想法。a.给纸条上以拃为单位标记上刻度,再用纸条去测量。b.用纸条量出桌子的高度,再用“拃”来量。c.用纸条量出桌子的高度,比出1拃,再折一折。d.……7、学生先预测,再测量,汇报测量结果。8、分析:为什么各组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a.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b.测量时手张开的不一样。c.取桌子的高度不准确,撕的不一样整齐。d.标记的时候不准确。e.不会用拃测量。f.……(二)讨论手上还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讨论、汇报,并试测。(三)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讨论、汇报,并试测。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四、课后作业:(请家长辅导)1、你的几拃恰好跟家长的几拃一样长?2、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测量工具的?用你喜欢的方法测量一件家具的长度或高度。【板书设计】用手来测量一拃:从大拇指尖到中指尖最大的长度。不准确、会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