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美版四年级下册8、《静物一家》教学设计(构图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方法,以组摆图片、线描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体会平凡生活的幸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静物构图的基本原理,将静物进行合理配置并描绘。教学难点:能将静物进行合理配置并描绘,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教学准备:课件、静物图片材料包、静物实物教学过程:一、静物实物导入1.教师在讲台处揭示神秘作品——静物实物,并告知学生这是老师构图的《静物一家》作品。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构图2个)。3.宣读学习任务卡,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闯三关——概念关、组合关、构图关。(副板书)二、了解静物画知识1.思考:什么是静物?什么是静物画?2.小结:像生活中这些相对静止不动的物品在美术中我们称它们为“静物”;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画。3.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属于静物呢?4.小结:静物家族也是非常庞大的,果蔬、器皿、学具、玩具、食品和日常用品等可以作为静物画的素材。三、欣赏感知,感受思想情感1.出示《鳜鱼》、《童年的回忆》两幅油画作品,组织学生欣赏分析。问:画面上画了什么内容?你能感受到画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些物品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画家将它们组合在画面里就产生了思想的内涵)2.小结:每一幅画中,静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的同属某一使用环境(儿童生活用品),有的同属某一使用功能(厨房食品)。(在平凡的生活中,身边的静物陪伴我们度过岁月时光,它们有着自己的形体和色彩,而画家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些物体上,用无声的语言记录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四、观察分析,认知静物画中的主体物1.赏析作品:油画《童年的回忆》,分析画面的物品摆放位置关系。问:画面中的哪件物品最先映入我们的眼帘呢?(竹制儿童座椅)标记出小结:像这样能形成画面视觉中心的某件物品一般称为主体物,其他物品是次要物。一般情况下,主体物形体较大,且在画面较为中心的位置(偏上显得更稳当)。(板书:主体物)2.试一试活动:说一说老师构图的静物里的主体物。标记出油画《鳜鱼》中的主体物(请一同学上台操作)。3.操作材料一:同桌合作在A4纸上合适位置贴出主体物图片(说一说你为什么选这个图片、这样贴)。五.辨析讨论,体会构图的美感形式1.思考:“厨房一角”这幅照片中物体的种类丰富、形体多样、大小不一,这样的构图给你什么感受?美观吗?那像这样静物杂多而拥挤时,怎么办?挤(取景框)2.分析“厨房一角”取景框的两幅静物画构图,以水壶为主和以油瓶为主。(提问主体物)学生选择、思考:你更喜欢哪一幅构图?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小结:第一幅:构图太偏(失去均衡),第二幅:构图适中3.小结:写生时,可对物体进行适当的省略或位置调整。3-5件即可4.看看“厨房一角”以锅、碗为表现对象的三幅图画,你会采用哪种方式安排画面?为什么?(小老师找构图问题)第一幅:构图太小(画面空旷),第二幅:构图适中(比例恰当),第三幅:构图太大(画面太满)。(小结、板书:×挤、偏、空、满)5.练一练活动:欣赏“劳动用具”并用取景框构图(请三位同学依次上台操作)。六、体验操作,构图知识的实践运用1.小结几种构图模式:三角形构图、一字形构图、C字形构图、圆形构图、S形构图。2.小结构图的三个要诀:(主次关系、聚散组合、前后位置)(板书)。3.操作材料二:两人合作在A4纸上合理安排静物图片次要物的位置(并说一说你的构图要诀)。4.视频学习:师示范线描静物画。5.课堂小练笔:生练习线描静物画构图,师巡视指导。(步骤及方法:取景框——定位置——绘轮廓——勾线)6.作业展示,师生交流评述(构图、线条)。七、课后实践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三选一:1.根据本节课所学构图方法,在生活中组合摆放一组静物并进行写生练习。2.选择课本上的“厨房一角”或“劳动用具”进行取景框构图,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如素描、线描装饰画、色彩画等)将它们画下来。3.在本节课练习的线描静物画的基础上继续添画细节,用点线面装饰,完善作品。八.总结拓展1.现代艺术(绘画)之父——塞尚静物作品欣赏。2.结束语:静物散发着自然之美、光影之美,希望你们从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中获得启发,创作出你们画纸上的诗歌,表现生活中平凡的温暖和美好,在那静谧动人的画面中一起感受静物的鲜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