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4张PPT。
感事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诗的?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谭嗣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维新变法运动1、拉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什么事件?2、为什么叫“公车上书”?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还有哪些活动?1、立学会: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
2、办报刊:如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4、这些活动体现了维新派的什么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翻译《天演论》,用达尔文的观点来阐述变法的主张——变则强,不变则亡。梁启超:严复:5、这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活动起到了哪些作用?不愿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6、结合书本P104资料,思考问题:
⑴戊戌变法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⑵变法措施中为什么没有涉及议院?
⑶同洋务派相比,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什么明显不同?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的主张,没能触动
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光绪帝并不同意改革政体;
维新派相对力量弱小;
维新派具有妥协性与软弱性。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除了主张在军事、经济、教育等
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1、时间:
2、背景:
3、开始的标志:
4、内容:
5、结果、影响:
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 “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变法开始。结果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
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
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的瀛台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zǎi tián)(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史称“光绪帝“。光绪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后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并且顽固派势
力过与强大(根本)。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资产阶级本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七嘴八舌话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前奏。影响性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启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他们有没有相同点?如有,你知道是什么吗?温故而知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