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当堂背诵。品味重点词句,学习移情于景等写作手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人对国都沦陷的悲痛,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忧,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批注法、朗读法教学过程导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的这首绝句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样的美景却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6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离开鄜州,离开家人本想去投奔唐肃宗,可无奈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公元757年三月,被囚禁8个月的杜甫写下这首《春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甫,回望他那段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朗读诗歌学生齐读,教师强调易读错的字、词——抵(dǐ) 搔(sāo)浑(hún) 簪(zān)视频范读,学生划分节奏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批注赏析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体内容。小组合作:将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一张张照片,把你们的双眼当做镜头。说说“你从哪一联中拍到了一幅___________的画面,拍摄过程中哪一个字给我感触最深,因为___________。我拍到了一个_______的杜甫。”教师预设: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破败不堪,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因为战争变得破败凄凉。深:杂草丛生,过去人潮涌动的繁华国都因为叛乱,人民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小结:一个内心痛苦的杜甫。学生齐读首联,读出痛苦之情。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流下眼泪、胆战心惊。说法一: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美丽,春天的鸟儿本该欢呼雀跃,可如今看见战火连天,感叹世事纷乱,花儿也不禁流下了泪水,鸟儿也感到心惊肉跳。——移情于景说法二:曾经长安城繁华和平时,春天花儿绽放得娇艳美丽,鸟儿的歌声悦耳动听,如今长安城破败不堪,花儿依旧绽放,鸟儿依旧歌唱,仍是一派美好春景,可物是,人已非。美好的春景让杜甫更加悲痛。——以乐景衬哀情小结:一个苦闷沉痛的杜甫。学生齐读颔联,读出悲伤之情。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连着两个三月,战火连绵不断。抵:价值。战火连天,无人能够传递书信,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可抵万金。小结:一个担忧家人的杜甫。学生齐读颈联,读出思念与担忧之情。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抓头,动作描写。“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胜:禁得起,杜甫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期盼获得一封家人的书信,期盼朝廷能早日结束叛乱,给人民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盼得不停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小结:一个忧国忧民、渴望和平的杜甫。学生齐读尾联,读出忧愁与渴望之情。总结: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愁和忧国思家。作业布置:教材P149《月夜》板书设计:春望(唐)杜甫悲望国破泪望家国 悲家悲己痛望自己 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