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训练(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哂之   哂:笑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2.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C.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后世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达到大治,展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
B.冉有和公西华看到子路被老师“哂”,担心坦言志向也会招致老师的批评,故而谦虚低调,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
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学琴,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孔子将礼乐并重,认为音乐能促进人格的养成。
D.两篇选文中,孔子一为人师一为弟子,为人师时循循善诱,为弟子时精益求精,司马迁敬仰不已,尊其为至高至上的圣人。
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⑵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比及三年/比及:比较
B.舍瑟而作/舍;放下 如五六十/如:或者
C.吾与点也/与:赞成 如会同/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D.其言不让/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孰:谁
10.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同“己”)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11.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12.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13.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鼓瑟希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14.下列各句中划线词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端章甫
A.鼓瑟希 B.风乎舞雩 C.曾皙后 D.赤也为之小
15.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做呢?
B.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译文:为了国家要讲礼节,可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因此我才笑他。
D.浴乎沂,风乎舞雩
译文:在沂水里洗濯身体,在舞雩台上乘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7.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加之以师旅 B.由也为之
C.子犯请击之 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8.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19.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20.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1.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风乎舞雩,咏而归
B.以吾一日长乎尔 则何以哉
C.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或知尔
D.子路率尔而对曰 赤,尔何如
23.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2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B.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
C.因之以饥馑(接续)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横,方圆
2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台名。鲁国求雨的坛。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2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8.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比及三年/比及:比较
B.舍瑟而作/舍:放下//如五六十/如:或者
C.吾与点也/与:赞成//如会同/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D.其言不让/让:谦让//孰能为之大/孰:谁
29.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同“已”)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30.下列省略内容补充及其注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可使(之,千乘之国的百姓)有勇,且知方也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之,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足民
C.(我,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D.如或知尔,则(之,他们)何以哉
31.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方六七十”,转而改口“如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二、情景默写
32.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自己尚有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表示自己愿意学习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3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自己尚有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表示自己愿意学习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2)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里对大同世界的描写是:“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正遭受内忧外患,经过他三年的治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闲适、自在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1)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来;
(3)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来。
三、综合运用
37.《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请在_________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四、小阅读-课内
3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你赞同孔子“吾与点也”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五、选择类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异乎三子者之撰
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
4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轻率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且知方也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无以,则王乎
C.如会同,端章甫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加之以师旅 以刀劈狼首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
C.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
D.唯求则非邦也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语气词,吗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连词,或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 而:连词,表修饰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连词,至于
44.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陪侍 B.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六、混合默写
45.按课文填空。
①千乘之国,( ),( ),(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莫春者,( ),( ),( ),( ),( ),咏而归。”
③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 ),( )
参考答案
1.C 2.A 3.B 4.(1)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2)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
5.D 6.B 7.B 8.(1)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我的)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9.A 10.C 11.D 12.A 13.A 14.D 15.C 16.C
17.D 18.C 19.D 20.①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不要因为我年长的缘故就不敢说(你们各自的志向)。
②暮春三月,穿上了春装,跟五六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六七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坛上吹吹风,唱着歌儿回家。 21.①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②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③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22.A 23.A 24.B 25.A 26.B 27.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28.A 29.C 30.D 31.A
32.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33. 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 愿学焉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34.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35. 浴乎沂 风乎舞雩
36.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37.(1)C
(2)枯朽之木不可雕也
38.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孔子赞同曾皙(点)的志向,是有其原因的。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而这一美景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而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孔子给予适当的鼓励。
39.D
40.C
41.D
42.A
43.A
44.D
45.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